编前语:
多年以来,中国被煤电油气运五荒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今天,没有一个“荒”已被化解,反而愈演愈烈,且又新添了“堵得慌”和“碳的荒”等新压力。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发展模式批评之声越发高涨,从此起彼伏的小合唱,变为四面八方的大齐唱。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反躬自问,我们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是否应该重新选择发展的模式?以至中央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大家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或者经济布局。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是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格局,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命通道。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东部地区的能源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最近两年我国能源生产重心,尤其是煤炭生产重心快速西移。但由于运煤铁路和重载铁路建设严重滞后,运输瓶颈日益凸显,使国内煤炭市场一分为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能源的健康发展。从煤炭生产布局来看,煤炭资源越来越向晋陕蒙三个地区集中,受水资源、生态环境、运力、需求量增长过大过快等多种因素影响,那种将国民经济结构依托于两分结构、将绝大部分资源配置于煤炭运输的传统观念已经不合时宜了。
然而,能源的跨区供应不仅仅是解决个别地区供需的问题,更关乎到整个国家的能源结构布局及能源安全。因此,科学合理的煤电油气运综合平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被称为下一届政府急需改革的两大国内经济问题之一。
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平衡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且将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大局的安全、稳定,以及综合利用效率和整体社会经济效益。
看待煤电油气运综合平衡问题,应根据国情在最高层次上加以综合研究和综合规划。国家方面也宜统筹协调,因地制宜,使国家的煤电油气运系统达到全局最优化,为全国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科技腾飞做出贡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发挥各种运输体系功能,实现整体运输效能的最优组合,创造最大的综合效益,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认为,在进一步做好当前工作的同时,何不将能源规划、设计、建设的权利下放到华中、华南、东部沿海的手里,由全国性的综合平衡改为就地平衡:让其加大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建设专用港口和码头,从国外(如澳大利亚、南非、哈萨克斯坦、印尼)大量进口煤炭、LNG等能源。甚至可以与美国、俄罗斯尝试“以煤炭换石油”的策略,加大从美俄进口,加快中国与美俄经济贸易的发展,形成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中国拓展国际空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另外,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贸易已达每年1500亿美元。作为全世界未来最大的两个能源伙伴,中阿有必要在能源的加工、贸易、航运、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合作。
从一次能源的分布特点看,中国能源供应和需求侧呈现逆向分布的特征,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包括风能转化为电力以后进行输送,是能源平衡的关键因素。能源的输送也是我们能源平衡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中国的电力问题,是煤电运的问题和矛盾。
从人均用电来看,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2010年人均用电量3126千瓦时,相当于美国1956年,韩国1993年水平。从全国整体的电力消费结构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
中国电力工业的现状简要从两方面描述和解读,一是从发展的硬方面包括总量和人均, 另外是发展的质量。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2010年底装机容量达到9 . 6 6 亿千瓦, 五年增长了84%,发电量达到了4.23万亿千瓦时,五年增长了72%,发电装机与发电量与美国基本接近。发电量与美国基本持平,发电装机预计一两年就与美国持平。但是从人均用电来看,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2010年人均用电量3126千瓦时,相当于美国1956年,韩国1993年水平。从全国整体的电力消费结构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过高,第三产业的比重过低。
从分地区来看,我们看看北京、上海的人均用电量,用电结构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完成工业化时候的用电特征。广东、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人均G D P超过5000美元,人均用电量接近4000千瓦时,但是工业用电比重偏高,说明仍然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从发展质量来看,首先我们看结构,不同国家一次能发电情况不同的,都是根据各国自己的特点或者是能源状况确定的,所以世界上不存在所谓的正最合理的能源结构,只有根据自己国情和情况确定的。但是中国的一次能源应用为主,中国煤电发电量占发电总量82%左右。因此中国加大了对煤电结构的调整。我们经过了15年的努力,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比例由28%左右上升到70%左右,6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已经成为了主力机组。我们的供电煤耗近五年每千瓦时下降了37克标准煤。可以说煤电的效率达到了世界的煤电先进水平,我们的线路损失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中国加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特别是风电连续五年翻番增长,五年增长32倍多。从常规污染物的控制来看,电力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比2010年降低了29%,单位千瓦时的排放量下降了58%,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控制技术和应用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煤电二氧化硫排放量低于美国,但是我们氮氧化物的排放量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面对十二五和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思考,一是从一次能源的分布特点看,中国能源供应和需求侧呈现逆向分布的特征,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包括风能转化为电力以后进行输送,是能源平衡的关键因素。能源的输送也是我们能源平衡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中国的电力问题,我们说是煤电运的问题和矛盾。
第二,我们从电力工业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来看,传统的电力主要保证电力的供应,这样的一个功能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发生了新的变化,电力工业我认为将发挥七个平台作用,也就是说电力将是我们通向全社会低碳发展的一个桥梁。比如说它是一个资源优化配制的平台,也是我们煤炭清洁利用的平台,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平台,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平台,也是能源和区域环境质量发展的平台。如果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将使城市的环境直来发生根本性改变,也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平台。电力工业在未来的发展不仅是量和质的保证,而且是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电力工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高的能源成本和人们期望低电价的矛盾,电力的主营业务,比如说火电持续的亏损和行业可持续监管的矛盾。下面主要从电力需求供应和供需矛盾特点方面谈一下。
从总的方面来看,需求方面出现四个特点,一个是总量和人均用电量持续上升,但是增速适当减缓。第二是第二产业的用电量比重波动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用持续上升。地区特点来看,东部、西部、东北呈现不同的特征,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的用电增长增速减慢,从而带动全社会用电增速的减缓。第三产业用电增长比较明显,西部第二产业用电增速较快,居民用电也是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对西部来说比较缓慢。十二五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预计人均装机超过一千瓦。电力的供需呈现季节性形态,一干旱水电就少发。西电东送的大水电、大火电机组与东部大火电机组的投产,使得东部地区尖峰时段压力十分突出。东部地区的资源不足,导致新增的装机明显减少。中西部的电源结构具有季节性特点,导致全国大部分省供电平衡的格局逐步打破。
目前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足,以及投资成本加大,规划新增供应能力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不确定的因素在加大。新能源比例增加,社会利用率的下降,导致其有效能力的增长,装机虽然增长了,但是有效利用率会下降。十二五期间,一个是节能减排的空间对电力减排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总的供需形势来看,虽然是发电装机稳步增长,但是总体的供需关系可能会处于紧张的情况。另外,由于煤电运的矛盾仍然紧张,尤其是短期内的运力得不到完成的保证,还有极端气候的影响也在增加。
我们的对策,一个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完善法律法规科学制订电力发展规划,提升电力科技水平,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二是调整电力结构,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煤电,大力发展水电。三是优化资源配制,加强建设西部、北部的大型风电基地,加快建设大型的风电基地,加快推进智能电网的建设。四是科学节能减排,优化节能降耗,重点是节能节水循环利用。再就是巩固和优化提高火电的脱硫成果,重点是减排效果与节能经济之间的优化。从工程、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促进低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