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10月份,全国各地冬储煤市场需求启动。年复一年的煤炭运输问题又凸显紧张。每年,煤炭运输都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一个牵涉到千家万户民生的大问题。而每年备煤度冬之际,又往往是运输的高峰,即便是公路上也常常会被大吨位的车辆塞满。用车来运输电煤,本身就是十分不经济的事情,但由于铁路运力无法满足,只能在不经济当中继续着这种不经济的运输方式。
长期以来交通就是瓶颈,这种用汽车车辆来运输煤炭的不经济的做法应该得到重视,在铁路建设上面下功夫。
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重载铁路运输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拥有两条高标准的重载铁路。第一条即著名的大秦铁路,大秦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运煤专线重载铁路;另一条重载铁路为朔黄铁路,其西联神朔铁路形成了中国第二条煤运大通道。朔黄铁路为复线铁路,采用列车自动控制技术,全长590公里,西起山西西部的神池东至黄骅港。朔黄铁路1997年11月25日正式开工,2002年11月1日全线建成,总投资150亿元,是我国目前投资与建设规模最大的一条合资铁路,也是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和神华集团矿、路、港、电、航、油一体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对加快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保证华东、东南沿海地区能源供应、扩大我国煤炭出口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朔黄铁路41%的线路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桥隧连绵,弯道堵坡众多,最小弯道半径为400米。 其中,隧道77座,总长66公里,最长隧道12.8公里;桥梁400余座总长94公里。下行负重线路采用轨重75公斤/米的无缝轨道,返回时的上行空载线路采用轨重60公斤/米的轨道。目前,朔黄铁路一般运行单列6000吨的运煤专列,2009年实验运行了载重达1万吨的动力分散的组合列车。实验列车将使用中国国产化的机车动力同步操控技术,同时轴重将从23吨提升至30吨或30吨以上。2010年,朔黄铁路总运量超过1.6亿吨;目前朔黄铁路正在规划提升运力,力争未来年运量可达3亿吨。
朔黄铁路公司遵循“源于国铁,优于国铁”的理念,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至2010年底,累计运送煤炭9.73亿吨,上缴国家税收106亿元。
2010年运输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0.95%,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今,公司瞄准世界铁路重载化发展方向,加紧实施年运量3.5亿吨扩能改造工程,为国民经济发展构建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抓住机遇,合理打造能源运输生产力布局。我们以建设“绿色、高效、数字化”铁路为目标,努力确保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重载化的成功。
首先,抓住机遇推进公司改革与发展。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千里朔黄铁路全线开工,到2000年5月18日临管运营,10万建设大军用3年时间完成了这项跨世纪的特大工程。面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公司积极实施列入国家规划的“扩能改造工程”,不断提升铁路装备水平、公司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完善路网布局不断扩充运能。朔黄铁路东连天津滨海新区、环渤海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向西直达我国西部腹地,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桥梁与纽带。公司加快实施“北上南下”战略,尽快形成以朔黄铁路为东西干线,黄万、黄大铁路南北纵贯、“一路对多港”的运输格局,力争2012年底达到3.5亿吨以上的年运输能力。
第三,开展重载铁路运输技术攻关。重载运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技术复杂。面对全线落差大、弯道多、桥梁隧道线路长等困难,公司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承担了“重载铁路桥梁和路基检测与强化技术研究”的国家“863”计划重要课题,目前已通过科技部课题中期检查。“十二五”期间,公司即将迈入集高科技、大能力、先进性于一体的世界先进重载铁路行业。
着力打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掌握好重载铁路技术,必须使持续创新能力融入产业升级的全过程。
一是重投入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我们建立了以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年来公司投入研发资金近亿元,在加大原始创新的同时,不断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10千伏电力线路大都架设在人迹罕至的山区,一旦发生故障将难以查找。原平分公司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科技攻关,完成了“10千伏电力线路故障自动判断与隔离系统”的课题,只需两秒钟时间,就能自动判断故障段并实施自动隔离。
二是依托国家“863”计划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针对朔黄铁路原有设计标准不够高而运能需求大的矛盾,公司与国内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协作攻关,先后完成“大轴重载单元列车技术研究”和“机车重载无线同步操作控制系统”,后者填补了国内空白,可延长朔黄重载铁路钢轨使用寿命50%以上,项目总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三是引进与创新并举,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改造传统运输技术与发展新技术并举、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原则,不断增强科技保安全、保畅通的能力。积极参与世界重载铁路运输领域的技术交流,2009年,引进加拿大凯尔森公司钢轨摩擦控制技术项目,使重载铁路脱轨系数明显降低,引进贝氏体尖轨和辙叉等新产品,提高了重载铁路钢轨的使用寿命和运输安全性。一项工程先后获铁道部“火车头”优质工程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16项成果获国家专利,17项成果获软件著作权。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近年来,公司以综合运输信息系统和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朔黄铁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一,以信息化建设提升“数字化”铁路水平。
2008年公司建成了国内铁路第一条万兆通讯交换网络,2010年底,公司全线40个车站的分散自律式调度集中系统全部开通使用。综合运输信息系统的运行,为打造“数字化”铁路提供了现代化保障体系。
第二,以流程再造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公司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通过管理创新,消除技术创新的各种机制障碍,以流程再造为基础,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实施管理流程再造和工序工艺流程优化,共梳理、调整和优化流程517个。与国内外先进铁路公司进行对标工作,找准差距并持续改进,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第三,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为了提升和优化决策机制,建立高效的协同管理机制,将产、运、销、人、财、物全部纳入到资源管理系统中。2008年9月10日,资源管理系统成功上线运行,使千里朔黄铁路线上的4级组织的业务、流程和信息,得到及时高效、有序可控、全程共享的沟通处理,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铁路公司。我们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通过电力机车再生制动技术改造等节能项目研究,每年可节约电力费用129万元。在公司机关所在地利用地热供暖和员工洗浴,每年可节煤8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50吨;在黄(骅)万(家码头)铁路沿线,对1.6万平米房屋全部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每年节约燃煤约1120吨。在朔黄铁路沿线的10个站区,采用太阳能洗浴方式,每年节煤800吨。
在打造绿色企业同时,我们积极承担企业公民责任。10年来公司为3家股东分红136亿元,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2006年,公司先后投资8000余万元,对铁路沿线的村庄、学校或居民区的路段,采取设置声屏障、加高砖围墙、加装隔声窗等措施,逐步治理铁路沿线村庄的噪声污染。近3年来,在铁路沿线捐资助教投入达1350余万元,支援地方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在公司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努力改善员工生产生活条件。朔黄铁路有半数路段处于高山峻岭中,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为使员工享受到公司发展成果,在海拔1534米的神池南站,建起了2万平方米的高层单身公寓,让2500余名员工享受到星级标准的服务;提高艰苦地区和劳动强度较大岗位的补贴标准;改善了沿线员工食堂、图书室、浴室、医务室、洗衣房与健身设施。
实施员工“幸福工程”, 对过去身份不同的所有员工都实行了合同制并健全了五项社会保险,为运输一线员工建立了人身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险;大力实施困难帮扶活动,使困难员工感受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
10年间,公司年运量从2000年的547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636亿吨;主营业务收入从2.7亿元提高到107.24亿元;单位运输成本下降了53.2%,资产负债率保持在29%的水平上。有8项综合指标在国内同行业领先,有2项在国际同行业领先。随着两万吨重载列车的开行,朔黄铁路公司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资料:南有三峡 北有神华朔黄铁路是中国西煤东运的第二大铁路通道,在缓解电煤供应紧张局面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这是一种中国全新的铁路建设运营模式,创下了投资规模最大、运输能力最强、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已投入运营的合资铁路新纪录,并创造多项新纪录……
1999年4月,时任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的薛继连接到铁道部的最新任职通知:担任朔黄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此时,这位拥有丰富的大型铁道建筑及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也许并不会想到,12年后的朔黄铁路会在他的带领下为中国中西部开发和中国铁路创新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页。现在,虽已升任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裁,但朔黄铁路依旧是薛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在他的眼里:朔黄的精彩才刚开始。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朔黄铁路,共同来感受这条中国最具生机与活力的中西部铁路大动脉的耀眼魅力……
作为国家“九五”、“十五”重点建设工程的朔黄铁路,是我国四项跨世纪特大工程之一的神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朔黄铁路西起山西省神池县神池南站,东至河北省沧州市黄骅港站,全长585.441公里,横跨山西、河北两省5区(市)、22个县(市)。朔黄铁路一期工程于1997年11月正式开工,同月22日,江泽民总书记作了“搞好朔黄铁路和黄骅港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题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广角镜》等多家国内外新闻媒体将其与同期的另一国家级重点工程———三峡工程相媲美,称“南有三峡、北有神华”。
2002年9月,朔黄铁路神肃段双线、肃黄段单线全线建成,这比计划工期提前了1年零2个月。2003年4月二期工程肃黄复线开工,并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一期工程质量全线创优,其中,有219公里获铁道部优质工程;黄骅港特大桥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8 7 . 6 公里荣获国家优质工程“ 鲁班奖” ;2 3 9公里荣获“詹天佑大奖”。2005年9月朔黄铁路顺利通过国家验收,2 0 0 6 年6 月朔黄铁路被评为“ 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在铁路系统尚属首例。
在发挥投资效益上本着 “早建成、早运营、早收益、早还贷” 的思路, 朔黄铁路开创我国“铁路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组固、当年分红”
的先河。自2000年5月18日开通以来,朔黄铁路安全生产形势良好,运输任务年年超额完成。
开发西部显身手关键时刻展雄姿我国的中西部肥沃的土地,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能源,但一直以来都因交通不畅造成中西部能源开发的滞后。这一情况在朔黄铁路运营后得到了有力地缓解。朔黄铁路与神朔铁路一起组成了全长857公里的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把“三西”(山西、陕西、蒙西)大型能源基地和渤海湾出海口连接起来,对加速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促进沿海和东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保证华东和华南地区的能源供给,扩大我国的煤炭出口能力,扩充我国铁路网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朔黄铁路公司以打造“绿色、高效、数字化”
区域铁路网为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形成以煤炭运输为主,多向、多品种的运输经营新格局,为建立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物流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面对去年年初因雪灾造成煤电供应极为紧张的大困难大挑战中,朔黄铁路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朔黄铁路公司董事长薛继连向媒体表示,仅去年春节7天长假,朔黄铁路就完成运量281万吨,比2007年同期多抢运了147万吨,为缓解电煤需求做出了积极贡献。雪灾发生时正值春节,大部分小煤矿都放假停产,客观上加剧了电煤供应紧张局面。关键时刻,还是神华、同煤和中煤集团等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冲在最前面,加大生产、运输组织力度,最后有效地缓解了电煤供应问题。这次电煤抢运会战中,神华集团就像“订单式”生产一样,按照电厂需要的电煤数量与品种需求,煤矿生产、铁路装车、港口装船,都按照这个订单实施流程作业,作用显著,而朔黄铁路更是创下了运营7年来日运量突破40万吨的新纪录。
体制改革朔黄先行创新模式意义深远“九五”
时期,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等物资运输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在当时情况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建成朔黄铁路,事关能源工业发展大局,也是摆在朔黄铁路建设者面前的重大任务。此外,朔黄铁路还面临着建设资金紧张、工程条件复杂和建设任务艰巨、运营技术缺乏等多方面的困难,只有在投融资、建设、运营等各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才能顺利完成朔黄铁路的建设运营任务。
敢于创新的朔黄铁路,勇于突破,坚持走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于1998年2月,由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朔黄铁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负责朔黄铁路的建设与运营,按照“统筹规划、分段建设”和“边建设、边运营”的原则,采用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方式组织建设运营。这在我国是一种全新的铁路建设运营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朔黄铁路公司提出“源于国铁、优于国铁”的发展思路,在充分吸取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经验基础上,结合朔黄铁路实际在企业制度、组织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创建了独具特色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的“朔黄模式”。
与传统高度集中统一的铁路投融资模式相比,“朔黄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确立了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由公司对项目的决策、筹资、建设、经营和还贷全过程统一负责,这是中国铁路投融资模式的一次珍贵创新。长期以来,我国铁路主要以国铁为主,铁路投融资改革作为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体现了从传统的政府投资、政府经营的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进程。朔黄铁路就是在这一阶段产生的,其本身就是铁路投融资改革的一项硕果。
2004年2月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铁道部决定在全路范围内推广朔黄铁路建管模式;5月,国家发改委交通司下达了《以朔黄铁路为对象,研究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总结合资铁路运管模式》的课题;9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向189家中央企业介绍了朔黄铁路公司运营管理经验。
十年磨一剑,朔黄铁路见证了我国中西部大开发的成效,也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与同行业相比,朔黄铁路共有8项综合经济指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2项综合经济指标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创造了多项中国企业新纪录。随着全面建设的逐步完成,朔黄铁路的运能优势将彻底释放,煤炭运输量将极速增长,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此外,在全面完成国家西煤东运任务的同时,朔黄铁路致力于拉动沿线经济,形成与沿线政府和区域人民同生共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本着对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建设中采取路堤植被防护、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复耕还田和沿线造地工程,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有效保护,“朔黄绿色经济带”已现雏形。
在我国铁路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朔黄铁路所取得管理经验和运营技术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朔黄铁路管理模式和运营技术被一致认为是今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将为越来越多的合资铁路提供宝贵的经验,具有推广、借鉴价值。在加入W T O和国外资本进入我国铁路建设和运营市场的新形势下,朔黄铁路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铁路运输企业成功范例。
回首朔黄铁路的发展之路,我们不禁感慨:创新让朔黄铁路充满了新鲜的血液,而朔黄铁路这条充满着新鲜血液的大动脉更为我国的中西部开发和铁路改革带来了生机,衷心祝愿朔黄铁路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