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绿色低碳的能源科技产业革命已然到来,中国正站在历史的风口,并已成为这场革命从“1到100”产业化应用的‘主战场’”,在近日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举办的“能源中国——全面加速绿色能源转型 推动协同发展”高端对话活动上,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道。他进一步强调,面对全球绿色转型的复杂局势,中国的能源转型之路“退无可退”,这是国家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邹骥 国是直通车 赵斌 摄
中国领跑绿色产业革命,成本优势全球瞩目
邹骥用一组震撼数据描绘了中国绿色科技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可再生能源装机: 从2021年新增1亿千瓦,跃升至2024年新增4亿千瓦。截至2023年底,风光累计装机已超14亿千瓦,远超原定2030年12亿千瓦的目标,且成本十年内下降约80%。
新能源汽车: 保有量从2021年的784万辆激增至2024年的3140万辆。2024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中占比已超50%。
新型储能: 装机量从2021年仅1.44吉瓦,飙升至2024年的73.76吉瓦。动力电池、热泵、电解槽(制氢)、特高压输电、AI应用等关键技术也已大规模商业化。
“中国依托比较优势,推动了全球能源转型成本的大幅下降,站在了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位置。”邹骥表示。全球成本对比显示,中国在光伏、风能、电解槽、热泵等关键绿色技术的成本上均处于全球最低水平,过去十多年成本降幅高达70%-80%。中国在全球清洁技术产能中占据压倒性份额:太阳能组件(90%)、电池(80%)、风能(60%)、热泵和电解槽(均约40%)。
成本优势源于五大坚实基础,非简单补贴
针对国际上关于“中国产能过剩源于政府补贴”的论调,邹骥驳斥道,中国相关产业的补贴阶段早已过去。他深入剖析了中国绿色产业成本优势背后的五大深层基础:
1. 规模经济: 全球罕见的大规模制造有效摊薄成本。
2. 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与产业链生态: 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拥有“要什么零件,短则当天,长则一周到位”的完备产业生态。
3. 完善的基础设施: 覆盖电力、交通(高铁、公路)、热力、通讯、移动互联网的发达网络。
4. 庞大的工程人才储备: 每年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5. 总体适当的产业政策体系: 包括国家目标、规制标准和经济激励等。
邹骥也坦言存在“内卷”问题,强调需通过深化改革解决,以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角色:从“0到1”到“1到100”的产业革命主战场
邹骥从历史维度审视了当前的产业革命。“从0到1的原始创新,美国等仍具优势。但将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创造物美价廉产品、实现从1到100飞跃的‘主战场’,就在中国。”他指出,这是中国首次深度参与并成为全球产业革命的中心。他以重要金属(锂、镍等)贸易和光伏产业链为例,说明中国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扮演着“点石成金”的核心加工者和制造者角色:全球矿产大量运至中国进行精炼加工,光伏制造各环节中国产能均占主导,并通过全球化布局满足全球需求。
邹骥强调,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国家战略,考量了全人类气候利益、国内产业利益(如巨额存量资产)、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及未来发展前景。“这与外部政治环境变化无关(指美国政策摇摆),这是中国自己要干的事,是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地缘政治是过眼云烟,科技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才是根本。”他呼吁对此要有清醒认识,保持战略定力。
他阐述了设定雄心减排目标的七大考量因素,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与能源安全及产业转型目标的协调性、对市场投资信号的引导性、碳资产边界的划定、技术可行性、以及国内外利益分配的政治经济学问题。
多重目标高度重合,绿色动能已成增长引擎
邹骥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空气质量改善和气候变化减缓这四大目标的重合度日益提升:
· 能源安全: 长期看,风光资源(“太阳天天升起,风总会刮来”)是最安全的本土能源。中国煤炭人均储量仅为全球平均的76%,未来开采难度和成本剧增,构成安全隐患。
· 空气质量与气候: 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可同步减少二氧化碳和常规污染物(PM2.5, 氮氧化物等),实现“双赢”。
· 经济增长动能: “新三样”出口约占总出口6%,其增加值占GDP约2%。绿色低碳领域投资已超社会总投资14%,有效对冲了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若无这约6万亿的绿色投资对冲(部分)房地产投资下降的8万亿,维持5%的经济增长率将非常困难。绿色低碳已是实实在在的增长动能。”
面向未来,邹骥呼吁深化改革,坚定推进能源转型,并提出五项关键举措:
1. 明确改革目标: 服务于发展高比例非化石能源、需求侧管理等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2. 发挥市场机制与政策倾斜: 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也要体现对新质生产力的鼓励。
3. 合理分担系统成本: 储能、电网灵活性资源等成本需由发电企业、电网、终端用户合理分担,促进源网荷储协同。
4. 推广实时电价与需求响应: 通过试点推广实时电价(对应峰谷波动),鼓励用户削峰填谷,发展虚拟电厂等技术。
5. 将可再生能源纳入碳市场: 未来十年内,将可再生能源纳入碳市场,利用碳价与低碳成本之差创造盈利空间,引导投资支持风光可持续发展。“当前政策重点应是打开需求侧瓶颈,扩大市场,而非简单‘整理乱象’造成社会财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