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综合
  • 清洁能源投资成中国经济新支柱,2024年贡献GDP超11%!

清洁能源投资成中国经济新支柱,2024年贡献GDP超11%!

2025-07-07 16:02:21 5e

在7月4日中新社举办的国是直通车“能源中国——全面加速绿色能源转型 推动协同发展”高端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克教授就绿色能源转型如何协同推动经济增长的议题上,给出了基于详实数据的答案。他指出,清洁能源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新支柱,2024年其对GDP的贡献率已突破11%,但同时也面临着“短期局部产能过剩”与“长期转型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 王克 国是直通车 赵斌 摄

清洁能源投资:经济新引擎,贡献举足轻重

王克教授首先强调了清洁能源投资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关键作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扩大有效投资仍是重要选项,而“双碳”目标则提供了长期稳定的预期,催生新产业、新就业。

· 规模与增速惊人: 在广义清洁能源投资口径下(涵盖可再生能源、核能、储能、电网、终端能效提升及电气化等),中国投资总额从2020年的4.49万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6.82万亿元,增幅超过50%。

· GDP贡献首次突破10%: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1.3%,拉动GDP总量约14万亿元(较2022年的7.4万亿增长近一倍)。其占GDP增量的比重约25%,已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力量。

· 拉动总产出超40万亿: 2022-2024年间,清洁能源投资拉动的社会总产出规模从25.8万亿增至40万亿,增幅超55%。其中,终端能效与电气化投资贡献最大(10.4万亿),可再生能源投资紧随其后(近10万亿)。

· 就业支撑作用凸显: 2024年,清洁能源产业链带动上下游就业人数达1.34亿人,占全国总就业人口的18.3%。电气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和建筑业是创造就业的主力军。

王克团队测算发现,清洁能源投资的乘数效应约为1.28,即每投入1元,可拉动总产出1.28元。这一效应主要通过:当期直接拉动(70%): 设备采购、工程建设等即时资本支出;诱发消费(约30%): 投资带来的收入增加促进消费。

不过,王克也指出,投资效率从2022年的1.285略降至2024年的1.278,反映了产业规模扩张中可能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局部产能过剩或技术迭代影响。其中,储能领域投资效能变化尤为明显。

核心矛盾:短期“过剩”表象 vs 长期“不足”现实

王克教授深入剖析了当前清洁能源领域的关键矛盾:短期挑战: 行业内卷、局部产能过剩、竞争激烈现象确实存在。长期需求: 为实现“双碳”目标,当前的投资规模“远远不够”。国际机构预测(如COP28提出的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三倍目标)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角色,都意味着未来国内外市场对清洁能源投资的需求将持续大幅增长

“矛盾根源在于最终需求不足!” 王克一针见血地指出,价格机制、体制机制瓶颈是抑制需求释放的关键因素。

针对矛盾,王克教授提出关键路径:

1. 释放最终需求: “十五五”期间需通过技术进步持续降本、理顺体制机制(如价格政策、碳市场)、完善激励政策,充分释放清洁能源的市场需求潜力,弥合短期过剩与长期不足的差距。

2. 统一统计口径与行业边界: 当前关于“清洁能源”的统计口径和行业边界尚未完全统一,是引发争议和认知偏差的重要原因。亟需建立共识,清晰界定行业范围和经济贡献,以便精准施策。

3. 强化产业链协作: 清洁能源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需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放大乘数效应,共同开拓新增长点。例如:上游关键矿产(锂、镍等)的开采、加工、回收投资需求巨大。退役光伏板、风机、动力电池的循环利用产业将形成可观新市场,并创造就业。

未来可期:转型动能明确,增长空间广阔

王克教授对未来持“比较有信心,非常乐观”的态度:

· 目标路径清晰: “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路径明确。

· 产业空间巨大: 清洁能源产业未来仍有显著成长空间,将继续为经济增长提供强有力支撑。

· 协同效应显现: 实现降碳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培育新动能的过程。“落实‘双碳’并非经济负担,而是增长新引擎!”

王克总结道,关键在于有效衔接短期经济稳定、行业竞争与长期绿色转型需求,让清洁能源投资继续担纲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清洁能源投资,中国经济新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