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从矿工到部长——鹤岗走出来的煤炭工业部部长 于洪恩

从矿工到部长——鹤岗走出来的煤炭工业部部长 于洪恩

2012-06-28 23:40:00 中国能源网

于洪恩,1927年8月生,山东日照莒县刘家官庄镇后于家庄人。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大学学历。工程师。

1942年为黑龙江鹤岗东山煤矿工人、班长、坑长、副矿长、矿长。建国后任鹤岗矿务局东山矿副矿长。

1952年任鹤岗矿务局兴安建井队队长、建安公司经理。

1956年在北京煤炭工业部干校、北京矿业学院采矿系(现中国矿业大学)(1961年毕业)学习。

1962年任鹤岗矿务局副局长、兴安矿矿长。

1966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1969年任鹤岗矿务局副局长,鹤岗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

1973年任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副局长。

1977年任中共鹤岗市委副书记,鹤岗矿务局党委书记。

1980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81年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1985年4月任煤炭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88年5月任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总经理。

1989年12月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1书记、执委会委员、党组副书记。

1991年12月回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任职。第8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中共第12、13届中央委员。

我国煤炭基地鹤岗物华天宝,地下有取之不尽的煤炭,地上有莽莽苍苍的森林,还有漫山遍野的麦海稻浪。多年来,鹤岗煤矿的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刘少奇、胡耀邦、李鹏、廖汉生、高扬文、陈雷、杨易辰、孙维本、侯捷等领导同志,先后来这里视察工作,给鹤岗矿工以极大的鼓舞。

鹤岗又人杰地灵,这些年除许多文体明星相继从这里升起,至今仍光辉灿烂外,还有一位政界要员更引人注目。他就是从小在这里做矿工采煤,一步步成为国家煤炭工业部部长的传奇人物——于洪恩。

2011年7月,骄阳似火,带着对鹤岗矿区的眷恋,带着对家乡人的牵挂,原煤炭工业部部长于洪恩等老领导重访鹤岗矿区视察工作,85岁高龄的于洪恩在实地视察后欣慰地说,鹤岗矿区今天的发展,是各位老领导、老前辈艰苦创业的结果。在几代鹤矿人的不懈努力下,鹤岗矿区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进取、实干、奉献”的企业精神,始终激励着代代矿区人为之艰苦创业,不懈奋斗。

于洪恩于1927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县,位于沂蒙山区与黄海海岸交汇处。按说这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日子应该好过些。可在旧社会,劳作一年的农民仍然衣难遮体,食不果腹,再加上日寇侵华,生灵惨遭涂炭。刚刚十几岁的于洪恩为摆脱贫穷困苦的煎熬,寻求自由美好的新生活,毅然爬上北上的列车,一下子来到地处东北角时称兴山的鹤岗煤矿。应该说他是幸运的,刚来不久正赶上在东北横行霸道十四年的日本无条件投降,鹤岗矿务局随之正式成立。1946年于洪恩正式参加工作,成为东山矿一名采煤工人。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正是应了这几句歌词,于洪恩年轻气盛,干活舍得卖力气。因为他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全国还没解放,前方战事正在吃紧,急需煤炭支援。我们平时多流一点汗,解放军将士就能在战场上少流一点血;眼下多出一吨煤,也就等于为正义战争多送一颗炮弹。就是凭着这朴素的感情,他被推选为采煤班长;还是靠着这执着坚定的信念,1948年他在党旗下举手发出铿锵有力的誓言。入党了,他牢记党组织的谆谆教导;提干了,他不忘矿工们的重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二十二岁的于洪恩也由坑长升任东山矿副矿长,1950年又升任矿长。当坑长,他带领矿工们把井区建成质量好产量高的模范井;当矿长,又率班子成员把东山矿建成高产矿。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嘉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一头扎在煤矿里拼搏的于洪恩,虽然每天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每晚有想不完的事儿,但是干起工作来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究竟差在哪里?冷静下来一分析,发现自己从小没念多少书,文化底子薄,很难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潮流。于是,他横下一条心,白天拼命工作,夜晚静心补习功课。功夫不负苦心人,几年下来,文化程度迅速提高,理论水平也相应见长。安排工作不光凭工作经验,还从科学依据出发,做到井井有条。

平时向上级汇报工作、开会做个报告也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加上他天生的嗓音洪亮,调门高亢,是当时有名的“小钢炮”。上级发现了他的才干,赏识他的能力,为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一九五四年矿建公司和土建公司合并时,调任他去建井公司任经理。当时正是“一五”发展期,矿区恢复和建设全面展开,苏联援建中国的一百五十六项工程鹤岗就占三项。新中国第一对竖井在建井公司施工下峻工,“新一矿”也由此光荣诞生。

1956年,根据矿务局的推荐,煤炭工业部调任于洪恩同志到煤干院,就是游进学问的海洋,闯进科学的殿堂,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雨露,急切地掂着实践上升为理论的分量。更有幸的是煤干院学习结束,他刚过而立之年,又被保送到全国煤矿最高学府北京矿业学院,度过了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涯。在这里,他完成了一个从工人干部到高级知识分子的飞跃,实现了思想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在读书期间,于洪恩想念鹤岗这块热土,就像白云眷恋山岫:他梦中回到千尺井下,如同骏马驰骋草原。怀揣“北矿”毕业文凭,带着报效家乡的一片热忱,回到阔别几年的鹤岗,投身到日夜向往的煤矿。他任兴安煤矿矿长后,抓基层,固基础,煤炭产量一再攀升,迅速超过水平。

1962年1月,三十四岁的他任矿务局副局长后,在领导岗位上发挥着他的聪明才智,体现着他的卓越领导才干,1963年又带职兼任兴安矿矿长。当1966年2月又回矿务局工作时,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大多数领导干部被打倒,他也一度靠边站。当时造反派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局领导干部曾揪住不放,但一时又抓不到什么把柄,论出身,苦大仇深;说工作,兢兢业业,于是就在当时最敏感的以权谋私方面下功夫,查来查去发现他当官多年子女亲属没一个沾光的,就连夫人也是个临时工。他是最早出来工作的,进了班子,是“革委会”副主任。刚走上领导岗位,按说应珍惜这个机会,他却敢说敢管,也敢顶敢撞,特别在重采轻掘、维护矿区发展后劲上从不让份儿。1974年12月份,他被调到省工作,任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1977年5月,于洪恩又回到鹤岗任市委副书记、矿务局党委书记。由于“文革”的冲击,煤矿也算重灾户,采掘比例严重失调,当时煤炭产量一直在七百多万吨徘徊,而且时常大起大落。面对这困难局面,于洪恩白天奔走在各矿厂处,晚上躺在床上很难入眠,有时半夜醒来,伸手抓起枕边的电话,不是向局、矿调度室询问情况,就是要车下煤矿去采区查岗。他率先垂范,使各级干部工作作风迅速转变;他身体力行,使全局职工干劲倍增。几个月时间过去,经过他反复调查摸底,多次研究论证,一个成熟的方案在头脑中形成,一次千人四级干部动员大会召开了。会上,一个个区队情况脱口而出,一组组数据语出惊人,最后他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奋战“七七”打基础,“七八”坚决破千万。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如果说,一九七八年的每一张日历,都是创水平上台阶的喜讯,那么,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声声锣鼓,阵阵鞭炮就是夺取全胜的捷报。全年产量突破一千万吨,鹤岗一举跃入全国十大矿务局行列,这以后每年又以五十万吨数量递增,等于每年都有一个中型矿井投产,产量最高的年份名列全国第四,为粉碎“四人帮”后全国经济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时,作为老矿焕发青春的“鹤岗现象”不胫而走,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时任省委书记的杨易辰来调研后,当场挥笔题写“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句以示嘉勉;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视察后欣然命笔“鹤岗、鹤岗、鹤立高岗,鹤岗是全国千万吨大局,希望像鹤一样站的高看的远。”

花香自有蝶飞来,新闻记者纷至登门,新闻报道连篇累牍。《黑龙江日报》以多半版的篇幅报道了于洪恩,说《书记心中有矿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头条播出他《廉洁奉公,心系煤海》的事迹,并加评论。新华通讯社采写的《鹤岗矿务局发展壮大》的长篇调查,发在《国内动态清样》供国家领导人参阅的绝密内刊上。下线面前,于洪恩告诫各级干部,多做少说,尽到我们煤矿带头人的责任。对待来访记者,一概由主管宣传部接待,实在搪不过去的,他就领着到井下走一圈儿。

其实他有一篇论文,很好地解析和诠释了“鹤岗现象”的个中奥秘。论文的题目是《挖潜、革新、改造是老矿区煤炭生产发展的主要途径》,他也由此被煤炭部命名为中年挖潜专家。

煤炭生产走向正常发展道路,鹤岗矿区也蒸蒸日上,雄风大发展。于洪恩又一次接到上级通知,去中央党校学习深造,为期一年,毕业后又去美国考察。归国后满怀信心,运筹帷幄。1981年10月这个大收获的季节,中央一纸任命,提拔时年五十四岁的于洪恩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协助部长主抓生产等常务工作。在相继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连任两届中央委员,几年后又出任煤炭行业部部长,至此,写下了他人生辉煌的一页,创造了从采煤行业最底层的工人到最高层指挥官的另一种现象,是当时政界一颗耀眼的新星。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后,他又出任全国煤炭总公司经理。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煤炭企业划分地方管理,煤炭产业工人出身的于洪恩,又担当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要职。随着年事的增长,从岗位上退下来,他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如今虽离休在家,他仍念念不忘全国煤炭生产的形势,常为安全生产提些合理化建议。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常回老家看看,关心着鹤岗城市的发展建设、煤炭生产的后劲,记挂着那些为矿区解放、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老干部、老工人和广大职工和父老乡亲。

2012年的初夏,86岁高龄的老人家仍然能够清楚回忆几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在粉碎“四人帮”后的最初几年,像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鹤岗的“学大庆赶开滦”活动搞得热火朝天的,有关这方面的标语口号,都用大字涂在一些高大的建筑上。随着经济社会秩序的好转,人们的干事热情调动了起来。在鹤岗矿区,还喊响了“地球转一圈,我上两个班”的口号,涌现出栾玉田、肖连祥、杜德顺、李维忠等一批在全国煤矿系统“夺冠”、创水平的领军人物。

1982年至1984年,栾玉田率领的采煤队勇夺全国普采“三连冠”。

1983年,杜德顺任队长的兴山矿采煤队夺得全国普采队“金杯奖”。

南山矿综采一队队长李维忠被誉为“综采大王”。1984年,他所领导的采煤队创出年产100万吨的高水平,成为当时东煤公司的王牌采煤队。

那些年,矿务局常常敲锣打鼓地召开庆功大会,给劳模们披红戴花。高音喇叭里的广播声,几里地外都听得见。

鹤岗矿务局为了甩掉生产不稳的落后帽子,坚持走老矿挖潜、革新、改造的路子,本着因矿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先后对兴安矿、富力矿、兴山矿等矿井进行了改扩建和环节改造,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能力。

短短几年间,全局净增生产能力达496万吨。1978年,鹤岗矿务局煤炭产量一举突破千万吨大关,跨入全国当时仅有的12个千万吨大局的行列。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鹤岗矿务局的工作重心及时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第二期十四项矿井改扩建与环节补套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矿井综合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继1979年兴山矿新二井建成投产后,由本局自己设计的年产150万吨煤炭的现代化峻德竖井,经过6年建设,也在1981年11月建成投产,移交生产后命名为峻德煤矿。继而,1983年又在兴安、南山、兴山建成3个小露天。1979年,全局煤炭产量就已达到1200万吨,跃居全国第4位。

当年,作为老矿焕发青春的“鹤岗现象”引起了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重视。时任鹤岗矿务局党委书记的于洪恩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挖潜、革新、改造是老矿区煤炭生产发展的主要途径》,很好地解释和诠释了“鹤岗现象”的个中奥秘。由此,于洪恩被煤炭部评定为中年挖潜专家。

可以说,于洪恩既是“鹤岗现象”的见证者,又是“鹤岗现象”的典型代表和直接领导者。采煤工出身的于洪恩一路走来,见证着鹤岗煤矿在敌伪统治时期的辛酸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曾有的辉煌。1981年10月,时年54岁的于洪恩升任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几年后,他又先后出任煤炭工业部部长、煤炭总公司总经理、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等要职。可以说,于洪恩的升任,是鹤岗煤矿的光荣,是鹤岗矿区干部职工人所共知的一件大事。

附:鹤岗矿业集团简史

1914年7月1日,绥兰道汤原县鹤岗镇鹿迹山屯农民曹凤阳,在石头河西岸挖地见煤。

1918年6月20日,商办兴华煤矿公司成立,11月1日开始以土法采煤。

1920年1月1月,商办兴华煤矿公司改为官商合办,称鹤岗煤矿公司。

1925年7月1日,鹤岗煤矿公司改官商合办为合资商办。

1926年11月,鹤岗煤矿至莲江口运煤铁路建成通车。

1933年初,伪满洲国实业部接管鹤岗煤矿公司,改称鹤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1937年6月,满洲炭矿株式会社廉价攫取鹤岗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全部旧商股。

1941年4月1日,改称满炭鹤岗矿业所。

1943年3月1日,鹤岗矿业所脱离满炭,成立炭矿株式会社,独立经营。

1945年8月9日,日本侵略者破坏矿山,仓惶南逃。
 
1945年8月12日,成立鹤岗煤矿临时维持会。

1945年11月,三江人民自治军司令部派员接管鹤岗矿山。

1945年12月1日,鹤岗矿务局成立,鹤岗煤矿临时维持会解散。

1967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〇二六部队组成鹤岗矿务局军事管制委员会,对矿务局实行军管制。

1972年6月28日,鹤岗矿务局革命委员会成立,三〇二六部队对鹤岗矿务局的军事管制结束。

1979年1月1日,启用鹤岗矿务局公章,废止鹤岗矿务局革命委员会公章。

 2002年12月18日,鹤岗矿务局改制注册为鹤岗矿业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