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今年春夏之交,10多年来一直上涨的中国煤价,突然一路下跌,8月8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为626元/吨,同比跌幅高达25%。与2011年11月最高价每吨860元相比,跌幅高达27%,部分煤矿已停产或变相停产半停产。
据媒体公布的7月份最新数据显示,山西、陕西、内蒙古的煤炭产量与6月相比均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其中,山西煤炭产量为7198万吨,环比下降16.4%;内蒙古生产原煤8397万吨,比6月下降5.2%;陕西原煤产量环比减少159.14万吨,下降3.78%。
部分媒体认为这是煤炭十年黄金发展时间结束,部分媒体认为是煤炭“十年之痒”,还有人认为这是煤价理性回归,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显然各有忽略,忽略了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中国经济固有的粗放浪费发展模式的弱点集中体现。
上一次煤炭价格下跌应回溯到亚洲金融危机时,而这一次,也无疑与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相关联,而且也与中国粗放浪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迟迟未能得到及时地调整、转变密切相关。而煤价从暴涨到下跌只是中国这一模式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体现。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煤价在每吨40美元左右,到2011年春夏一度上升到113美元,秋季开始下降,现为每吨约90美元。而国内煤价从2003年每吨200多元上涨到2011年11月份的860元,当时国家发改委还出台了每吨800元最高限价。当时有媒体爆料称,860元一吨的煤价中,运输和交易成本超过一半!居高不下的煤价吸引了过多的投资者,必然造成煤产能过剩。2011年秋季的国际动力煤价开始下跌,海运指数也下跌,当进口煤比国产煤质更优、价更时,中国煤炭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中国从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2010年进口量达1.6亿吨,2011年海关统计为1.8亿吨,国土资源部统计为2.2亿吨(包括褐煤4000万吨,今年起海关统计也包括褐煤)。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中国累计进口煤炭13985万吨,同比增长65.9%,进口煤价格一降再降,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造成需求量下降,水电因来水多发电量增多,造成煤炭市场供大于求,上半年中国北方沿海港口累计发运煤炭29898万吨,同比减少1278万吨,下降了4%。中国煤炭业除了面临着国内需求增幅下降,还面临着节能减排的双重挑战。中国能源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双重挑战。这些挑战部分来自于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部分来源于中国近年来的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也部分来自于美国页岩气革命造成美国煤炭需求减少并转向出口。
首要原因应是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根据中商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比年初下降5.8,同比下降4.9。进入7月份还比上个月下滑1.52,同比下降8.69%。问题在于这种需求乏力会持续多久。回顾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煤炭从1997年出现供过于求,一直持续到2001年才缓解,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强度应当大于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当年4万亿元投资或许将此危机影响推迟了几年。中国经济应做长期准备,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
中国曾制订节能减排拘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0%,虽然只是基本完成而实质未能完成,但对总的GDP单位能源需求下降超过19%,这一影响不容忽视。更何况十二五规划规定了单位能耗再下降16%指标,而与此同时中国煤炭产量发展之快出人意料。
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牛克洪撰文对煤炭产能的分析,自2001年以来,在电力紧张、煤价上涨的刺激下,煤炭国有企业快速扩张建新矿、建大矿,众多非煤行业投资煤炭产业,电力企业凭借经济实力、产业关联优势、国家政策支持和煤电联营大举投资煤炭行业建设新煤矿,民营企业也积极介入煤炭产业开发煤矿等。全国有16个行业投资办煤矿,五大电力集团和华润集团六家非煤企业集团2009年产煤1.28亿吨,2010年达到3.2亿吨,2015年将达到7.1亿吨。资料显示,“十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253亿元,平均每年投资4 5 0 . 6 亿元,“十一五”期间煤炭采选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489.7亿元,平均每年投资2497.94亿元,2010年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高达3770亿元。“十一五”煤炭投资额是“十五”的5.54倍,相当于新中国成立55年煤炭投资总和的2.8倍。2011年投资约4700亿元,同比增长16%。另有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煤炭的净增产能将达到16亿吨,部分省区和煤炭集团还制订了煤产量翻番的目标,许多投资者错误地认为能源特别是煤炭需求会一直增长,投资煤化工也出现了暴发式增长。以最有代表性的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从2003年底的275元/吨上涨到2011年11月底的860元/吨,累计上涨幅度超过212%。这更吸引了更多投资。
今年两会确定十二五规划增长率为7%,2012年为7.5%,上半年经济增长实际为7.6%,加上因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和欧洲债务危机发展导致全球经济需求减弱。国际煤价2011年秋季下跌,从2011年5月的每吨约113美元曾跌破每吨90美元,在经济增长率下降时中国煤炭供应量却在持续增长。据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累计生产煤炭19.1亿吨,同比仅增长5.6%。此外,受国内外煤价倒挂影响,煤炭进口快速增加。7月下旬,澳大利亚6000大卡煤炭现货交易价格约为550元/吨,而秦皇岛港同期同质平仓价为710元/吨,巨大的价格差成为煤炭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这对中国能源特别是煤炭业严峻挑战可谓“瞬间来临”。据新华社报道,除煤价下跌、港口库存居高不下外,中国主要煤运通道中,上半年大秦线煤炭运量2.15亿吨,同比下降0.5%;侯月线完成8778万吨,下降1.8%。山西省公路出省煤销量同比下降13.7%。这部分是进口煤的价格优势凸显,这也导致有的产煤大省在煤炭进出口上出现巨大逆差。以山西为例,1至5月份,山西省进口煤炭192.5万吨,同比增加78.9%,但其上半年煤炭出口数量加起来却仅为90万吨,逆差超过100万吨。
进口煤价格优势从一方面显示出中国煤炭业总体竞争力不足,原因一是中国煤炭本身竞争力不敌国外煤矿,二是中国内地煤运输、交易成本太高,2011年第4季度煤价曾一度高达每吨860元,当时还逼得国家发改委出台了800元限价,当时就有媒体爆料;煤炭到最终用户手中,交易费用(运输费用加各地基金收费)超过煤价一半。目前进口煤剧增、国内煤价下跌,部分媒体又揭露煤的成本税、费有几十项,比如公路集资费、汽车短倒费、专项维修费、铁路运费、过轨费、车皮维修费、平仓费等。部分内地煤矿已减产并减少了就业岗位,有专家和媒体呼吁政府减少税费,并认为部分杂税及税费的取消将有助于煤炭生产企业并保留矿工就业机会。有人提出限制煤炭进口以保护中国煤炭产业,还有部分煤炭大型企业集团提出共同限产保价,这一建议可谓迫不得已,这与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相悖,这在美国是难以想象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老总从不敢在一起吃饭,生怕别人控告他们搞垄断联盟。但不限产保价,低价进口煤无疑会造成大量无竞争力煤矿破产和相当数量矿工下岗失业。但早有专家提出,应警惕中国能源业特别是煤炭业寡头化倾向,这有损害消费者和全社会利益的可能性。因为一个寡头决策必须考虑到其它寡头利益与反应,结果常常是众寡头和部分地方政府隐秘的事实上的联盟,例证是中国捉摸不定频发的“电荒”“气荒”“油荒”往往与能源寡头相关。这也使中国宏观调控处于两难境地。
中国经济粗放浪费发展源自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学习苏联,但苏联(俄罗斯)与中国不同之处在于人均资源远比中国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维持了30多年近10%的增长速度,但明显地遇到了能源、资源、环境三重拘束,使中国经济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粮食安全和金融安全四重挑战。中国教科书中曾称中国地大物博,但因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其中最贫乏的是淡水资源,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耕地资源仅为40%、矿产资源约为40%。在能源资源领域,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五分之一左右。(《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7年)中国淡水和耕地资源不足也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富煤、缺油、少气”状况短时间内难有根本转变,中国一次能源中煤占了近70%。中国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中国煤产量约为35亿吨,煤炭消费量年增长9.7%达37亿吨,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其中石油56%依赖进口,天然气24%依赖进口,煤炭进口量超过2.2亿吨(国土资源部数据,包括4000万吨褐煤)。中国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7.0%。按照每年能耗增加7%—8%的速度测算,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将翻一倍达69.6亿吨标准煤,专家预测届时全世界出口能源都不够中国进口所需(2010年全世界煤炭生产量72.73亿吨,同年国际贸易总量为9.49亿吨),这显然是无法持续的发展方式。
美国页岩气革命,使美国天然气价格逐步降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水平,折合人民币每立方米不足0.5元。2005年12月,美国天然气现货价格曾达每百万英热单位15美元,约为每立方米3.75元人民币。高油价和高天然气价引发了替代能源研究开发和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从2009 年初美国天然气价格因页岩气产量激增而持续下降,到今年4月,天然气价格跌至每百万英热单位1.859美元,约为每立方米0.46元人民币,比2005年最高点时降低了88%!天然气价格导致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所调整,美国煤炭销量下降并有部分转向出口,这冲击了国际市场煤价和中国市场,加上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煤炭产能增加,冲击是必然的,有人计算,美国煤运到中国港口、加上运费增值税只有大约477元人民币!(美国6月坑口发热量为5800大卡报价22.68美元/吨。煤炭铁路运输成本为每吨0.0194美元/英里,运送至西海岸运费估算将达到平均18.82 美元/吨。由巴拿马干散货船运送至中国秦皇岛港的海运费用平均每吨22.74美元,按照17%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计算,美国动力煤的到岸价将约为75.16美元/吨。按1:6.35的美元汇率,上述美国煤炭若运到秦皇岛,价格只为477元/吨。)这给煤炭进口商和中国沿海燃煤火电厂带来了意外收益。数据显示,目前,欧洲是美国煤炭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11年美国向欧洲出口煤炭5394万吨,占出口总量的50.3%。亚洲则是增长最快的市场,2009—2011年,美国对亚洲煤炭出口量由2009年的650万短吨增长至2011年的2750万短吨(每短吨约合0.9吨),占出口总量的25.7%,年均增速高达106%。近日更传出消息美国将不再建设新的燃煤电厂,逐步停止燃煤电厂,这将更加促进美国煤炭出口。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称美国将陆续关闭大量燃煤机组。近几年,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改变了美国的能源格局,价格更为低廉的页岩气正逐渐替代石油和煤炭用来发电,并使核电在经济上无法与天然气发电竞争。据悉美国政府正制定计划,拟关闭所有的燃煤电厂、彻底停止煤炭业,其中2012年预计先关闭57座,而总计175座、发电能力在27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将在2012年至2016年间停止使用。那剩余下的动力煤很可能将转向出口并将导致国际煤价进一步下跌。何况还有消息说美国已开始开发油砂、页岩油等非常规石油。
美国能源价格下跌还吸引了部分制造业回归美国,这对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而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来说是更大的挑战。在日本重启核电的背后因素是美国拒绝了向日本出口天然气。美国正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价格优势将吸引部分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特别是重化工业。
中国化石能源发展特别是煤炭还受到中国环境容量制约。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透露出的数据,在更严格的污染物排放约束下,中国煤炭消费量需要控制在20亿吨以下,而中国2011年煤消费量已超过在37亿吨!中国今年开始增加监测PM2.5,环保专家预测中国城市空气合格率将从6成下降到2成,而PM2.5最大来源是燃烧煤。
《研究》认为,从环境优先角度考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这些能源重点地区应严格限制煤炭消费量的增加,新增能源应通过发展核电、天然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另一方面 ,中国煤、水资源分布不均,内蒙古煤炭地质资源量占26%,而水资源仅占1.6%;山西煤炭地质资源量占12%,水资源仅占0.4%;新疆煤炭地质资源量占40%,水资源占3.1%。煤炭运输呈现大规模“西煤东运、北煤南运”格局,生产与消费中心距离不断加大,全国铁路运煤量占全国货运量的比例超过50%。中国原煤入洗选率只有51%,而世界主要产煤国家均在80%以上,中国动力煤入洗率仅35%,也远低于国外70%的平均水平。中国应当通过技术革新与改造增加原煤入洗率,减少运输量并减少税费以降低交易成本。
近日有环保组织和专家提出,中国中西部新建设16个煤电煤化工基地有使黄河断流、湿地迅速消失、草原退化等等环境恶果,因为这些基地至少将消耗99.75亿立方米水,而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仅为500多亿立方米、可分配水资源仅为370亿立方米。煤炭开采还会严重破坏地下水资源。据推算,每开采1 吨煤炭要破坏2.5立方米地下水资源。煤炭开采还引发了瓦斯排放、矸石堆存、地表深陷等一系列问题,专家认为,中国煤炭业需树立科学产能的理念,根据矿区生态环境容量,实行煤炭产能总量控制措施,保障合理需求。
《研究》提出,从环境优先的角度考虑,我国东部地区应限制煤炭消费总量,中部地区应分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而西部地区应加大煤炭消耗量,建设煤电基地,实施“西电东输”;江浙沪、广东省和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应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发展核电、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专家认为,超(超)临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和分级转化是未来方向。专家认为,技术进步是解决我国煤炭利用问题的关键,煤炭的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应该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摆脱以不足世界平均水平1/3的储采比却以大量消费与严重污染苦苦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困境,也才能够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化石能源资源。
煤炭开采会造成大量环境问题,据统计,煤炭资源大省山西60多年来,累计产煤120多亿吨,外运80多亿吨。每开采一吨煤要损耗2.5吨水资源。
采煤造成的地表塌陷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8。全省由于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而中国北方缺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28%,比人均耕地更稀缺。
综上所述,中国能源业特别是煤炭业面临着极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面临着国外优质能源的竞争、国内可再生能源的竞争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竞争,面临着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低污染转型。一位经济专家指出,在发展速度上,两位数增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长期持续,中国目前急切需要接受一个较低速但却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面对中国经济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必须改变用世界20%的能源才创造10%GDP的低效、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专家指出,最大问题是很多人特别是部分地区企业领导,增长速度降下来就不会干了、不知怎样干了。在纪念中共建党90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目前面临的4大危险,前两条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
中国能源发展,正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时提高质量效益的考验。中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终有一天会面临着总量限制或环境制约,能源业应当未雨绸缪,及时做好结构调整和技术储备,才能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能源发展需求,来源于城市化也依赖于城市化。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经验,过了这一临界点城市化进程将加快,而一个人从农民成为市民,能耗将增3倍,13亿人口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就是1300多万,而城市能源要求更洁净、更安全、更环保,满足这一需求是对中国能源界的巨大挑战。从这一角度看洁净煤技术或限制煤消费总量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或许需要淘汰相当数量无竞争能力、损害环境、过多消耗淡水资源的煤矿,部分煤矿企业应转向开发煤层气页岩气或煤气化项目,转向开发可再生能源,或转产其它产业。
从另一角度看, 中国以20%能源消耗只创造10%GDP,说明中国经济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和巨大效益。古人云,强本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但节能减排,需要有节能动力和能力,而节能能力需要相关的科技能力支撑和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煤炭业目前的困境一是来自国外更廉价、交易成本更低的能源竞争,二是来自自身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交易成本过高的制约,降低了中国煤炭的市场竞争力。中国煤炭业、能源业和中国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才有可能与国外能源竞争,中国也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才能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国如能抓住国内国际煤价下跌、油价下跌和国际市场萎缩机会,倒逼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和调整,而不是借能源资源价格下跌而重走昔日粗放浪费的发展模式,才有可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才能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应及早制订能源战略规划,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中国由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的转变。中国应尽早制订统一的、可操作的能源战略规划,并与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才能最终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缺少这一规划,石油、煤炭、电力、核工业、可再生能源、水力等等各自发展可以说均有一定的盲目性。期盼中国能源战略规划能够早日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