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太和县,位于肖口镇西北约三公里的大王庄与邓庄之间,由七家炼铅企业组成的宏达公司自2002年投产以来,周围两公里内的居民和五所小学的学生每天就在炼铅的毒雾笼罩之下。现在,这些炼铅企业都暂时停了下来,可留下来的是村民血铅超标的严重事实。
6月5日,也就是世界环境保护日,在安徽省太和县肖口镇通往邓庄村的乡间小路上,不时有一辆辆豪华轿车碾过晾晒在小路上的麦草和小麦,显得格外惹眼。据翻晒小麦的老者说,这些轿车都是炼铅厂的老板的,他们把这里污染后,房子都买到了太和县城里,却给周边村民留下了血铅超标的后遗症。
记者看到,在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中间,高高的矗立着一字排开的7根烟囱,而就在这些炼铅厂的门口,停着一辆辆轿车。在炼铅厂边翻晒小麦的大王庄村75岁的王志华老汉打量着记者说:这里的却是炼铅厂,路北的企业因为不符合环保条件,去年底被上面暂时停了,而这边的大华金属有限公司还在生产,我就在这个厂拆电瓶上的铅,一天收入一二十块钱。但当记者问及这里的铅中毒情况时,老人边摆手边说,这个事情你不要问我,我不知道。
正在这时,记者看到三四个穿迷彩服的年轻人从马路上走了过来,老人建议记者把笔记本装到口袋里,不要记录。是出于对铅厂的惧怕?还是另有隐情?记者不敢妄下结论,但从老人的目光中,看出了一丝恐惧和不安。
记者了解到,太和县肖口镇人均耕地不足1亩。这里有上千年的烧制土釉器具的历史,由于烧制陶器釉彩所用的原料含铅,所以这里许多人家掌握了土法炼铅的工艺。20世纪80年代初,塑料制品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陶制盆罐,土陶业随之萧条,使这里的农民靠祖辈相传下来的挣钱糊口的手艺受到严重冲击。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走出家门,收购废旧蓄电池,开始了家庭作坊式的土法炼铅,每吨铅锭纯利润约100~150元,收入可观,于是就出现了大批土法炼铅企业。
由于土法炼铅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一些老板纷纷以联合体的形式,将企业搬到所谓的工业园区,这个园区以“以租代征”的形式,租用了陈圩七队35亩,陈圩八队35亩,小尹一队46亩,小尹二队46亩,小尹三队35.46亩,小尹四队70亩,小尹五队36亩,王窑队80亩,陈庙队90亩,共租用土地473.46亩。宏达公司就座落在这个园区,该公司自2002年投产后,没有任何手续就擅自生产。
搬到一起就等于上规模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这7家公司虽然全部搬迁到工业区内重新规划,对生产区、原料区、废渣堆放区、办公区进行分区界定,对冶炼炉、烟道进行改造,安装了除尘设备,但就总体而言,他们还是属于土法炼铅企业,企业自身并没有上规模上档次,污染依旧。
葛王庄的一个年轻人告诉记者,以前一个姓葛的老人家养了3只母羊,每年仅养养的收入就达千元左右,自从炼铅厂建好后,羊吃了污染过的草也不下崽了,于是老人只好把羊卖了。一个老者说,炼铅厂周围300米范围内的庄稼几乎绝收。
炼铅厂的却给部分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灾难。据这里的村民说,在炼铅厂周围的葛王、贺寨、邓庄、董庄等十几个村和陈庙中学、任庄小学的一万多人口中,有70%的人血铅超标,包括刚出生几个月的婴儿,据陈庙中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师说,陈庙中学每个人都有“微量元素检验报告单”,只是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话。
一个知情者给记者提供了部分“太和县人民医院微量元素检验报告单”和“肖口镇葛王村居民血铅含量调查表”,记者看到,一个叫葛梦晴的2岁女孩血铅含量为345毫克/升,9岁的马良血铅含量为396.73毫克/升,8岁的小玉血铅含量为400.56毫克/升,2岁的梦丽血铅含量为140毫克/升,9岁的郑文娜血铅含量为331.59毫克/升……
在一个姓王的农民家中,墙上贴着一张奖状,获奖的人就是这个家庭的小主人——王帅帅。当记者问及帅帅血铅含量高不高时,王姓农民说,去年在肖口医院检查,可医院不给化验单,后来只好到界首医院查,结果没出意料之外,血铅含量果然高。为了孩子的健康,家人只好自费到界首买了两次排铅药。
一位正在忙着将小麦往家里搬的王姓农民告诉记者,他的哥哥就在葛王村的卫生室上班,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对一些情况不是太了解。但他知道,肖口镇医院为此专门买了血铅检查设备,不过检查后都没有化验单。
太和县肖口镇究竟有多少血铅超标的患者?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一个在路上翻晒小麦的老者说,保守估计也有5000人以上,中毒严重的人已经走了(指去世了)几个。
记者在有关部门了解到,2006年12月,太和县宏达铅业有限公司因排污不达标,其生产设施被太和县环保局执法人员依法拆除。并将在其旧址上新建“太和县顺达铅业有限公司”,目前,新公司的环境保护和评价项目已通过省环保局批准,新公司将采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低温熔炼技术进行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问题。
不合格的设备可以拆除,不达标的可以重新环评,但血铅含量严重超标的上千农民谁来负责?谁该为这里的铅中毒患者“埋单”?本刊将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