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再改革应对再工业化

2012-09-22 19:14:00 中国能源网

本期能源思考关注重点,是美国再工业化和页岩气革命及其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这关系到中国能源安全、就业安全、中国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也对中国体制与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美国在页岩气、页岩油领域的迅猛发展给世人特别是中国人以启示,体制机制与科技双创新,是这一发展的源泉与推动力。部分制造业回归美国、经济有所复苏是其部分成果。据美国能源部情报局提供的数据,美国天然气产量今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页岩气占了天然气产量的一半。2008年,美国的石油产量从1970年的较高水平降至日产量仅500万桶,跌幅为48%。而得益于对页岩油的开采,从2008年至2012年,美国的石油产量几乎提高了20%。据科研机构IHSCera咨询公司预测,美国石油日产量今年将再增加300万桶,并于2020年前创下新高。5年之内,仅石油业收益就可使GDP年增长率提高超过一个百分点并新创造300万个工作岗位。天然气价格的下降可使美国人均开支每年减少近1000美元,还可以帮助美国的石化产业以及一些制造业部门恢复生机,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部分美国制造业从发展中国家回流美国。这是促进美国经济复苏的因素中的第一大因素,而另一因素是美国的工业竞争力已大幅提升,单位生产成本在过去10年中下降了11%,而几乎所有其他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同期均有所提高,美国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差距正逐渐缩小。另有报道称部分德国制造业也从中国回流德国,原因是腐败、糟糕的质量控制、知识产权偷窃、不透明的投资管理和隐秘的国家补贴。对于一些德国企业来说,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攀升,在中国生产的价格优势已经消失。这些因素无疑将直接影响中国就业安全和经济安全。

再改革应对再工业化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势过去是劳动力成本低,但目前面临着来自越南、印尼等等国家和地区更低的成本竞争。同时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再制造业、“城市矿业”等新产业革命的低成本竞争,而中国经济发展本身又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不可持续的致命弱点,最突出表现就是耗费了世界20%的能源、造成大量污染,而只生产了不到全球10%的GDP。中国去年进口煤炭超过了2.2亿吨,今年进口依然增加,1-7月,我国净进口煤炭(不含褐煤)12734万吨,同比大幅增长62.8%。同期我国进口煤炭13361万吨(若包括褐煤为16412万吨),同比大幅增长52.06%。同期中国出口煤炭627万吨,同比下降35.1%。在低价进口煤冲击下部分中国煤矿已限产停产,部分就业岗位流失,这表明了中国煤炭企业竞争力不足、煤炭交易费用高。在中国城市化率超过50%的条件下,就业安全上升到了经济安全的重要位置,因为就业流失必然带来城市化逆转、消费需求萎缩。因此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必然会转向提升就业率,而转向提升就业率必须迎接美国再工业化的挑战。

但是迎接这一挑战需要提高中国经济效率特别是投资效率、降低成本。经济学家指出,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不是来自投资,而是来自效率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要从依靠投资向依靠效率提高的转变。只有效率提高的就业才是有效有竞争力的就业。中国能源业必须迎接美国页岩气、页岩油革命所引发的低价进口能源的挑战。

中国能源业必须重视质量、安全,重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在可再生能源、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领域进行体制机制与科技双创新,中国政府也必须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创新能力、降低中国交易成本,才能迎接欧美国家再工业化挑战,保障中国就业安全、能源安全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