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石油市场风云突变、跌宕起伏,截至12月18日,国际石油价格已经跌落至40美元以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欧佩克)宣布将每日石油生产配额减少220万桶,为该组织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性减产措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价格在去年出现的这种大起大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并带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出同样的倒“V”字走势。而其疯涨暴跌的幕后既暗藏着投机资本的“推手”,更预伏着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隐忧。能源问题与大国争夺、地缘政治、地区利益和民族纠纷等矛盾相互交织,油气生产和运输等环节受到严重制约,国际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十分明显。
第一 石油消费国家
OECD市场概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简称OECD,目前共有成员国30个,其中北美地区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太平洋地区成员国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地区的成员国有23个,为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冰岛、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和英国。
OE C D为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地区,石油产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0%,而石油消费量约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56.9%。
一、石油生产
据国际能源机构2008年8月的《石油市场报告》,2008年上半年OECD国家的石油产量为4.42亿吨(表1)。
主要石油生产国为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挪威和英国,合计石油产量达4.12亿吨,占OECD国家石油总产量的93.1%。就地区分布来看,北美地区的产量达3.22亿吨,占OECD国家石油总产量的72.9%,主要生产国美国的产量为1.67亿吨,墨西哥的石油产量为0.80亿吨,加拿大的石油产量为0.75亿吨;太平洋地区的产量达0.13亿吨,占OECD国家石油总产量的2.9%,主要生产国为澳大利亚,石油产量为0.11亿吨;欧洲地区的产量为1.07亿吨,占OECD国家石油总产量的24.2%,主要生产国为挪威、英国和丹麦,石油产量分别为0.52、0.38和0.07亿吨。
二、石油消费
据国际能源机构资料,2008年世界石油需求量达8650万桶/日(表2),预计2009年的需求达8720万桶/日,OECD为世界主要的石油消费地区,2008年OECD国家石油需求量为4810万桶/日,占世界总需求量的55.6%。其中OECD北美地区石油需求量达2460万桶/日,占OECD总需求量的51.1%,较2007年下降90万桶/日;OECD欧洲地区的石油需求量达1520万桶/日,占OECD总需求量的31.6%,较2007年减少10万桶/日;OECD亚太地区石油需求量达830万桶/日,占OECD总需求量的17.3%,与2007年持平。
三、石油进口
OECD为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地区。2007年OECD国家石油进口量达21.25亿吨,其中原油进口量为16.16亿吨,油品进口量为5.09亿吨。
2008年1-6月OECD国家石油进口量达10.58亿吨,其中原油进口量为8.04亿吨,油品进口量为2.54亿吨。其中北美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3.72亿吨,其中原油进口为3.06亿吨,油品进口为0.66亿吨;亚太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2.27亿吨,其中原油进口为1.84亿吨,油品进口为0.43亿吨;欧洲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为4.67亿吨,其中原油进口为3.22亿吨,油品进口为1.45亿吨。
在原油进口中,从OECD国家的进口量为1.74亿吨,主要从加拿大、挪威、墨西哥和英国进口;OPEC为OECD主要的原油进口国,约占其进口总量的52.2%,进口量达4.20亿吨,主要国家为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伊朗和阿联酋;从世界其它地区的进口量为2.10亿吨,主要国家为前苏联地区。
在OECD国家中,不同地区进口的来源差别较大,其中北美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OPEC国家和OECD国家,进口量分别占其总进口量的42.9%和32.4%;亚太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OPEC国家,进口量占其总进口量的78.8%;欧洲地区的原油主要来自OPEC国家、前苏联地区和OECD国家,进口量分别占其总进口量的3 5 . 4%、3 6 .3%和22.0%。
四、石油储备
2008年8月OECD国家的石油储备量达53559.2万吨(表3)。其中原油储备为31703.5万吨,占其石油储备总量的59.2%;油品储备为21855.7万吨,占其石油储备总量的40.8%。从图1可以看出,OECD北美和亚太地区的石油储备主要以原油为主,分别占其石油储备的66.4%和75.8%,欧洲地区的石油储备主要以油品为主,占其储备的60.0%。石油储备最多的国家为美国和日本,其次为德国、法国、意大利、韩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
第二 生产国
欧佩克在当前世界的地位分析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的69.7%,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3.0%,石油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3.6%。
一、欧佩克简介
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Countries )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第三世界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被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所垄断,享有单独决定石油标价的特权,无视石油生产国的权益,任意压低油价,为了应对西方石油公司再次降低石油标价,1960年9月,伊拉克政府邀请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四国在巴格达举行协调石油政策会议,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其宗旨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采取集体行动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谈判、捍卫石油资源国的权益。之后卡塔尔(1960年)、印度尼西亚(1962年)、利比亚(1962年)、阿尔及利亚(1969年)、尼日利亚(1971年)、厄瓜多尔(1973年)、加蓬(1973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4年)、安哥拉(2007年)等国陆续加入,其中厄瓜多尔和加蓬分别于1992年和1995年宣布退出该组织,2007年厄瓜多尔又重新加入,迄今该组织共有13个成员国。此外苏丹还计划申请加入该组织。
二、欧佩克石油储量
欧佩克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2007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824.43亿吨,比2006年增加19.52亿吨,增长1.1%。其中欧佩克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1270.65亿吨(表1、图1),比2006年增加了34.44亿吨,增长2.8%,占世界总储量的69.7%。
2007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排名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图2):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委内瑞拉、俄罗斯、利比亚和尼日利亚,在世界10大石油资源国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均是欧佩克成员国。欧佩克的石油平均储产比为75,其中中东地区的成员国高达87,而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平均储产比为26,其中美国、中国、墨西哥、英国等国的石油储产比不足13。
三、欧佩克石油产量
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9.06亿吨,欧佩克原油产量为17.08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3.7%。从图3可以看出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期欧佩克产量持续上升,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期由于两伊战争影响,欧佩克产量出现明显下滑,1985年产量最低仅为8.22亿吨,占世界总产量29.4%。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欧佩克实行“限产保价”
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乘机大量增产,为了夺回失去的石油市场,1985年12月欧佩克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采取“增产保份额”新战略,之后欧佩克石油产量持续增长。
为增加石油产量,2005年~2010年欧佩克各国(不包括伊拉克和委内瑞拉)预计上游将投资1203亿美元,投入建设的项目有108个(图4),预计石油产量合计可达1341万桶/日。
四、欧佩克石油出口
在欧佩克成员国中石油工业为各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且外汇收入大多都来自石油和天然气,如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日利亚和安哥拉6国出口完全依赖石油,石油出口收入占出口总额的98%以上。沙特阿拉伯石油出口收入占GDP的54.9%,占出口总额的89.8%;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石油出口收入占GDP的38.7%,占出口总额的47.6%;卡塔尔石油出口收入占GDP的43.5%,占出口总额的73.3%。
2007年欧佩克石油出口为2866.58万桶/日(表2),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3.6%。其中主要以原油出口为主,出口量为2 4 3 5 . 2万桶/日,占欧佩克石油出口总量的85.0%。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油价的不断攀升,欧佩克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幅增长,由2000年的2556.7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304.3亿美元,增长185.7%。欧佩克原油主要出口到亚太地区、北美和西欧。2007年欧佩克对亚太地区的原油出口为1094.78万桶/日,占总量的45.0%,主要为日本、中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对北美的原油出口为671.15万桶/日,占总量的27.6%,主要为美国;对西欧的原油出口为448.32万桶/日,占总量的18.4%,主要为意大利、法国和德国。
五、欧佩克未来石油产量预测
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将大幅度增长。
预计2020年和2025年世界石油产量分别达10130万桶/日和10650万桶/日(表3),2030年将达11250万桶/日。
预测世界石油供应将出现三大趋势:● 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供应量将继续增加,但2010年后增速将放慢。
● 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产量将稳定增加,2010年后增速将加快。
● 非常规石油产量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达4820万桶/日,占世界总产量的54.0%,较2007年的4680万桶/日增长3.0%,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达5090万桶/日和5250万桶/日,较2007年分别增长8.8%和12.2%,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50.2%和49.3%,2030年将达5510万桶/日,占世界总产量的49.0%。
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稳定增加,预计2010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将达3650万桶/日,较2007年的3480万桶/日增长4.9%;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达4300万桶/日和4530万桶/日,较2007年分别增长23.6%和30.2%,2030年将达5510万桶/日。同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比例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40.9%增至2020年和2025年的42.4%和42.5%,2030年为42.4%。欧佩克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关键是需要大量的投资。非常规石油产量持续增长,预计2010年产量将达450万桶/日,较2007年的290万桶/日增长55.2%;2020年和2025年将分别达740万桶/日和870万桶/日,较2007年分别增长155.2%和200%,2030年将达970万桶/日。同时在世界石油供应中比例不断增长,由2007年的5.1%增至2020年和2025年的7.4%和8.2%,2030年为8.6%。
六、欧佩克对世界油价的影响
欧佩克从上世纪60年代成立至今已近50年,其经历了沉浮荣辱的历史,以石油为武器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作用。上世纪70年代欧佩克积极推动和支持成员国的石油国有化斗争,以石油为武器通过限产、禁运和提价夺回了石油资源主权和原油标价权,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国际油价从每桶3美元涨到12美元;1979~1980年伊朗爆发革命加之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美元飞涨到近40美元,二次“石油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欧佩克由于采取“增产保份额”新战略,各成员国竞相增产,世界石油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1986年迪拜全年平均油价仅为13.10美元。似乎OPEC处于明显劣势,甚至有人怀疑欧佩克存在的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佩克的优势相对增强。1997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风云变幻,石油价格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从暴跌到暴涨的剧烈震荡。1997年1月,欧洲布伦特石油价格为每桶23.4美元,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世界石油供需失衡,油价跌至平均每桶不足10美元;1999年3月23日欧佩克石油部长会议达成了减产协议,导致油价从1999年年初的每桶不到10美元一路上涨到年底前的超过25美元。2000年3月欧佩克确定了每桶油价22~28美元的价格带,之后通过增产或减产来调控国际油价,2000年~2003年世界油价基本在欧佩克确定的价格带内浮动。
2004年以后世界油价由于受地缘政治、欧佩克产量政策、自然灾害、基金炒作、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油价持续高涨,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世界平均油价分别达41美元/桶、56美元/桶和65美元/桶。
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呈现触底反弹、先抑后扬的走势。年初下探至50美元之后,在3月份开始出现稳步持续反弹,7月份加速上扬并刷新纪录,此后虽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短暂下挫,9月份国际油价重拾升势,至9月13日突破80美元的关口,10月25日突破90美元关口,11月23日达到98.18美元的最高,较年初最低点强劲反弹近一倍。
世界已进入高油价时期。
欧佩克拥有世界69.6%石油储量,且石油储量和产量进一步增长的潜力较大,在未来的世界石油市场中只要欧佩克各成员国加强合作,共同遵守各自的产量配额,其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 . O I L , g a s r e s e r v e s i n c h u p , p r o d u c t i o n s t e a d y i n 2 0 0 7 . O i l & G a sJournal,Dec.24, 2007
2.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June 2008
3.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2008.Http://www.eia.doe.gov/oiaf/ieo/index.html
4.王家枢, 石油与国家安全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5.Annual Statistical Bulletin 2007 ,http://www.opec.org/library/AnnualStatistical Bulletin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