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呼伦贝尔市委书记 曹征海
七月的呼伦贝尔,千山涌翠,万水荡绿。呼伦贝尔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地区,它得名于境内呼伦湖和贝尔湖,是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一本畅销书列为“人一生要去的66个地方”之一,与南极、科罗拉多大峡谷等一并被列为人类最后的伊甸园。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三大草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草原。呼伦贝尔的主要特点:一是地域广大。呼伦贝尔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地域最大的市。中北部是12.6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森林,西部是8.4万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东部是广袤的松嫩平原黑土地。全市共辖1区7旗5市,总人口272万。二是生态良好。呼伦贝尔是典型的原生态地区,境内森林、草原、湖泊基本保持原始风貌,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称。森林草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3%。全市活立木蓄积量11.1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的1/10。呼伦贝尔草原被评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全市共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三是资源富集。境内海拉尔盆地和大兴安岭、得尔布干成矿带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有色(贵)金属资源,煤炭探明储量1000亿吨。
石油探明储量已达1亿吨,远景储量10亿吨。资源组合条件好,适宜资源重点开发和转化。四是民族和谐。全市共有4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0万,占总人口的18%。全国仅有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都在我市,内蒙古自治区19个民族乡中我市占14个。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了民族和谐的良好局面。五是边境和睦。呼伦贝尔与俄蒙两国交界,边境线长1700多公里。全市有7个国家一、二类口岸,其中满洲里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在长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我市与俄蒙毗邻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来,呼伦贝尔经历了引领潮流的辉煌,承受了发展滞后的阵痛,也迎来了全面振兴的希望。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呼伦贝尔凭借着肥沃的耕地和草场,丰富的林木和煤炭,经济发展走在全区前列。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呼伦贝尔这些传统优势不再风光,无法继续依靠耕地、草场、煤炭、林木等资源的粗放经营来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持续滑坡。如何培育新的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呼伦贝尔实际的发展路子成为此后历届领导班子苦苦探寻的主要目标。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逐步明晰了呼伦贝尔发展思路。2002年3月,撤盟设市后召开的市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呼伦贝尔要树立“生态立市”的思想。2005年12月召开的市委一届十次全委会议,把“生态立市”确定为我市重要发展战略。2006年10月召开的市第二次党代会,在认真总结过去几年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是推进呼伦贝尔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问题。在这次党代会上,我们明确提出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贸活市、科教兴市、文化名市”五大战略,确定“抢抓机遇、跨越发展,有退有进、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突出主体、共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把呼伦贝尔建设成为自治区、东北乃至国家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绿色食品基地、休闲旅游胜地、能源战略高地、北疆开放龙头、平安和谐家园。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我们积极探索和实践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美丽与发展双赢模式,进一步认识到,呼伦贝尔既不能走只重环境保护不重经济发展的路子,更不能走只重经济发展不重环境保护的路子,必须按照“好字为先、又好又快”的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不懈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坚持不懈地走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实现呼伦贝尔全面振兴。现在,“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理念己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良性循环,重塑了呼伦贝尔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优势。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32.7亿元,是2004年255.2亿元的2.5倍,年均增长1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9598元增长到23413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27.4:27.9:44.7演进为22.8:36.4:4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64.5亿元,是2004年35.4亿元的4.6倍,年均增长28.6%。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2亿元,是2004年27.7亿元的3.6倍,年均增长37.9%。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3.0亿元,是2004年135.4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30.0%。具体实践中,我们正确把握发展经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者的关系,辩证地处理各种突出的矛盾问题:一是坚持在种植业发展上一手抓退耕,一手抓结构调整和科学种田。几年来,我们集中力量把不适于继续耕作的坡耕地、旅游景观区、草原保护区的耕地退耕还林还草。2005年至2008年,全市共完成退耕305.8万亩,其中300万亩是在国家没有任何补贴的情况下自费完成。与此同时,我们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适用技术,粮食总产量从2004年的19亿公斤增加到2008年的4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2571元增加到2008年的4878元。种植业发展呈现了耕地减少、产量增加、收入提高的可喜局面。
二是坚持在畜牧业发展上一手抓草原牲畜数量的控制,一手抓农区畜牧业的壮大。从牧业年度牲畜数量看,全市牲畜总数由2004年的1148万头只增加到2008年的1447万头只,增加26%。其中,牧区由2004年的566万头只减少到491万头只,减少13.2%;农区由582万头只增加到956万头只,增加64.3%。在草畜日趋平衡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和建设力度,2005年至2008年,累计完成退牧还草1830万亩,年均禁牧450万亩,休牧3793万亩。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调整畜群畜种结构,扩大出栏量,提高商品率,实现了减畜不减收,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的4029元增加到2008年的7040元。畜牧业发展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三是坚持在林业发展上一手抓限制采伐量,一手抓扩大木材进口和加工。我市森林采伐量从“天保工程”前每年采伐500—600万立方米降为目前225万立方米,年减少采伐量300—400万立方米,生长量每年大于1000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增加8154万立方米,创造的“绿色GDP”达300多亿元。与此同时,我们发挥毗邻俄蒙的优势,不断扩大木材进口,大力发展林木加工业,进口量从2004年的300万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800万立方米,木材落地加工能力从无到有,目前达年加工400万立方米,实现了口岸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四是坚持在工业发展上一手抓关停落后小企业,一手抓引进优势大项目。几年来,我们共关停458个小煤矿、8家小火电厂、3户小水泥厂、1户小钢铁厂。同时,我们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原则,依托大企业、构筑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发展大产业,把更多的劳动力从原始粗放的种养业中解放出来,从对森林、草原、耕地的过度索取中解放出来。严格按照“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严格按照“技术先进、规模合理、效益凸显、环保达标”的标准进行择商选资,积极培育发展主体。目前,已有神华、华能、华润、大唐、华电、鲁能、中集、大庆、云天化、新大洲、中国黄金、云南驰宏、海航旅业、东方希望、瑞士雀巢、德国博世、日本三发、香港金新等20多家大公司入驻呼伦贝尔,构筑了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新型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和旅游产业集群,重新形成了更大的经济优势。
几年来,我们坚持“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路子,就是要坚持把“有序地退”和“有效地进”作为推动呼伦贝尔发展的两个重要动力,通过坚定不移地“退”,退耕、退牧、退伐、退落后小企业,恢复自然生态,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实现更好发展;通过坚持不懈地“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农牧林区建设、新型边境区域合作、新型服务业发展,发挥环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更快发展。就是要突出发展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充分调动各旗市区、大企业、民营企业、园区基地等各方面在实施“退”、“进”战略中的积极性,促进区域和谐、地企和谐、民族和谐、境内境外和谐。就是要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退”与“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文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人民权益,努力提高幸福指数,使各族群众“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有一份较高的收入、有一套舒适的住房、有一个良好的素质、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愉悦的心情”。就是要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正确把握“退”与“进”的辩证关系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为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尚未见底,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呼伦贝尔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严峻考验。年初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和自治区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切实增加投资,努力扩大消费,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抓好园区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增强择商选资成效,全市经济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实现了良好开局。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6.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完成3610元和1500元,增长17%和22.6%。前四个月,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4.56亿元,增长19%,总量和增速均列全区第四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14亿元,增长44.5%,增速列全区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9亿元,增长155.5%,增速列全区第一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8.9亿元,增长25.2%,增速列全区第一位。从主要指标来看,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态势好于上年同期水平,好于年初计划预期。事实表明,坚持“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的路子,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呼伦贝尔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实现全面振兴的正确选择。
机遇在于把握,成功要靠拼搏。去年9月在我市召开了自治区东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全区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着眼于呼伦贝尔在科学发展中崛起的良好条件、现实机遇和大好来势,明确为我们提出了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具体要求和产业发展目标。呼伦贝尔具有资源、地缘、口岸、生态等多重优势,面临西部开发、东北振兴、扩大边境合作、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等综合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多年来培养形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完全有条件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我们提出,到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7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300亿元,经济增量部分占到全区增量的20%左右,力争成为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们热情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呼伦贝尔美丽发展、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问诊把脉,多提宝贵意见,也真诚的欢迎您能够亲自到呼伦贝尔多走一走、看一看,美丽的呼伦贝尔会因您的关注而更加光彩夺目!我相信,呼伦贝尔将更加坚定地走“有退有进、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全力打造内蒙古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