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
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全球生态危机之首。
沙漠化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森林和植被破坏。历史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祥地,都曾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之地,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已经导致了文明的衰落和转移。
历史事实说明,人类离不开森林和植被,失去森林植被,将会失去一切。早在一百年前,伟人恩格斯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毀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
遗憾的是,这_警告并没有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森林继续遭到严重破坏,沙漠化仍在不断扩展。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456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4,几乎相当于俄、力卩、中、美四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并且以每年5-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或一个比利时加一个丹麦,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420亿美元。全
世界近110个国家的10亿人口受到越来越严重和沙漠化威胁,1.35亿人口将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破坏森林植被导致的土地沙漠化,危害是深重的、广泛的、残酷的,甚至造成文明的转移、政权的衰败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目前还没有任何灾害能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只剩下3/16可供人类居住,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严酷现实!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之癌”,足以证明它的危害之剧。“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荒漠化,已不再是单一的学术问题,不再是某一个学科的问题,不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_个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它已引起全球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以及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地球荒漠化和气侯变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口迅速增长和贫困的加剧导致过度耕种、放牧和乱砍滥伐等行为日趋严重,从而加快了土地荒漠化速度。联合国最新统计表明,目前全球有近二分之一的陆地表面、110多个国家和10亿以上人口深受沙漠化影响。非洲和亚洲是土壤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在非洲,46%的土地和4.85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亚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区已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其中中亚地区尤为严重。土地荒漠化每年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国际社会和国际组
织都承认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围问题,影响到世界所有区域,需要国际社会联合行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能力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铭记荒漠化带来的干旱和贫困、缺乏粮食保障、以及由移民、流离失所者和人口动态所引起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相互关系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受荒漠化威胁尤甚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_,而且是唯一面临荒漠化问题的世界大国,全国“局部好转、整体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沙化的年扩展速度已由1994年前的246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436平方公里。全国40亿亩天然草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退化和沙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约1/3,遍及13个省区市,近4亿人口受其影响。全国约有2亿亩农田和15亿亩草场受到风沙威胁。而且全国沙漠化仍呈加速之势,每年平均50-70年代为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为2460平方公里,2000年以后为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有一个三江县、5年一个北京市的面积被沙漠吞掉。
因土地“三化“影响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多亿元。“三化”区是当前我国经济落后、生态恶劣,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化”治理工作,使我国防沙治沙及荒漠化治理取得巨大成效。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投入巨资、人力和物力防沙治沙,对荒漠化和石漠化地区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使沙区生态建设状况已从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了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风沙区和沙漠化明显缓解。
我国各个方面已经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荒漠化的问题已经不是_个地区、_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成为了全世界都高度关注、事关生活生存的大事。
另有资料显示,我国草原生态环境是“局部改善,总体恶化”。“我国土地荒漠化还在以每年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造成直接和部分间接经济损失约为4700亿元”。过去一些条件相对较好,治理相对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经得到治理和初步治理,以后“三化”治理成本将越来越高,难度也将越来越大,现状已由“破坏大于治理”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阶段。而且治理后的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未达到稳定状态,可能出现逆转。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危害,我国有4亿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胁之中。在荒漠化土地类型中,有70%因风吹走表土,10%发生水土流失,14%由冰融引起,6%是土壤盐渍化。其中风蚀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还酿造了沙尘暴等重大环境灾难。那些令人讨厌的沙尘在当地是宝贵的土壤物质,是支持生态系统的根本。
温家宝总理今年两会期间又针对沙漠化治理作了第11次批示:“治理荒漠化是关系中国发展和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荒漠化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_。每年国家为治理荒漠化花费数十亿美元的资金,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o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耕地资源的过度利用,对快速增长的追求以及木材的巨大需求,已经让很多地区的荒漠化加剧。过度放牧经常让草原持续十年寸草不生,同时让野生动物丧失栖息之地。在较为贫困的西北地区,非法采矿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在东北、西北、华北、山东半岛,土地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全国有15亿亩的盐碱地面积。土地盐碱化,有干旱原因,但主要是人类过度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而造成的。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好的西南地区,石漠化情况严重,水土流失,三江源水源减少,无序水电开发造成了江河原生态的改变,大段大段的主要河流干涸。总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存在着荒漠化问题。
青蛙理论与人为因素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试验,将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投进热水锅里,青蛙会立即跳出水锅;而把青蛙放在凉水锅里,下面用火慢慢加热,青蛙竟然_动不动,舒舒服服地浮在水面,直到它感受到烫时,想跳出热水锅,却已无力逃生。这个试验的确耐人寻味:为什么青蛙被投入热水锅时能幸免于难,而在慢慢加热的冷水锅中就不能逃脱厄运呢?讲到底,原因就在于青蛙对所处的环境变化是否有及时的觉察与危机意识。而面对荒漠化,人类也犯着一样的错误。
人类活动引起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其生态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复杂的相互耦合过程。我们从荒漠化过程中人类主要行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认识人口压力引起脆弱生态地区荒漠化的机制。
1.滥垦滥垦是指在不具备垦殖条件又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进行的农业种植活动。它有两种方式;一是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不断下降,农牧民在粮食单产较低的生产条件下为增加粮食产量盲目开荒,其规模较小,但量大、面广,数量难以统计。二是有组织的开荒,其特点是规模大、范围广。据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等10省(区)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草地被开垦6.8万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各类放牧场和割草场。由于过分强调“以粮为纲”,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过3次大规模开荒,开垦草地在6.67万平方公里以上,影响范围从最北部的呼伦贝尔到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直至青海共和。开垦为农田的草原地区,生态系统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稳,土壤富含沙质,风力强大,风季与干季及植被无叶期同步。开垦后,由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人均占有耕地0.53-0.87公顷,而每个劳动力所要耕种的土地达2-3公顷,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很低,作物亩产在50公斤左右),土壤表面在缺乏防护措施下,受到风蚀或沙埋,单产急剧下降,只好撂荒。撂荒地由于植被遭到破坏,
在风力作用下很快发生沙化。
2. 滥牧滥牧是指超过天然草地承载能力的放牧活动。随着人口增加和受市场利益驱动,牧民盲目增加牲畜头数,导致草场严重超载过牧,抢牧、争牧现象也经常发生。结果,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植株变稀变矮,优良牧草减少,毒草因牲畜不吃,数量急剧增加,草场可食牧草的产草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牲畜的过度践踏,使地表结构受到破坏,造成风蚀沙化。据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发展到9000多万头(只),草原面积却因开垦破坏和沙化减少667万公顷,使过牧现象更为严重。目前,牧区牲畜超载一般在50%-120%以上,有的地区甚至超载300%。以晋陕蒙接壤地区为例,伊克昭盟所属的伊金霍洛旗、东胜市、达拉特旗和准格尔旗,1990年天然草地超载率为170.6%,其中准格尔旗达331.7%。根据计算,目前荒漠化地区共有105万平方公里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长期超载过牧是_个重要原因。
3. 滥樵荒漠化地区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贫困、交通不便,煤炭难以购进,农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粪为燃料。樵柴的方式通常是大片的连根挖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到彻底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大面积固定、半固定沙地顷刻之间变成流沙。荒漠化地区现有薪炭林面积2470平方公里,每年能提供594万公斤新材,仅占实际新材需求总量4189万公斤的14.2%,缺额巨大。如果缺额完全来自天然植被,每年约需破坏草原23.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该地区草原总面积的9%,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据伊克昭盟统计,全盟每年砍伐沙篙、沙柳等估计在5亿公斤以上,从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中,因滥樵而使草原沙化和退化的面积多达2000平方公里。
4. 滥采滥采是指农牧民为了增加副业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掏挖药材、发菜等资源植物。荒漠化地区甘草、琐阳、肉苁蓉、发菜等易采集、价格高,—些邻近草原地区的农民以挖药材、搂发菜作为脱贫致富的捷径,常年采挖贩卖,特别是宁夏_些贫困地区,已发展成有组织的集团行动。由于采挖时铲掉草皮,挖土刨坑,翻动土层,严重破坏草场,大大加速了风蚀荒漠化过程。据估计,每挖10公斤甘草要破坏5.3-7.3公顷草地。甘肃省1994年因挖甘草破坏草场666.7平方公里以上,给畜牧业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万元。内蒙古在1993-1996年间因搂发菜破坏草原12.7万平方公里,其中4000多平方公里严重沙化,失去了利用价值。
荒漠化治理思路:通过产业带动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治理荒漠化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人人都应有保护生态的责任,要科学规划,采取适用技术,因地制宜,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着重解决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构建_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
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和技术,特别是产业化的发展,通过产业带动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在甘肃民勤县,规划实施沙生植物种植,发展沙产业,种植饲用沙桑、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反季节瓜果等。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治理100万亩沙荒地,种草养畜,生产高品质的牛、羊肉,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增产增收。在吉林省白城市计划整理50万亩盐碱地种植耐盐碱水稻,该品种经过培育,产量高,耐盐碱,品质好,节水,生长期短,通过实施后每年可生产50亿斤优质大米供应市场。在天津及山东周边盐碱地上种植10万亩转基因抗盐碱玫瑰,在美化环境、治理盐碱地的同时,还可以加工高附加值的玫瑰精油,玫瑰精油的市场价格是黄金的几十倍。山西临汾关闭矿山1500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基金会拟与临汾市政府合作,通过治理恢复矿区生态,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四川自贡市种植大叶麻竹,加工优质竹笋,目前这个项目在当地受益农民达40万人以上,大叶麻竹属多年生植物,山坡丘陵都适应种植,农民收入十分可观,现在正培育种苗下一步将该品种引入石漠化比较严重的贵州省,支持贵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治理石漠化现象。通过以上产业化发展找出一条荒漠化治理的新模式。
治理荒漠化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要改变传统治理措施,转变思维方式。过去只侧重于恢复植被,控制土壤风蚀,而没有直接从荒漠的根本成因入手,即减轻或消除造成荒漠化的人口压力,这是荒漠化治理成就不显著的主要症结所在。因此,应建立并加强多学科的荒漠化综合治理,从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生态学和沙漠学甚至更多的学科和结合的角度,进一步研究荒漠化的问题。只有社会力量不断参入,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恢复生态,并能实现“科学治理”。
尚未建立以生态需要为目标的创新机制,是目前最影响社会力量进入的问题,没有保障体系,没有激励机制,无法形成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由于生态工程建设具有社会公益丨生质,加之荒漠化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普遍困难,贫困人口比重高,应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将公益性治理的运作机制转变为利益性治理,鼓励多种性质的投资主体积极参入,并且给予投资主体一定的回报。必须改变以往政府资金“撒胡椒面”及治理过程和成果缺少监管的做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约束与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起荒漠化地区治理和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护好治理成果。
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动员社会力量,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促进符合每个地区环境、经济和社会情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种资源发展经济,改善土地荒漠化状况,这对于消除贫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中国荒漠化治理需要制度创新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仍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且还有加速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对以往的治理模式进行反思,寻找它的症结所在。因此,需要进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是一项艰巨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资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统创新。
(-)形成以国家、企业和农户共同投资荒漠化治理的制度
过去,由于治理范围大,投资力度小,使有限的资金都“撒了胡椒面”,降低了治理成效。“三北”防护林工程涉及551个县,每年投资额6910万元,平均每年每个县投入仅12.2万元,每公顷投入45-75元;全国防沙治沙工程涉及598个县,“八五”期间总投资1.1亿元,平均每年每个县投入只有4-5万元,每公顷投入34.5-42元。而荒漠化地区的造林成本,80年代约为每公顷225元,90年代上升到每公顷750元,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甚至达到每公顷1500-3000元。投入与实际需要差距极大,投入的钱连挖坑都不够,严重挫伤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而且造林后的扶育和管理没有保证,病虫害严重,造林成果难以巩固。由此看来,现有荒漠化治理的投资体制必须改变。
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结合产业开发建设的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工程建设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按照国际惯例,应主要依靠国家来办。特别是我国荒漠化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普遍困难,贫困人口比重高,群众承受力低,如果地方配套、群众义务投工比例过大,难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必须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投资机制,把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设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立项投资;地方按_定比例配套部分资金;群众投工投劳获得报酬。对于治理工程建设中的产业开发项目,应采用国家贴息贷款方式,鼓励企业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
(二)完善荒漠化管理制度
1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或法规长期以来的
开矿”等生产活动,是荒漠化迅速扩展的主要原因。目前,这些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的被动局面。要解决这些问题,依法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但现有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从保护荒漠化地区现有植被和工程建设成果的长远需要出发,应尽快出台《荒漠化防治法》。建议参照《环境保护法》,将“在荒漠化地区从事的开发活动必须首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写入《荒漠化防治法》。考虑到《荒漠化防治法》的出台需要_个过程,为了及早制止破坏生态的行为,建议先以国务院名义颁布一个政策性法规,各地也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法规。农牧民可根据本地情况将防治荒漠化的内容纳入乡规村约,以规范荒漠化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
2. 加强对防治荒漠化工作的领导、协调与监
督防治荒漠化、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目前,林业局是受国务院委托的生态建设(包括防治荒漠化)的主管部门,但由于与各产业部门属于同级机构,难以有效地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国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因此建议在现有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基础上,成立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和我国履行《公约》常设办事机构。
3. 强化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同是我国基本国策。为保证防治荒漠化目标实现,要实行和强化防治荒漠化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环境保护,定期检查、考核。
4. 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绝大部分荒漠化地区的水资源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于内陆河流域中。_方面,流域往往地跨数县甚至数省,另一方面,农、林、牧、工矿、环保、城建、国防等部门均要用水,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水资源分散管理体制,按流域成立统_的水资源分配和管理机构,从流域的上、中、下游整体利益考虑,超越地方与部门局部利益,立足于国家长远利益,科学地管水、配水。同时,提高水资源收费标准,采取“多用多收,少用少收,节约奖励,浪费处罚”的原则,大力鼓励和提倡节水。
(三)建立荒漠化治理的激励机制
1.国家应对荒漠化土地治理与开发给予优惠政
策过去我们一直把防治荒漠化重点放在生态工程建设上,产业开发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对产业开发的政策倾斜不够。例如,由于造林种草前期投入大、收益小,国家曾于1991年制定了税费优惠政策,但不少政策目前因税制改革而被取消。又如,治沙贴息贷款期限太短,仅为3-5年,栽植经济林木未取得收益时就得还贷,许多地方只好以新贷还旧贷或者干脆不贷,使贷款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再如,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差,造林成本高,但目前农林特产税高达17.6%,加上其他费用开支,即使在条件最好的林地栽植林木也常入不敷出,严重挫伤了群众开发荒漠化土地积极1'生。
为了鼓励对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与开发,政府的优惠政策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资金上扶持。由于荒漠化地区治理、开发投资大,除工程建设投资和贴息贷款外,建议将中央农、林、牧、水、能源等各产业部门、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捆在一起,统_使用,以加大治理和开发的力度和规模。二是贷款上优惠。改进现行贴息办法,实行定向、定期、定率贴息。根据工程建设内容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还贷期限,如投资周期长的林果业,还贷期限以延长至7-10年为宜。简化贷款手续,改革现行贷款抵押办法,放宽贷款条件。三是权属上落实。鼓励集体、社会团体、个人和外商承包治理和开发荒漠化土地,实行“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50年不变,允许继承、转让、拍卖、租赁等。四是税收上优惠。同时,由于林业是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应进_步延长农业税、农林特产税的减免年限,降低税率。
2. 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和林业科研单位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编制和经费,很多省(区)防治荒漠化的机构处于困境。荒漠化地区的许多国营林场(包括苗圃、治沙站)和科研院所是防治荒漠化的主力军,但科学研究因缺乏经费不能开展,许多关键问题如节水技术、优良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得不到解决,很多种、苗基地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职工工资没有保障,工程建设缺乏后劲。据调查,目前“林场变农场,苗圃变农田,职工变农民”在荒漠化地区已经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近几年在西北地区爆发的黄斑天牛、光肩星天牛虫害使多年来营造的大面积防护林毁于一旦,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宁夏平原地区因天牛危害砍掉防护林使农业减产20%-30%,这种本可避免的损失与上述困境有直接的关系。
为了保证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投资效益,建议在部、省、地、县组建生态工程承包公司,由农村股份合作林场、治沙站、国有林场以及下岗人员参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荒漠化治理工程投标。所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标制审批,合同制管理,公司制承包,股份制经营,滚动式发展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
3.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防治荒漠化工程的主体是生态工程,需要长期经营和维护,其效益是公益性的。为了补偿生态公益经营者付出的投入,弥补工程建设经费的不足,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在荒漠化地区应尽快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补偿包括三个方面:_是向防治荒漠化工程生态效益的受益单位和个人,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生态效益补偿金;二是使用治理好的荒漠化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缴纳补偿金三是破坏生态者不仅要支付罚款和负责恢复生态,还要缴纳补偿金。收取的补偿金必须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不得挪用,以保证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