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经济危机,中央及时做出决策,推出多项扩大内需的措施,对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意义重大。为了保增长,提出调整振兴十大产业规划,动作很快,对扩大内需十分及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的时候,也决不能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对发展问题十分关注。2003年以后,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很多问题,煤电油运很紧张,节能减排任务很重。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到中国,我们又面临着“保8”、保就业、保民生等等问题,发展的任务很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注意继续推进改革,把保增长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要保增长、保就业,特别是要保就业,就要打破垄断,放宽服务行业市场准入,让更多的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能够进入服务行业,如能源、交通、金融、电信、物流,还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等,这些领域都可以实现保增长与保就业相结合。将来吸收就业主要是靠第三产业,而我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较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行业垄断。这方面不打破,这个环节过不去,其他问题就很难解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上下同心,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改革。现在一些垄断行业,民间资本想进入非常困难。打破垄断行业壁垒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自上而下”,找利益集团之外的人来设计改革方案。例如对铁路的改革,非得要铁道部同意才能改革,就很难办了。
未来中国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能有些难度,因为还有若干领域改革要攻坚,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分配关系改革等。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下滑,GDP经过2003年到2007年五年的两位数高速增长,也该适时休整了。我认为休整期间,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二是解决几方面经济失衡的问题,比如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出口比例不协调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发展,应该更好地推进改革,完善新的体制。我们根据对三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的研究,将改革的三十年,按照改革的重点,分为农村改革、价格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改革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到1985年,以农村改革为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给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农村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收入也大幅度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林牧副渔的总产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长61.6%,年均增速达到7.1%,大大高于一般年份2%至3%的增速。同时,体制外的个体、私营等市场主体也逐步发展起来。农村改革起步为以后的改革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 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至1997年,以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为主,转换经济运行机制。哪种商品价格一放开,那种商品就像泉水般的涌流出来。这正是“市场经济的魔力。
这一阶段改革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困扰中国几十年的卖方市场格局,转变为老百姓欢迎的买方市场格局。1990年时,按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算,市场调节价的比重已经占到53%,也即市场机制的作用已经开始发挥主导作用。这证明了1992年以前改革的成效。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2003年,以国有体制改革为主,使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步摆脱困境,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通过对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使得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的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利润逐步增加。通过股份制,我们找到了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形式和途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还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第四阶段是2003年至今,完善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民主为主题,逐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起来。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突出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从经济建设型逐步转为公共服务型。
这种完善的含义,是转变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使经济社会转上高效发展轨道的关键,也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上法制轨道的关键,这是真正的改革空间。这一阶段,加强和完善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形成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系等,也是属于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
离2020年--也就是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只剩12年;但是现在改革还有一些攻坚任务有待完成。目前主要有三个攻坚任务未完成:一是政府改革、政府职能的转换;二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中央企业的改革,包括垄断行业的改革;三是分配制度的改革。这三个攻坚任务都是很艰难的,因为会受到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因此,现在的改革非常需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推动,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动是很难的。
最后,强调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对于完善新体制的重要性。要有一个好的、能够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律法规,使所有的经济活动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把我们的公有制化公为私,以免走向官僚主义、甚至权贵的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