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站在十字路口的墨西哥石油工业

2009-06-01 14:07: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张 抗  

1.大起大伏的石油发展史

1.1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按《石油杂志(OGJ)》2008年的数据,墨西哥(以下可简称墨)原油产量为14000万吨,占世界的3.83%,明显低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低于伊朗和中国,居世界第6位;原油出口量为9100万吨,占世界第7位。以上两项排名在拉美均居第1位,这也是使其成为拉美第一大经济体的重要因素。石油工业是墨西哥的支柱性行业,2007年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以上来自石油,该年石油出口收益达44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收入的10%。墨西哥在1994年成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也是发展中国家唯一与世界两大贸易区(北美和欧盟)都签定了自由贸易区协定的国家。墨西哥的经济状况对世界有较大的影响[1]。

1.2两个石油产量峰值年间曾沦为石油进口国

墨西哥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产油国。19世纪末即开始机械采油。20世纪初在北部坦皮科盆地发现“老黄金带”油区。1919年石油产量越过千万吨,1921年达到2713万吨的第一个产量峰值,使之在世界排名中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当时仅利用自然能量进行“一次采油”,油田产量快速衰减,再加上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使其产量在1932年降到4600万吨的谷底。经济危机造成的动荡中于1938年将石油工业国有化,成立了墨西哥石油公司(Pemex)。

与之相应的是在宪法中明文规定禁止将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权转让给私营公司或外国公司。国有公司10年的勘探发现了3个油田,在老油田引入了以注气、热采为主体的“二次开采”,1950年产量重新越过千万吨。二战后石油科技的发展给勘探开发增加了新动力,在新产区的开拓中发现了“新黄金带”并由陆上发展到浅海完成了环礁带的勘探,使1967年产量达2050万吨。

上世纪70年代加快了向新区、新层系开拓的步伐,成功开辟了南部盆地,特别是雷佛玛油区,在第三系油藏下发现了一批白垩系、侏罗系高产油田,使墨西哥石油工业结束了在低台阶上的长期徘徊,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1967-1981年的14年间石油储量由3.46亿吨跃升到78.07亿吨,年增率为24.93%;特别是1975-1981年间完成了几个大油田的勘探,储量年增率达59.01%。1967-1981年间石油产量的年增率为13.24%,上升最快的1974-1981年的8年间产量年增率达21.18%。1973年产量为2570万吨时就已实现了石油自给,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再次成为石油出口国。老油田增储上产的战术性接替和开拓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性接替使墨西哥实现了“青年期”的快速发展[2].1981年石油产量越过亿吨大关,其后墨西哥石油进入了壮年阶段的高产和相对稳产期。但此时剩余可采储量开始下降,1981-1998年的17年间储量年增率为-1.05%。然而,1998储量由65.23亿吨陡降到1999年的38.4亿吨,则主要是由于采用新标准重新计算的结果。其后的储量减少仍然是当年新增储量明显低于采出量造成。1999-2004年储量年增率达-12.37%。与储量降势相反,这一阶段产量却呈增势,1985年出现了产量的第2个峰值,达13985万吨。

1999-2004产量年增率为3.07%,于2004年达到历史最高记录17050万吨[3]。

1.3近年储产量双下降储量的快速下降

终难支持持续的高产,2004年后墨西哥石油出现了储、产量双双快速下降的困难局面(图1)。按《石油杂志(OGJ)》的数字,2004-2008年的4年间墨储量年增率为-7.90%,同期产量年增率为-4.81%,其中2007年为-5.5%,2008年为-9.2%,产量下降加速化。2008年储产比仅为9.73。

此外还应注意到,虽然墨西哥采取了以气代油等若干节油措施(下述),其消费量仍呈升势,特别是2004-2007年的3年间消费量年增率为1.54%。产量减少、消费量增加导致出口量从2003年以来呈降势,特别是2007年比上一年下降6.85%。据石化新闻网报道,2008年4月出口量同比下降14%;据墨西哥石油公司11月下旬的公报称,1-10月日均出口量仅149万桶、同比下降17%,出口量的下降亦明显加速。墨石油出口的首要对象一直是美国,出口量的下降使其在美国进口来源中的排序从第2名降到第4名。墨西哥石油工业的状况引起全球的关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惊呼,墨西哥石油开采仅能维持9年,而石油出口仅能维持5年(见:中国石油报,2008年7月1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墨西哥石油困境的形成尚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2.困境的形成与出路探讨

2.1主力油田的状况决定了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储量大、产量高、成本低的主力油田(群)在一个国家的石油工业中起着支撑作用,它的状况决定着其发展趋势。墨西哥正是这种格局的典型实例。在列入全世界前20名的大油田中墨西哥有两个:(1)奇孔特佩克(Chicontepec),位于中部的坦皮科盆地,原始可采储量105.87亿吨油当量;(2)坎塔瑞尔(Cantarell),位于南部的坎佩切湾盆地海上,原始可采储量43.96亿吨。不计加拿大沥青油和委内瑞拉重油的全球排名,它们分别居第3和第6名[4]。目前两大油田中,前者已近枯竭,后者是墨西哥上世纪末的主力油田。Cantarell油田的生产成本很低、高产期每桶仅4.2美元。长期的高速开采使油田压力下降,产量也随之迅速下降。1997年Pemex引进外资组成的国际财团实施长达15年的大规模注氮提高采收率计划,到2002年该油田产量达188万桶/日,比1995年产量增加近1倍。但2004年达210万桶/日后却难以抑制产量的再度下降,3年间产量累积下降约40%,其中2007年下降11.8%。2007年11月日产量130万桶,到2008年8月降到97.371万桶,9个月下降了25.1%;椐Pemex公报2008年前10个月同比下降31%。坎塔瑞尔油田占全国产量由上世纪后期的70%以上降到近年的55%,而2008年仅能占全国的1/3左右。据有关资料推测,2014年日产量有可能降至50万桶。主力油田产量的下降是墨西哥石油产量下降的主耍原因,除非有新的大油田投产,这种局势难以逆转。

2.2替代石油的措施难以治本

面对着石油减产,为了降低因出口萎缩对国家的影响,其应对措施之一就是节油、发展替代石油能源。以1991年计,墨西哥一次能源消费中石油占近70%、天然气占24.6%、煤炭和一次电力共占6.3%(表1)。长期以来的重油轻气使油田伴生气(约占气产量约80%)没得到充分利用,气田也未能充分勘探。

为了发展天然气,特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进入并实施“多种服务合同”,使东北部以产气为主的布尔戈斯(Borgas)盆地得以勘探开发[5]。1983-1999年墨天然气产量呈有起伏的升势,1999年升到367亿立方米后呈较稳定的升势,至2007年迭462亿立方米,8年间年增率为5.9%。天然气储量在1983年达到2.18万亿立方米后呈起伏的降势,呈1997年的14年间年增率为-1.27%;此后降速加大,至2008年的15年间年增率为-10.01%,2007年储产比也降至6.3。天然气储、产量间这种变化关系意味着气的产量难以再持续上升、却有大幅度下降的危险。与此同时,气的消费量从2001年的377亿立方米升到2007年的541亿立方米,6年间年增率达6.2%,使供需缺口加大,不得不终止边境附近向美国的少量出口并改为从美国的大量进口。据欧佩克统计公报,2001年和2006年进口量分别为39.9亿立方米和107.9亿立方米,5年间年增率达22.01%。2007年由于国内气的增产使从美国的进口暂降到88.1亿立方米。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墨正在筹建一批LNG进口基地。此外,墨也注意发展煤炭和核能以代油。但上述工作进展均不够理想(这也是由于缺乏资金,下述),加上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石油在能源中的比例虽有所降低,但消费量仍呈增势,仍难以逆转石油出口下降的局面。

2.3深水区的的油气远景

对于一个进入高产期的石油大国来说,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产区的战略接替[2]。墨西哥在陆上和浅海(水深小于500米)的勘探已取得了丰顷的成果,现实的接替区就是东临的墨西哥湾深水和超深水区(水深大于1500米)。这一领域是近十余年来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也已成为美国日趋重要的产区。

Pemex已在深水区作了初步的地震勘探“发现了234个具有开发潜质的目标”(它应被理解为可能的圈闭)。

椐测算,属于墨西哥领海内的超深水区(大于1500米)55万平方公里的油气资源量就占全国一半。Pemex早已瞄上了这块肥肉,但政府拨给的少量经费中有70%以上用于老油田的稳产(尚且难于稳住),哪里还有能力开拓需巨大投资的深水区,只能裹足不前望洋兴叹。令业内人士不解的是近年来不断有来自Pemex或墨政府人士的消息说“发现大油田”,如2004年3月报道“Pemex发现大储量的海底油田,保守估计为540亿桶”;2006年3月墨总统宣布“在墨西哥湾发现高达100亿桶的深海油田”;同年6月Pemex宣布“在3640米的深水区Noxal1井发现第一个深海气田,预计日产量可达28万立方米”;2006年11月报道,“在维拉克鲁斯盆地附近的墨西哥湾南部的深海地区发现新油田,初步探明储量为40亿桶”。这类报道大多没有对所进行的勘探工作、发现井的水深、层位、产量等的具体交待。特别是它们之间及与其他报道间多有矛盾,如:到2008年Pemex在水深超过500米的地区仅钻了7口井,其中仅1口发现了石油(见:中国石油报、2008年11月6日)。这使人怀疑上述“发现”和“储量”只不过是依椐初步物探资料推测的圈闭资源量或级别更低的远景资源量。一些评论明确指出,对于墨西哥来说超深水领域尚是其勘探的处女地。

2.4炼厂不足、油品大量进口

墨西哥石油工业上游发展缓馒,下游炼厂则可说处于停滞状态。椐《石油杂志》资料,1992年炼油能力为7620万吨,1998-2001年为7675万吨,2002-2005年为8420万吨,2007年又降至7700万吨。炼油能力发展停滞的原因也在于缺乏投资。这使墨西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成为重要的油品进口国,并在2000年达到峰值的4371千桶/日。2000-2006年间油品进口量曾有大幅度下降、出口量有所上升,致使油品净进口量一度迅速下降(表2)。由于炼厂技术水平较低,汽油在产出的油品中的比例低,使油品进口中以汽油和液化石油气为主。2004年汽油占油品进口量的52.4%,出口以“其他”类的杂品油为主,占油品出口量的88.1%(表3)。上述情况在2006-2007年却有逆转之势,使2007年汽油进口量为2002年的3.4倍、进口量占消费量的40%,仅此一项少需100亿美元以上。炼厂不足成为影响墨经济发展因素之一。

3.石油改革步履维艰

3.1墨西哥石油公司积重难返

1938年石油国有化后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就掌控了全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上下游。它有过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辉煌业绩,但长期的垄断地位和墨西哥的国情又使它具有特殊的弱点。

各派政治势力在掌权后都拼命安插自己的亲信执掌公司的实权,而在野党则处处唱反调,他们所考虑的都不是公司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这使Pemex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演变成一个官僚机构,使其不能象一个真正的经济体那样运作。这种“政治化”的公司在今日的全球都是罕见的。国家石油公司的经济运作被政府和议会严重地束缚着,独立自主经营的余地相当小。其年度财政预算都要议会通过,不但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往往只能达到要求的一半),而且延误了时机。

政府和公司领导把Pemex当作安排劳动力(特别是官员的“关系人”)的好去处,使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2007年全球大石油公司按原油产量排名中Pemex居第3位,国情与之相近的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C)居第7位,但前者职工(13.92万人)为后者(3.5万人)的3.98倍,这使在公司综合排名中前者排名退居第11位,而后者却跃居第5位。

Pemex成为政府、政党、甚至工会的“摇钱树”,各方都想从中分一杯羹却不大关心公司的持续发展。椐墨官方机构统计,因贪污腐败使公司每年损失达10亿美元。2000年大选中执政党通过公司工会挪用5000万比索。Pemex的收入大部分被国家占有。

首先是税率54%,税后收入扣除支出的剩余部分被财政部以矿区使用费、红利等诸多名目几乎全部拿走。

公司没有能力正常运作而负债累累。2006年底累计外债1078亿美元、内债(员工工资和退休金)412.7亿美元,加上其他债务共计1997亿美元。这导致2007年原油产值达1045亿美元,却亏损14.8亿美元。

以上种种弊端使公司无力维持老油气田稳产,更无力进行新区(特别是投资巨大的深水、超深水区)勘探开发,从而使墨西哥石油工业陷入危局。

3.2强大的传统势力

墨西哥石油工业是国家的支柱、人民的骄傲,被视为“掌上明珠”。百余年受北邻美国的欺辱使其积有强烈的排外反美情结,成为拉丁美洲民族主义传统最浓重的国家。宪法规定的石油工业国有成为深入人心的信条,任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都会被多数人认为会损害国家利益。即使仅有私有化的“嫌疑”,特别是向外国资本的开放都会被扣上“出卖民族利益”、“危及下层人民生活”的大帽子。从而在工会和反对党的搧动下很容易形成强大的对抗浪潮。对此,任何政党和社会活动家都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执政的国家制度党总统卡尔德龙在上次选举中仅取得极微弱多数从而导致影响全国的“选举风波”,其政治基础比较薄弱,他所碰到的困难就更大了。

对于墨西哥石油工业的危局,不少人士已有所认识,执政党也想推动改革。但一个又一个的方案不是被否决就是被磨去棱角而变成杯水车薪无法治本的“爬行”。于是,墨西哥石油工业艰难的改革往往“迂回前进”,从下游开始再试图向上游发展,从天然气开始而后向石油延深,从对国内私人资本开放而向“适度”吸引外资试探[6]。其典型例子是本世纪初开始实行的Burgas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多种服务合同(MSC)”,划出了可中标的区块允许外资以长达20年的“服务”合同介入。反对党占多数的国会通过的议案只允许Pemex出售10%无权股票,以筹集资金190亿美元用于天然气的持续发展,但该股票仍不准外国人购买。

还应指出的是,近年以拉美产油国为主体的石油新国有化浪潮呈现高涨之势。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不同程度的限制外资的参与和获利,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对石油的控制和高油价下巨额利润的分成。这些措施对墨西哥上、下有相当大的影响,加大了以引进外资为主体的能源改革难度。

3.3目前的改革方案能挽回颓势吗?

2008年4月面对着加速下降的石油生产,卡尔德龙总统终于鼓起勇气向国会提出石油工业改革方案。

方案的中心内容涉及两方面:一是全面梳理了涉及Pemex的法律框架,给予更大的自主经营权,减少行政体系对公司运作的干涉,强化公司的责任、透明度和管理(包括预算)的自治权;二是在不修改宪法的前提下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适度”进入石油工业上游,可以与外国公司签署勘探开发“服务合同”

以提供技术和资金,对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允许购买“市民债券”、私人企业可以通过“建造-运营-移交”(BOT)合同参与炼厂改造和建设。

方案提出后出现激烈地争论。经过国会内外的多轮磋商、讨价还价,参议院提出修改后的“7项议案”。其“缩水”处表现在:明确规定不允许外资分享发现的储量和生产的利润分成,换言之,外资虽然在重大发现后可获“额外奖励”,终不过是个“打工仔”;删除了允许私人资本进入石油运输和仓储业务的内容。10月23日参议院以109票赞成10票反对通了该修正案。而后众议院在10月28日以395票赞成82票反对也获通过。这个引起全国震荡的改革方案耗费7个月才得以完成法律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在野的民主革命党对议案的态度出现分化,多数议员转而支持缩水后的能源改革方案。在整个过程中不乏预料中的群众性对抗。特别是民主革命党激进派领导人奥夫拉多尔多次组织群众示威游行,甚至堵塞道路阻止参议院投票的正常进行,迫使其投票临时改在2.4千米外的政府大厦举行,投票前后多次发生警察与群众的肢体冲突。

2008年的改革是历年来最好的方案。乐观的评论认为它意味着“走上了改革的第一步”。使Pemex有可能引入外资去挖掘老油田增储上产的潜力,Cantarell深层已发现的Sihil油田也可望得到开发,许多己有初步发现的海上油气田能进一步探明。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外资和先进技术的邦助下勘探超深水油气田。改革方案通过后,Pemex的超深水地震勘探正在加速,墨西哥和巴西石油公司间在超深水领域的合作已经开始。如果诸项改革措施得以贯彻并在允许外资进入上游开发上迈出更大步伐,墨西哥石油产量递减的速度可望趋缓。乐观的估计,如果投资充分其石油出口国的地位甚至有可能维持到2030年以后。

国内的反对派认为目前的改革己触动了“墨西哥人民的奶酪”,正在重新聚集力量伺机以呈。国际石油界不少人认为这种“轻度改革”是否能解决墨西哥的“重病”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洲学院能源专家杰尼尔.马丁明确表示:“这种立法不足以逆转墨西哥石油工业不祥的趋势”。外国投资者对这种不能分享储量和利润的“打工”兴趣不会很大。国外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能否高到持稳产所需要的程度,也很令业内人士担忧。

墨西哥石油工业己经走到十字路口,其海上深水和超深水勘探开发如不能顺利进行则很难保持稳产。

墨西哥石油产量如以近年的递减率(3%左右或更大)下降,特别是恰逢油价低落时,会使其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政治动荡会加剧。在世界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中居重要地位的墨西哥大幅度降低其出口量也将会对世界地缘油气格局[1]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抗,中国和世界地缘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892

[2]张抗,油气田的生命周期和战术战略接替,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289

[3]李国玉、金之钧,世界含油气盆地图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110

[4]张抗,近10年来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油田变化及启迪,世界石油工业,2004,(1-2),34-37

[5]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世界石油年鉴,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145-150

[6]于长海、孙丹虹,“白银王国”墨西哥,世界石油工业,2006,(2),68-71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