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宁夏存在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用水结构不合理现象,本文分析了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的必要性、水权转换原则、水权转换目标、实施方案和建设内容,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项目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使灌区渠道输水条件得到改善,防渗效果显著增强,灌溉用水量下降,灌溉效率得到提高,发挥了明显的节水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双赢,有力的促进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权转换;渠灌
中图分类号:TV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84(2011)10-0152-03
0 引言
宁夏是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基础薄弱。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仅依靠农业无法实现。建设以宁东煤炭、电力、重化工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带,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宁夏自治区政府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水权转换的实施将为宁夏工业建设奠定基础,不仅能提供电力保证,而且对促进煤炭资源的开发、带动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及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引黄灌区可持续发展及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徕渠灌域向灵武电厂转换部分黄河取水权节水改造工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宁夏启动的水权转换3个试点项目之一。
1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的必要性
(1)农业节水潜力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灌溉定额偏大,节水潜力大。唐徕渠灌域一直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灌区渠系输水损失严重,以耗水量计单方水粮食产量仅为0.735kg/m3。
行业用水结构不合理,工农业发展用水矛盾突出。灌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农业产值较低,2002年灌区农业生产值为74.45亿元,灌区工业生产值为357.2亿元,农业用水量占到了总水量的93%,是用水大户,但产值只占该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3%,农业用水的浪费现象和工业用水的紧张情况矛盾极为突出。
(2)保障工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量将急剧增加,工农业用水矛盾日趋尖锐,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严重,不采取节水措施将严重制约宁夏经济发展。因此实施有偿转换部分黄河干流取水权是必然选择。将农业节约水量的水权有偿转换给用水企业,使节水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有了保障,既提高了引黄灌溉水的利用率,达到了节水增效的目的,又支持了宁夏的工业发展。
(3)实施水权转换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水权转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重大举措,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遵循建立水权、水市场的新理念,挖掘节水潜力、优化配置水资源,是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2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原则
(1)总量控制原则。开展水权转换工作应遵循1987年国务院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服从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
(2)以明晰初始水权为前提的原则。应在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宏观控制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晰初始水权,作为水权转换工作的前提条件;依照取水管理权限,逐步建立水权转换审查制度[1-4]。
(3)水资源供需平衡原则。水权转换工作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统筹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其他水源,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实现区域水资源在现状水平年和转换期限内的供需平衡。
(4)政府监管原则。建立和规范水权转换秩序,加强政府监管,鼓励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防止造成市场垄断;切实保障农民及第三方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水权转换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限制水资源向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转移。
(5)市场调节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水权转换市场,通过有偿转换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水资源向低耗水、低污染、高效益、高效率行业转移。
3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概况
宁夏引黄灌区灌溉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大型灌区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劳动人民就相继开挖了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清代又开挖了惠农渠、大清渠等。灌区盛产稻麦,年种年收,素有“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江南”之美称。建国后,国家对古老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更新改造,并相继开挖了跃进渠、西干渠、东干渠、第一农场渠和第二农场渠。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12.8万hm2 发展到现在的近46.7万hm2。
唐徕渠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干渠,年均引水流量120m3/s,干渠总长276km,灌区涉及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5市县的34个乡225个行政村和6个国营农场。灌溉面积8多万hm2,约占宁夏引黄灌区自流面积的1/4。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节水改造项目区位于唐徕渠下游,涉及贺兰、平罗两县的2个乡镇13个村。项目区干渠砌护工程位于贺兰县常信乡境内,范围从满达桥至立暖桥,砌护总长15.389km;支斗渠工程位于平罗县姚伏镇境内干渠两侧,从西王渠至红星渠砌护总长70.638km;井渠结合节水改造项目区位于东6支渠灌域,项目区土地总面积0.512万hm2,其中灌溉面积0.38万hm2。项目区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前年均灌溉水用量6 881万m3。
4 水权转换建设总体目标、实施方案和建设内容
2003年9月4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同意在宁夏自治区开展黄河干流水权转换试点,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把节约的水量有偿转让给工业项目用水。
本着总量控制、明晰初始水权、以宁夏现状实际利用黄河水量为基础,统筹考虑宁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分析唐徕渠灌域的节水潜力,通过渠道砌护改造、种植结构调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降低工业耗水定额、开采利用地下水发展井灌工程、中水利用等节水措施,在保证粮食安全的条件下,通过市场调节,建立和完善健康有序的水权转换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总体目标:在节水潜力较大的唐徕渠灌域确定项目区,采取工程、农业、管理等节水技术措施,将其预计节余出的1440万m3/a灌溉水量,有偿转让给灵武电厂,供工业用水。
实施方案:项目建设资金采取企业投资与自治区政府配套相结合的方式筹集。项目估算总投资4 464万元,其中企业投资2 976万元,约占总投资的2/3;自治区政府配套1488万元,约占总投资的1/3。
主要建设内容:干渠防渗衬砌工程、支斗渠防渗衬砌工程、井渠结合工程、量水设施观测设备和节水量观测与渠系输水损失实验研究。
项目建设计划于2004年春季实施,工期3年。
5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实施
5.1 水权转换实施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项目于2004年春季开工建设,于2006年6月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项目区建设共完成干渠砌护15.389km;砌护支斗渠70.638km;配套建筑物1 177座,完成投资2929万元。
2004年:完成砌护干渠1.999km,砌护支斗渠6.673km,改造配套建筑物76座,水权转换项目资金296万元。
2005年:衬砌干渠4.272km,砌护支斗渠17.997km,改造配套建筑物270座。建成唐徕渠项目区工程节水量监测与渠道输水损失试验研究点1处。完成水权转换投资1 108万元。
2006年:砌护渠道1.38km,维修整治渠道7.738km;砌护支斗渠45.968km,改造配套建筑物831座。建设井渠结合节水改造项目区147hm2,维修机井5眼,衬砌斗渠0.8km,衬砌农渠7.0km,新建斗农口14座,量水设施16座。共计完成水权转换建安投资1 525万元。
5.2 干、支渠防渗衬砌
(1)干渠防渗衬砌:衬砌采用两种型式:一是梯形断面复合衬砌,采用全断面塑膜防渗、局部加设聚苯乙烯保温板、浆砌石基础+混凝土板护坡结构;二是圆弧坡脚梯形断面,全断面防渗衬砌,衬砌结构为全断面铺设薄膜,局部加设聚苯乙烯保温板,全断面铺设混凝土板。
(2)支斗渠防渗衬砌:为加大节水力度,适应管理体制及水价机制改革,对支渠渠系合理调整。加大支渠口合并力度,将原有支渠口进行“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调整。渠系调整后,支斗渠衬砌均采用U型断面型式。
5.3 工程运行管理及观测研究
工程运行管理及观测研究主要为以下内容:①运行管理;②渠道输水损失观测;③井渠结合项目区观测研究;④项目区节水效果观测与研究。
5.4 支渠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1)支渠管理体制。组建农民用水协会,强化支渠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重点抓支斗渠管理组织的组建,改变过去依靠行政手段管水为农民用水协会自主管水,建立起由农户参与、乡村监督协调、用水协会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农民用水组织,真正体现了农民意愿。截止2005年底,项目区组建姚伏镇农民用水协会及21个村级农民用水协会。
(2)运行机制改革。以协会管理体制为前提,运行管理改革为重点,一是在政府行为调控下,实行市场运作,自主经营,依法管水。二是随着终端水价运行管理机制改革深入推进,新的水价形成机制确立,初步建立了以农民用水协会管理末级渠系的农业灌溉管理模式,“一价制”、“一票制”在灌域内全面推开。三是重新确定部分水权转换后的基础水权,加强水权管理,控制灌溉用水。四是水费收缴管理实行“计划用水、计量收费、超用加价”的制度。2005年水费收缴实行签订供水合同、分期收缴的办法,收取率基本上达到了100%。
(3)对计量水设施进行标准化建设。测量水工作是关系到供、用水双方利益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工程管理和计划用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加强了支斗渠的维护管理,提高了工程完好率。二是节水成效明显。三是逐步划小计量单位,量水到斗口,让农民从节水中得到了实惠。四是真正体现了农民自己的事自己管,发扬了民主,加强了对水费管理的民主监督,杜绝了层层加码及搭车收费现象,减轻了群众负担,调动了千家万户管水、用水、节水的积极性,在灌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广作用。
6 唐徕渠灌域水权转换项目效益分析
水权转换项目实施后,渠道输水条件得到改善,防渗效果增强,灌溉用水量下降,灌溉效率提高,灌水秩序好转,发挥了明显的节水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项目建设目标。
6.1 节水效益显著
(1)渠道水利用效率提高。项目区干渠水利用系数由2004年的0.71提高到2006年的0.77,支、斗、农渠水利用系数由0.72提高至0.92,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至0.60。通过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渠道输水条件极大改善,灌溉用水秩序大为改观,灌溉周期平均缩短3~4d,灌溉保证率、灌溉效率明显提高。
(2)灌溉周期缩短,项目实施后,灌溉周期平均缩短3~5d,提高了灌溉效率。
(3)平均用水量减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田每公顷用水量由2004年的6 930m3,下降到2006年的6 420m3,节水率达到7.4%。既节约了灌溉水量,又减轻了农民水费负担。
(4)灌溉水量下降。根据姚伏农民用水协会统计数据测算,2006年,项目区支斗渠灌溉用水量为5 243万m3,比项目实施前年均灌溉用水量的6 881万m3,减少1 638万m3,减幅31%;干渠引水量6 809万m3,比项目实施前干渠引水量的8 866万m3,减少2 057万m3,减幅30%。随着工程节水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项目区内节水意识进一步增强,节水效益将会逐年提高。
(5)节水转移效益。项目区通过节水改造,不仅创造了1 440万m3/年节水空间,并且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极大的缓解了农业与工业、城乡生活用水矛盾,并具备了向工业用水转换的条件。根据《宁夏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到2010年,工业用水转换价格为每年0.285元/m3,预计每年可获得节水转移效益410万元。
6.2 经济效益增长
(1)粮食产量增加。项目区耕地面积0.384万hm2。项目实施后,预计2006年粮食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将分别比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增加144万kg和25kg,增幅分别为7.4%和6.25%。
(2)产值增加。2004-2006年项目区粮食总产量增加144万kg。每公斤粮食按市场平均价格1.2元计算,效益总计为172.8万元,则项目区每年粮食增产效益为86.4万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2006年项目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 971元,比2004年增加了224元,增幅5.98%,年平均增加112元。
6.3 灌区面貌得以改善
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的实施,特别是支渠配套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田间渠道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渠、沟、田、林、路整齐划一,有效改善了灌区面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6.4 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项目实施,消除了该段干渠输水“卡脖子”情况,缓解了下游近26万hm2 农田的“灌水难”问题,有效地缓解了灌区上下游用水矛盾,灌区水事纠纷明显减少。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渠道输水安全保证率,改造了量水设施,改变了项目区大水漫灌的习惯,为推动灌区供水管理体制与水价形成机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项目实施产生了显著节水效果,使用水户减少了水费支出,农民节水意识逐步提高,用水秩序明显好转;为解决“三农问题”、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水权转换工作进程、促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加快宁夏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7 水权有偿转换的认识及体会
(1)实施水权转让可以到“五赢”的效果。通过实施水权转让,把农业浪费的水资源节约下来转让给工业,可以达到“五赢”的效果。一是通过水权转让,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战略决策提供了用水保障,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使企业用水得到保障,挣脱了制约的“瓶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三是水利工程状况得到了改善,提高了行水安全,末级渠系得到改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提高,实现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保护了农民合法用水权益,输水损失减少,水费支出下降,为农民赢得了经济效益。五是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没有增加引黄水量,为黄河不断流做出了贡献,保证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2)实施水权转让拓展了水利融资渠道。宁夏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任务艰巨,根据水利部批准的青铜峡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规划,到2015年完成需投资36亿元,目前国家共安排的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工程投资3.6亿元,资金严重不足。通过水权有偿转让,拓宽社会筹资办水利的路子,弥补了灌区节水改造资金的不足,初步估算按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实施用水有偿转让,可筹资约8.4亿元,可加快节水工程建设步伐。
(3)水权转让工作既要靠市场机制,也要靠宏观调控。水市场是一个准市场,水权转让工作涉及工业、农业以及农民利益等问题,情况较为复杂,再加上水利进入市场难度相对较大,水市场发育比较缓慢,水权转让完全靠市场机制,实施比较困难,还须依靠政府宏观调控,逐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水权交易和水市场建设。
(4)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是水权转让的基础工作。水权转让是一种全新的工作,在水权交易时,必须 分析灌区的节水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和缺水状况,从节约用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和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本着统筹兼顾、集中连片的原则,拟订科学、合理的节水方案和水权转让实施方案,论证水权转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灌区只有节约出多余的水,才能实施水权转让,不致盲目地从事水权交易。
(5)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实施水权转换,是一条成功的途径。为支撑宁夏今后经济发展速度增长,解决工业发展特别是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重化工基地用水,在水资源总量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农业节水支持工业用水,即改变现有水资源利用格局,调整用水结构,从宏观上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从微观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农业用水量转化为工业用水量。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水权转换项目的实施,减轻了政府压力,保障了工业用水,确保了农业灌溉,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水权和水市场———谈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手段[J].中国水利,2000,(11):6-9.
[2] 苏 青,施国庆,祝瑞祥.水权研究综述[J].水利经济,2001(7):3,11.
[3]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黄河水权转换制度建设及实践[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4] 雷 波.关于水资源市场配置的理论探讨———从区域间的水权配置到区域的水商品交易[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1):16-19.
[5] 严 冬,夏 军,周建东.明确初始水权数量与质量的分配系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2):122-125.
作者简介:李卓(1979-),男,博士研究生。
(李卓 冯有亭 麦山 周涛 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