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谁是动力电池疯狂扩产幕后推手?

2022-01-04 08:29:08 汽车之家

动力电池行业“扩产潮”还在继续。2021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中航锂电、国轩高科、孚能科技在内的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均宣布,将新建锂电池项目,扩大产能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宣布未来5年新增产能已累计超过2000GWh,约为今年装车量的20倍。

然而,就在锂电项目不断扩建之际,工信部的一纸警惕性文件,给狂热的电池企业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近日,工信部发布的《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中提出,要引导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虽然作为规范条件,不具有强制执行性,但文件的发布,还是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其被认为是管理部门出手规范电池行业“扩产潮”的举动。工信部的警示,也揭开了动力电池企业“疯狂扩产”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

盲目扩产影响几何?

电动汽车产业是今年当之无愧的风口。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创新高,接近300万辆。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17.8%,继续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主机厂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也随之上涨。形势一片大好,动力电池厂商无不大干快上加速扩产,到2025年仅几家头部电池企业产能规划,加起来已经超过2TWh。

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产能吗?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方建华大致算了一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更长时间复合增长率在30%以上,今年是340万辆,明年预计510万辆,到2025年能达到900万辆,这是一个基本的确定性问题。如果按照900万辆新能源汽车数量来推断,动力电池总需求量也只有约600GWh。

此外,即使考虑海外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需求量,2TWh的总规划量也处于严重过剩状态。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动力电池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如此大面积扩产无疑将会加剧这种矛盾。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在行业热的时候考虑自己真实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考虑扩产的背后是否有成熟的技术相匹配。

事实上,当动力电池企业忙着扩产之时,业内也一直在警惕“技术路线单一”的问题。湖南某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动力电池产能扩张越激烈,技术更迭带来的风险越大,历次技术迭代都会导致大批产能淘汰。“目前,动力电池行业出现的‘唯参数论’、押注技术路径的方式,存在一定非均衡发展风险,行业应均衡布局各种技术路径。”

然而,这些显而易见的隐忧似乎并未引起动力电池企业过多重视,从最近的消息来看,扩产竞赛的热度没有丝毫减弱。

12月初,蜂巢能源宣布将2025年产能计划提升至600GWh,刷新了之前定下的300GWh产能规模目标,新目标直接翻一倍;12月17日,国轩高科也更新了产能规划,将在现有10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新建或扩建,计划到2022年底将产能达到100GWh,计划新投产超50GWh......

谁是“扩产竞赛”的幕后推手?

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超出业界预期,伴随而来的“电池荒”催生了新一轮动力电池投资热。与之前相比,此轮增资扩产潮有更为鲜明的特征:规模大、金额高、布局广。一位动力电池专家表示:“这里既有产业界本身的头脑发热,也有资本的疯狂追逐,还有企业急于捆绑上游,更有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助推。”

我们先从资本层面来看,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几家A股上市公司股价一路飙升。中航锂电去年年底引入一批战略投资方,注册资本由此前的69.9亿元增至127.6亿元。蜂巢能源2021年以来也已实施了三轮融资,合计融资规模高达197.8亿元,目前来看其在融资的道路上似乎没有减速的迹象。而两家企业都在为IPO做准备。

很显然,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成为资本的宠儿,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投资中心也已从整车转移到中上游。但如果按照现在这个速度扩张,大量资金这样投下去,势必会带来投资过热的风险。

如果从电池企业的角度出发,加快投资建电池生产基地,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在加大对上游原材料的争夺。2020年以来,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始终维持在高位,且呈现出持续上涨的趋势。因此,动力电池企业与不同地方政府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看中了当地的锂矿资源。

拿宜春市来说,其被称为“亚洲锂都”,据宜春市政府公开信息,江西宜春已探明可用氧化锂储量26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37.6%,折合碳酸锂约642万吨。宁德时代与宜春市的合作中,其中就有一条内容是与宜春矿业公司在宜春建设碳酸锂等上游材料生产基地。

看中宜春市的还有国轩高科。今年8月,国轩高科与宜春市政府达成合作,将在宜丰、奉新两地投资建设碳酸锂项目,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碳酸锂10万吨;而蜂巢能源之所以选择在四川遂宁建立动力电池工厂,原因之一也是遂宁具有丰富的锂盐资源,能为蜂巢能源提供主要的电池生产材料来源。

可以看出,与上游实现更加密切的捆绑,从而保证供应链安全及成本管控,已经成为动力电池企业在新建项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当然,“疯狂扩产”的背后还有更为关键的一重因素,那就是地方政府热衷于引进锂电池项目。从目前呈现的情况来看,各地方政府对引进动力电池项目特别是优质企业的动力电池项目都比较积极。而这些优质企业的前景也的确被外界看好,未来有可能给地方政府带来不错的税收与就业前景。

比如,在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春风得意的当下,他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座上宾,今年与江苏、四川、江西、上海、厦门等多地政府的高层领导会面,不少城市都希望他能够去当地投资建厂,而地方政府无外乎通过减免税收、低价拿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扩产建厂开绿灯。

但这里要注意的的是,地方政府和市场资本的加持只是一时的,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造血能力,没有足够的利润,在扩产过程中就不会持久。如果不具备可持续的资金和创新的技术作为保障,这种盲目的扩张,最后就会变成“灰犀牛”。

新建扩建产能项目应回归理性

在动力电池的爆发期,行业难免会出现一些头脑发热的现象。

前几年行业还强调新技术,讲CTP、CTC结构等,但是今年这种声音在减少,现在都在强调扩产能。有人说“得供应链者得天下”,企业重视供应链是对的,重视产能也是对的,但是同时也不能离开创新和品质。否则,哪怕是3TWh、2TWh的市场,如果拿不到1%或者百分之几的份额,那产能就是过剩。

如今,工信部开始出手防范动力电池盲目扩产,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对目前国内正在进行的动力电池大规模扩产发出警示,避免电池企业重复建设低端产能,避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动力电池企业提升产品性能。

除了企业扩产要回归理性外,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上也应更加理性,三思后行。还记得几年前各地政府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的教训吗?

这里我们举两个案例加以警示。一个是曾轰动一时的南阳市政府和青年汽车的水氢发动机事件。2018年12月,青年汽车与南阳市政府和高新区密集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投资81.63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出资40亿元。

不久后,“加水就能行驶”的字样出现在南阳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来源为市委工信部门。彼时,青年汽车与南阳市政府对这一项目无比乐观:项目计划2020年建成投产,届时可实现产值300亿元,利税超百亿元,并增加10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如此,南阳高新区还称,将负责协助落实1000辆氢能源大巴和5000辆物流车的合同订单,还拿出财政对其进行补贴,减免各种税费。

然而,“水氢发动机”问世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社会各界质疑的声音接踵而至。对此,新华社曾发表评论称,“一个多次失信的企业,带着一项尚不成熟的技术,却得到当地的大力背书,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饥渴症’。”

另一个是浙江省盲目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导致的资产严重浪费案例。2015年至2017年,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在这期间,浙江省新增了20多个新能源整车投资项目,新能源整车制造相关投资额累计超过1000亿元,总产能达到250万辆。

而规模最大的几个投资百亿项目,如今大多呈现出搁浅之势,或处于休止状态,或进展缓慢、前景堪忧。其中乐视汽车和游侠汽车项目的夭折,也成为浙江追逐新能源汽车风口败北的一个缩影。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双城记》中曾说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送给近两年盲目新建新能源项目的地方政府再合适不过。在新能源汽车最火热的那几年,他们有梦,关于理想,关于世界,关于穿越未来的旅行。如今他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我们希望如今站在风口上动力电池产业,无论是企业、资本还是地方政府,在新建扩建产能项目时,都应回归理性,不要盲目上马,否则势必重蹈覆辙,疯狂过后将留下一地鸡毛。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动力电池,锂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