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后,煤价骤然上涨。
煤价上涨是产能核查政策所致?
市场普遍认为:政策核查背景下四季度产能收缩叠加冷冬预期影响所致。催化原因:大秦线秋检、北方突然大降温、南方历史同期的秋季高温酷暑天气持续。
那么问题来了!
你说是煤矿产能核查政策使得四季度国内供应减少成为必然,需求方面又有冷冬预期,所以人们开始采购。那么,节后的电厂日耗不断攀升,处于高负荷状态,这个怎么解释?
你说是南方高温天气所致,那么,夏天的高温岂不是更厉害?影响范围更广?
你说还有北方降温的取暖负荷,那么,北方现在并未大范围进入采暖期,其供热/供电用煤负荷总量并没有超越暑期,这个又怎么解释?
你说是反内卷,的确,反内卷作用在煤炭行业,会淘汰落后低质低效产能,使得煤矿的主要产品——煤炭,价格会有所提升,但是,反内卷是作用在全行业上的,其初衷是为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故意让国内产品提质升级,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传统模式,改走“少而精”、“小而美”的路径,过程虽必经历阵痛,但此举也是目前唯一出路,别无选择。这样一来,反而会造成国内市场上用煤总量的减少,反而是利空煤价的。
你说是大秦线检修导致港口有效优质货源减少所致,请问哪年不秋检?请问今年的港口场存并不比往年少很多,况且长江二港库存又居高不下,哪来的库存紧张?
归根结底,以上种种原因,全部自相矛盾,所以均不能成立。
因为节后市场确实出现了真实的需求,即电厂的日耗持续处于高位。
只是南方高温+北方降温这个单一的天气因素是无法支撑起如此高的电煤日耗的,那么只能说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行业在大量用电。会是谁?
谁能行?
内需?不行!
投资?不行!
外贸?只剩它了。
你也许会问,外贸不是也不行吗?对,的确是这样,但是,我国第一大贸易对象突然在10月10日宣布,美国将从11月1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100%的新关税,这就必然导致了国内相关行业自发的要赶在11月1日前加班赶工,尽最大限度地努力将订单赶在11月1日以前出口出去。眼下就处于这个窗口期。
大量的、集中的订单,使得近期的用电量大幅攀升,带动耗煤量大增。
这才是根本原因!
此外,欧盟的碳关税政策也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留给国内厂家的窗口期也仅剩下2个多月的时间了,而欧盟是咱们的第二大贸易对象。
最后是神助攻的因素同步出现。即国庆节后产地的连续降雨,影响与8月份相同。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现阶段确实有贸易商跟着入场了,助推了长江二场煤炭场存的增加。
2025年10月15日北方港口煤价参考如下:
5500大卡 728元/吨(+8)
5000大卡 638元/吨(+8)
4500大卡 555元/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