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2011中国绿色车辆国际论坛—公路篇圆满落幕

2011-11-25 13:44:36 中国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讯】2011年11月16日,由上海翼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和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联合共同主办、中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AIAG)和国际燃料质量中心(IFQC)授权支持的2011中国绿色车辆国际论坛-公路篇于北京临空皇冠假日酒店隆重召开。大会邀请到来自国家环保部、环保局环境标准研究所、科技部、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政协单位莅临大会做指导工作,同时来自吉利(沃尔沃)、上汽、一汽、通用中国、大众中国、长城汽车、长安汽车、菲亚特中国、众泰汽车、北汽福田、福田欧曼、戴姆勒中国、奔驰汽车、东风商用车、纳威斯达、斯堪尼亚、一汽解放、包头北奔等30多家整车制造厂商的高层参与此次论坛,共同讨论在整车制造过程中的环保理念和减排技术;以及包括康明斯、玉柴、潍柴、上柴、博士柴油机等发动机厂商参与大会第二天的柴油机减排论坛,讨论未来国4、国5排放标准下的主流减排技术与未来市场的展望。

大会第一天上午来自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的袁盈以"严格机动车排放标准,促进"十二五"减排"为话题,对目前和未来的排放标准的制定作了详细介绍,并对未来国5排放标准的实施作了简要概括。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的刘明处长则对目前和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作了演说,介绍了目前汽车的经济现状、市场地位、需求结构、保有量以及未来乘用车和商用车面临的挑战等。同时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心的宋苏和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的罗伯特分别对中国绿色货运和中国低碳交通发展等做了报告。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清洁交通项目总监罗伯特更表示未来汽车行业对环境会造成巨大压力,而生物燃料则是可行性方案。

在第一天下午的乘用车专场,不同的整车厂商对各自的环保理念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来自沃尔沃汽车中国的沈峰博士和通用汽车的David Reeck主张汽车电气化,认为汽车节能减排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电力驱动,而电动车产业化则需要整车厂、电力供应商和全社会的努力。来自北京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的张建军则认为当务之急还是要做好传统汽车内燃机的减排工作,虽然纯电动、增程式电动车节能效果显著,但仍要花更大精力投入到传统汽车的节能研发中,因为传统内燃机至少在未来十年市场份额仍是最大的。来自菲亚特动力科技研发(上海)公司汽油机经理戚正刚认为,为满足超低二氧化碳排放要求,点燃式天然气发动机是近期和中期唯一具有现实意义的产业化解决方案。天然气发动机与等效汽油机相比,可降低20-25%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众泰汽车孙玮从汽车材料轻量化角度剖析了汽车减排功效。孙玮介绍,目前业内较流行的轻量化材料主要包括复合材料,高强度钢、工程塑料等轻质材料,铝、镁合金以及碳纤维。中国目前车型结构偏大、偏重的趋势十分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导致燃油消耗量的快速提高,因此推动汽车轻量化小型化对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来自Autoneum的梁汉思博士同样从声学和热技术角度支持了轻量化技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论点。

大会第二天柴油机排放专场汇集了国内外商用车制造商和柴油机生产厂商,以及全球知名企业的共同参与,探讨目前以及未来柴油机的减排技术和环保理念。来自济南汽车检测中心的王世龙对国内外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作了介绍,并预示了未来国4国5表示的实施时间。大会主席纳威斯达的雷宁针对其超级卡车项目作了介绍;戴姆勒的Juergen Stein从发动机技术的角度,提倡使用SCR技术,从而更好的改善柴油机的排放,德国的考泰斯公司也从自己对SCR槽系统的产品推广中支持了这一说法;福田欧曼的王天灵也表示要在传统内燃机上有所突破,天然气发动机可以有效降低排放。斯堪尼亚的徐滔以及潍柴的Claudio Operti则主张生物替代燃料的使用,提出从司机驾驶的培训、发动机的改进、提升服务品质三个方面来改善二氧化碳的排放。企业代表来自贝洱发动机的Jochen Eitel先生对发动机制冷技术作了演说,介绍了冷却系统对节油的贡献以及未来冷却系统的可靠结构。路博润公司则以"开发适应低排放技术的发动机油"为话题阐述了发动机油对后处理技术的贡献。会议最后针对目前国内柴油机主流技术作了小组讨论,各大整车以及发动机厂商和知名企业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将来欧4欧5排放标准做好充足的准备。

2011中国绿色车辆国际论坛-公路篇组委会

两天的会议内容紧凑而充实,却无法道尽绿色交通的涵义。大会也于2011年11月17日顺利闭幕,各大业内媒体也对此会议也进行了报导,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引起业界对环保汽车行业的更多关注,共同呼吁节能减排,打造未来零污染的城市交通!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2011 中国 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