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解读:管理亟待规范

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解读:管理亟待规范

2013-05-30 08:09:58 中电新闻网   作者: 艾顺龙  

 “对商品煤的质量进行管理很有必要。”5月22日,华电煤业集团副总经理孙炳福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对《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作如是评价。此前,国家能源局已经召集部分大型煤炭企业参加座谈会听取意见。

不过,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燃料专家则直言不讳地向本报记者表示,“低热值煤不等于劣质煤,在制定管理办法时应该区别对待,不能混淆概念。”

辩证看待“劣质煤炭”

记者获悉,意见稿的第五条将商品煤的质量标准按照炼焦用商品煤及动力用商品煤两大类,动力用商品煤又分为褐煤及其他煤种。其中,褐煤必须符合的条件是发热量大于2870大卡,灰分小于40%,全水分小于40%,全硫分小于3.0%”;其他煤种的发热量大于3588大卡,灰分小于40%,全水分小于20%,全硫分小于3.0%。

意见稿的第六条提到,“远距离运输和进口动力用商品煤应当符合下列三项条件:全硫分小于1%,灰分小于25%,发热量大于4545大卡。

正是以上两条规定,意见稿被外界普遍解读为政府将对进口煤尤其是低热值进口煤进行限制。

此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曾经表示,“劣质煤进口对国内的减排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要遵守世贸规则,重申国家的环保标准,研究进口煤质量标准,规范进口煤企业管理。”但即便如此,据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在座谈会的讨论现场,煤炭企业也是既有支持也有反对的。

煤炭分析人士对此亦臧否不一。

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刘冬娜说,“要抵制的是劣质煤,而非禁止进口煤,寄望去‘外患’仍非良策”。

黄腾长期从事煤炭进口贸易,在业内颇有声望。他说,意见稿中涉及的主要煤炭对象是“劣质煤炭”,是用惯了优质煤炭   的懒人眼里的高灰分、高硫分、低发热量的“充满了缺点”的煤炭。

黄腾说,正是长达将近10年的煤炭高价,迫使煤炭消费企业不得不使用有缺陷的“劣质煤炭”,可喜的是,中国的发电企业在近几年苦心经营中摸索出一整套混烧、配烧高硫、高灰、低灰熔点等“劣质煤炭”的方法和诀窍,不仅在环保方面处于工业行业的领先地位,而且还大大地降低了发电成本,为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夯实了基础。

低质煤与污染并无必然关系

金银岛煤炭分析师戴兵认为,意见稿主要是对市场流通及进口的煤炭指标进行了限制,“更像是在配合环保部门,对火电企业的燃料利用给予一定的限制”。

不过,使用低热值煤就一定会带来环保方面的压力吗?日前,某电力企业燃料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力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目前对所谓的“劣质煤炭”的需求较大,而且在持续增长,鉴于目前电厂的脱硫脱硝等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即便使用劣质煤,基本上也不会造成环保方面的问题。他并不认为存在使用劣质煤就会导致   污染加剧的必然关系。

那么,如果意见稿一旦按现有条款执行,对发电厂会有哪些影响呢?“比如锅炉适配的是4500大卡的动力煤,以前可能是将低质煤掺配到高卡煤中,那么现在就直接进口4500大卡的煤了。”这位负责人停顿了一会,然后说:“低质煤的进口会减少。”这可能对国内煤炭企业有利,但对于火电厂来说却可能恰好相反。

黄腾向记者介绍,根据国外燃煤发电厂的经验,在除尘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浓度的硫离子以便静电除尘器高效运转。

如果使用含硫量过低的煤炭,则必须加大除尘设备的功率。“也就是说,使用含硫量过低的煤炭不仅增加燃煤自身的价格成本,还会增加安装了脱硫、除尘等设备企业的综合成本。”由此,他认为政府应该在制定严格的限制排污法律的同时,极大地增强监管和处罚一切违法排污企业的力度,“同时鼓励既大量使用‘劣质煤炭’又能按规定排放的‘绿色’企业”。

规范管理是健康发展保障

如果说是否应该对进口煤尤其是劣   质煤进行限制还存在争议,那么,规范进口煤炭的质量管理以及对煤炭流通企业的管理,则是业内普遍的呼声。

今年一季度,广西各口岸检验检疫进口煤炭740多万吨、货值7亿多美元,其中不合格数量达100万吨、货值1.4亿美元,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数量短缺、货物与贸易合同不相符,发热量低于合同约定值。

这当然并非个案,而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而意见稿的第十条明确规定,“未经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检验或者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煤炭不准进口”,这被视为加强进口煤炭管理的及时措施。

此外,意见稿中还对煤炭进口企业提高了门槛,包括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近三年煤炭贸易量在100万吨以上,以及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与进口规模相适应的设施和储煤场所等等。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相关规定对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保障煤炭行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刘冬娜说:“虽然在此过程中,部分达不到标准的煤炭贸易商受到的冲击会较大,但在煤炭行业‘寒冬期’,转型之痛已成为其不可逾越的过程。”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商品煤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