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行业能让多少人一夜暴富?寥寥而已

2007-08-01 00:00:00 中国能源网   作者: 韩晓平  

我们目前还无法精确统计能源为中国创造了多少财富,因为能源并非是一个行业,它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它是整个社会进步的基石,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动力。专家们有一种说法,能源及相关行业至少创造了中国三分之一的GDP。2005年中国GDP总额为18万亿人民币,如果安这一尺度推算,大约6万亿的财富与能源及相关行业有关。

但是,能源并没有创造出三分之一的中国富豪,因为能源的各个行业一直都是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公共资源和财富高度集中,国家意图高度体现的敏感禁区。然而,随着能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压力不断加剧,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化,禁区的大门正在开启,里边的财富也从渐开的门缝中缓缓流出 … …

IPP的成功

英国著名的前首相邱吉尔对于如何应对能源难题有一句至理名言--解决能源问题只有靠多元化。这个“多元化”意味及其深远,不仅包括能源来源的多元化、能源资源的多元化、能源利用方式的多元化,也包括参与投资能源主体的多元化,即让更多的企业和民众参与解决能源问题。

如何调动企业和民众的积极性共同应对能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唯有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鼓励竞争,让参与者有利可图,使供需双方直接进行交易并对交易进行管理。二次大战之后,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资本主义,都在实行着管制经济,或者称为计划经济。由国有企业和能够体系政府意志的垄断企业把持着能源行业,成为管制或计划的核心环节。而这一体制为两极世界都造成类似的、巨大的、无穷无尽的麻烦。这些垄断企业依靠规模来垄断市场,利用垄断来维持他们巨大的工业化能源系统的运行。但是这些系统的运转效率越来越低,抗击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弱,经济效益更是越来越差,从而引发的道德、社会问题也是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由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为了惩罚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了全面的石油禁运,使垄断企业把持的本来就摇摇欲坠能源系统彻底失衡,引发了世界第一次能源危机。

危机之后各国政府为了应对能源短缺,不得不采取积极开放市场的策略,从而推动全球市场化改革的浪潮,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最终导致12年后前苏联的解体,使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和管制经济的资本主义一起被放弃,市场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全球性的市场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也造就了无数亿万富翁。

第一批致富的是美国的独立发电商(IPP),由于燃油短缺和油价高昂,开发利用天然气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使用天然气需要建造管道从气田输往用户,难以储存且价格也不低廉。利用天然气直接烧锅炉非常不经济,最合理的用途是建设小型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先利用天然气发电,将发电后的余热用于制冷或采暖,能源利用效率、设备使用效率和经济性均得到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些小型热电厂不能吸引大型电力企业的投资兴趣,从而为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些技术专家、发明家,甚至学生为大学、医院、工厂、政府机构等开发设计了小型的能源站,并说服了私募投资者给予资金支持,利用经过改造的飞机发动机或内燃机用天然气发电,并将余热用于供应空调系统的冷风或暖风,同时收取电费和空调费。这一节能技术创新和节能经营创新,为这些创新者赚取了大量的金钱。

这些独立发电商不仅利用天然气,而且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来增加电力供应,水能、煤炭、重油、秸秆、沼气、垃圾、地热、工厂余热余压等等。他们的努力得到民众、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支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打压来自电力垄断利益集团的刁难和抵制,强迫他们高价收购这些创新者所发的高效清洁电力。这种新型发电方式迅速席卷全球,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风起云涌地出现了大量独立发电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创造了一大批成功的创业者。

中国的IPP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电力市场的开放,全球的IPP开始涌入中国。利用中国经济快速成长中对于电力和热力的极大需求,以及国有大型发电企业对小热电不屑一顾的机遇,在各地大力投资兴建燃煤热电厂。但是,这些IPP在电厂建成之后,正逢东南亚金融危机和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他们在没有执行协议意识的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的垄断经营面前无法获得预期利润,甚至还背负亏损。最终他们不得不贱卖电厂,卷起铺开黯然离去。

外国IPP走了,并不意味着这一行业将在中国消亡。一些精明的热用户、管理者和民间投资人通过并购、MBO等方式迅速收购了大量的热电厂。我从1993年起就为国外IPP在中国投资提供咨询,1998年开始参加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热电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这个委员会相当于中国热电行业的协会,有几百个热电厂会员,每年数度召集一些行业会议,我也年年参加他们的会议。几年来,不知不觉地我突然发现参会的前后左右的代表都成为了亿万富翁,特别是江浙、山东、河南等省。一个2.4万千瓦的标准化的小型热电厂和供热系统的造价在2~3元人民币;一个10万千瓦的标准化中型热电厂的系统造价在8~10亿,而这类容量规模的热电厂已经大多实现民营化,他们可以算是中国自己的IPP。

尽管这几年煤价不断攀升,但是管理者如果能够保障热电厂的综合效率,盈利仍然非常可观。浙江有一个4万千瓦的热电厂,只有百十几个人运行,每天的净利润超过20万。而一个私营印染企业自备热电厂装机容量不到5万千万,每年净利润超过一个多亿。许多热电公司董事长拥有了超过1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而且有些还不止一个热电厂,甚至已经出现拥有数百万千瓦热电机组的企业家,控制的财富规模超过百亿。这些热电厂不仅为社会提供电力,而且为工业生产提供热力,代替了成千上万的小锅炉,节约了大量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尽管他们在胡润排行旁上名不见经传,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工业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page]

煤炭造就了更多的富翁

2004年我应邀去山西,朋友请我吃饭一桌坐下来12个人,主人请的10个朋友除了一个浑身名牌西服革履的陪客外,另外9个看上去多象农民,有的甚至灰头土脸。主人告诉我,着西装的是做房地产的,除了他的资产不到1亿,其他都不含糊,有的超过几个亿,不是拥有几个煤矿的矿主,就是拥有焦化厂的厂长。

煤炭行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大量的民营企业已经通过挖煤积累了资本,造就了成百上千的亿万富翁。也许这些资本过于血腥和肮脏,但是它与其他的原始积累并无不同,造成这一局面与政府管理失效,政策朝令夕改,以及官煤勾结和缺乏长期协议机制有关。正因为煤矿主的经营“今天不知道明天”,所以才会采取这种掠夺性开采。宁可买“宾利”轿车,也不在煤矿安全上有所投入。不管怎么说,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如果不是这些众多的大小煤矿供应了能源,中国也不会实现如此的飞跃。

在中国崛起中,建筑业成为龙头企业,它的发展带动了钢铁工业,从而也拉动了焦炭工业的发展。在山西吕梁地区、陕西韩城地区,以及“在卫星上看不见的”宁夏、陕西、内蒙交界地区的地下,埋藏者大量的优质焦煤,炼焦成为一个巨大的行业。当焦炭因市场需求一路走高时,一些人利用土法炼焦,靠肆无忌惮地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攫取了第一桶金。随着社会产能规模的扩大,焦煤价格的攀升,以及国家对环保和资源浪费问题的关注。使得大量的低端参与者被淘汰,而一些成功的经营者实现了整体的产能、技术、资本三升级。他们拆除了小焦炉,淘汰了落后工艺,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炼焦生产线和高质量的焦炭,并利用曾经造成严重污染的焦炉煤气发电或生产甲醇。随着技术进步,这些曾经是千夫所指的“小焦化厂主”完成了进一步大规模发展的再积累。

石油难以再造富翁

民营企业进入石油领域与煤炭完全不同,几乎所有的民营石油公司都与国有石油企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为,石油是一个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而且需要有非常特殊的关系纽带。从目前全球化进程看,除了在海外找油,以及石油服务业和技术型企业有希望继续创造一些富翁外,在主营业务领域几乎没有小型企业发展的空间。

目前的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以及中化等大型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和市场意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正在随着全球化竞争一再强化。以前,他们曾将加油站和天然气终端市场拱手让给的民营企业,也曾创造了一大批新贵。但今天他们在市场上越来越精明了,他们不仅意识到向需求终端延伸的意义,而且在资本运作上更加成熟。他们可以依靠对政府的强大影响力,以及几年来由于石油价格高企积累的巨额财富,利用资本市场对他们强有力的支持,并吞所有他们看的顺眼的企业、市场和资源。百亿美元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他们垂涎的猎物,何况区区几亿、几十亿的中国民营企业?即便中国的石油巨头对这些企业不感兴趣,跨国公司也会因为开发中国市场迅速并购这些有一定价值的中国企业,例如最近的“统一润滑油”。

并非在石油领域没有发财的机遇,除非你能真正发现他们的软肋。光彩石油利用他们灵活的市场机制,在海外获得了资源,并在油价据高不下的时刻将原油运回国内市场。对于许多民营石油企业而言,机会也许不在国内。大型石油公司一般反馈机制较差,资金使用不灵活,同时受到政府和股票市场的严厉监管,还被媒体盯着不放,手脚被束缚了。而在发展中国家去开辟市场需要极大的灵活性,西方、日本有许多中小型公司到处拉关系、找项目,对项目进行前期开发之后,再将项目卖给大公司,向风险投资商一样进行经营,投资回报非常好。如果中国的一些石油企业避开自己资金、技术劣势,发挥自己的灵活的优势,也许机会更多。

数风流人物还看节能新能源

我作为新能源商会理事参加新能源商会成立仪式,身边坐着一味谦和的翩翩学者,一交换名片才知道这是中国首富,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博士。

在网络泡沫中涌现出的一批TI英雄,张朝阳、丁磊、吴鹰和马云等,但他们与施正荣的财富相比较差距甚大。施正荣在太阳能技术上的成就,顺应了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潮流,不仅是一种最前卫的高新技术,而且是最为震撼人心的高新理念。施正荣的成功不仅得到私募股本市场投资者的看好,也得到了股票市场的热烈响应,更加得到终端市场的支持。在德国政府明确对太阳能发电设备使用者的销售电价给予补贴政策下,使无锡尚德完成了私募和上市增值;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再次签署了与德国类似的政策,使施正荣的财富更上了一层楼。

施正荣的成功不仅是他所从事的专业是当今全球最看好的专业,而且他在国外学习多年,对于资本市场的运行有了必要的了解,能够依靠资本市场来快速成长。但机遇并非只给施正荣一人,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全球对于新能源关注度的升温,随着中国修改《合伙企业法》为私募股本市场开创的全新的资本环境,必将有一大批从事新能源产业的创业者加入新富豪的行列。目前中国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不少创业者已经完成初级阶段的资本积累,正在等待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跳跃发展。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