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从气价高企说开去

2013-12-11 08:42:39 每经智库

据12月9日媒体报道,为了保证我国的油气供应,我国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天然气方面,从西北路上通道进口管道气和从海上通道进口LNG,是目前我国大规模引进境外资源的两条主要途径。而通过上述两条通道引进的天然气成本均很高。而所谓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通道,即西北中亚油气管道、东北中俄原油管道、西南中缅油气管道和东部海上通道。据此媒体称,“目前的情况是,美国天然气价格的年均价约为0.5元人民币/立方米,亚洲地区的天然气价格,居然相当于美国约8倍之多。”

为什么“天然气”的话题重新被坊间热议呢?首先,WTI(West Texas Intermediate,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依然高企在97.34美元/桶,逐渐向2008年7月11日的147.91美元的历史高位逼近;其次,较之于石油、煤等大宗化石燃料,作为补充性能源的天然气,它清洁、安全,几乎不含硫、粉尘和其他有害物质:

它燃烧时产生的CO2少于石油和煤,造成的全球为之担忧的温室效应较低;能减少SO2和粉尘排放量近90%以上,能减少60%的CO2排放量和50%氮氧化合物排放量。而且,天然气基本无毒(天然气中毒,是因其密度过大造成氧气密度过低所致)、比重轻于空气(低压3kpa时比重约为0.76kg/m3),易于散发,不易积聚成爆炸性气体,是较为安全的燃料。

以上优点,是由它的分子式和主要存在的物理形态所决定的: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理论上燃烧后只产生CO2和H2O,没有N(氮)元素,也就没有氮氧化合物,且一般是以气态存在并利用,燃烧效率高、能源浪费小。这样就有助于减少酸雨(含硫酸、硝酸和少量碳酸,PH值小于5.6的雨水)形成,可在相当程度上改善环境质量。

这样,也免得以后“雾都”、“爆表”的说法被无奈地频繁提及,“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的段子被无奈地创造出来,以至于南京的模特要“戴口罩走秀”了。

天然气这玩意儿有如此优势,就难怪我国这个能源缺口大国对它青睐有加了:据CEIC(全球经济数据库)数据,1985年~2010年,我国天然气年消费量从129亿立方米增长到1076亿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速接近9%;国内天然气年产量从129亿立方米增长到948亿立方米,年均复合增速8.3%。目前,我国天然气年消费量已超生产量,部分需要依赖进口:

约从2007年开始,我国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外进口天然气,当年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约8%,2009年约9%,2010年约10%;进入2010开始有所加速,达15%,2011年约22%,2012年则上升到了28.3%(国产1077亿立方米,进口425亿立方米)。预计2013年将达到创纪录的30%。可见,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赖度近7年来不断攀高,不出意外的话,这一比例未来仍将继续上升。

究其原因,除了我国经济继续一枝独秀、保持着横向比较不算低的增速外,全国各地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水到渠成地带动了城市燃气(主要是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所占比例不大)的进一步普及发展。目前中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约3.8亿,燃气普及率约91%,而县级以下城市人口2.84亿,而县城燃气普及率仅59%,而乡镇和农村更是仅30%左右。

而大部分中小城市、乡镇仍在使用不够安全、价格较贵的液化石油气。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在快速推进,尽管一线城市城市化速度有所放缓,但地级及以下城市的城市化过程依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作为一次性能源具有安全、环保、便宜等优点,伴随着各个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如火如荼地进行,天然气以后将更快地走进千家万户。

说到使用天然气,不得不提到气价。曾几何时,我国气—油的比价曾为1:12.67,即消费同等热值的燃料,使用汽油需付出价格是天然气的12.67倍,这显然和价值规律是相悖的,是不可持续的。这边厢社会总需求呈15%~17%的快速增长,但政府又管控着价格,气价仅为油价的15%~25%,这就容易造成供给不足甚至短缺。

君不见在CNG汽车较普及的城市里,加气的车辆常常排成长龙,“嗷嗷待哺”的时间长达2、3个小时成为家常便饭,百姓特别是运输从业者吐槽多多,行业窘境可见一斑,这也和十八大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尊重市场机制配置”是不相符合的。

地球是平的,我国的天然气价格横向比较到底高不高?不妨做个测算:不少国家的天然气销售是以百万英热单位(约合1/28立方米)为计量的,相关资料表明,2008年美国“页岩气革命”的起步期间,天然气的报价为8~13美元/Mmbtu(百万英热单位),但由于技术的进步,页岩气开采量得以大幅提升,天然气报价目前到了3~4美元/Mmbtu。

暂以美国天然气价格近三年的加权均价4.3美元/100万英热单位为例,通过换算可知,美国天然气价格约为0.147美元/立方米,按1:6.1汇率的话(以下均按此汇率),约合人民币0.8967元/立方米,和上述“0.5元人民币/立方米”的说法相差较大。显然,如果真要达到“0.5元人民币/立方米”的水平,那么美国天然气价格就应该是2.4美元/100万英热单位。

而且,“天然气管道1公里建设成本1000万”的说法,似乎也让人疑惑:通过统计2012年北京市和全国的常住人口数量、管网长度和分别的用气量不难得知,北京市以1.4万公里的管网,完成了84.1亿立方米的燃气输送,满足了2069.3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气;而同期全国的情况是,全国以10万公里的管网,完成了1502亿立方米的送气,供给了约13.54亿人的大陆人口。

以管网的输送效率来看,全国的管网总长度是北京的7.14倍,但输送的气却是北京的17.86倍,服务的人口更是北京的65.43倍。由此可见,城市内的管网服务效率是低于城市外的长途运输管道的。如果这是城市的复杂性特色所不可避免的,那么文中耗费1/3的笔墨来对“天然气管道建设成本高”大书特书似乎无太大必要。

从现实来看,天然气涨价是大势所趋,只不过是幅度和速度的问题了,但据媒体报道,从2013年4月起我国天然气价格将大幅度上涨,各地终端价将达¥3.0~3.5/立方米,步子迈得不可谓不大。如按各地居民天然气均价约2.5元/立方米算,这次提价幅度约在20%~30%多,如此涨幅,历年罕见。

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均为基础性能源产品,其一揽子价格构成了一国经济活动的基础成本,最终都将体现在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在通胀“蓝灯期”,对这类商品适当提价,消费天然气的企业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会较强些,不容易成为助燃物价的“东风”。

但在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的双重压力并存之时,一旦猛提基础能源价格,则会对本不景气的实体企业造成较大影响,最终推高物价,助推通胀。目前物价走势已呈上涨,通胀又蠢蠢欲动,此时如大幅上调气价,很容易让物价“火借风势”,值得关注,有关部门也应“凡事预则立”。这不,11月CPI涨了3%,已经连续3个月在“3%”的警戒线上了;而且,蔬菜产量季节性下降、“春节效应”将会接踵而至。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气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