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加快构建中国能源战略体系

2013-12-25 08:28:15 亮报   作者: 张茉楠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未来十年,中国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工业化将进入后期阶段,城镇化率也将达到60%,能源约束强化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国际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如何构建新型能源战略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将是中国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重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能源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全球能源处于从常规能源到新能源过渡的转型期,新能源发展迅猛,各国积极推出能源新政。联合国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显示,美国的《新经济刺激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欧盟推出“绿色经济化”,日本推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草案,韩国制定“低碳绿色增长战略”,其他国家的新能源政策也积极跟进。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目前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约为27%,石油为33%,天然气为21%,化石能源合计为81%。非化石能源包括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约占19%。未来随着水电的稳步增长和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迅速扩张,新能源比重将持续上升,预测到2030年将上升到四分之一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能源结构面临重大安全挑战。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占全球的21%,创造了11%的GDP。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发展方式导致总能耗不断上升。能源效率严重低下,对单一能源的高度依赖也成为中国经济的“阿克琉斯之踵”。实现中国能源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加快构建中国能源战略体系“2.0版”势在必行。能源战略转型包含多个维度,即能源结构由高碳型转向低碳型,能源利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高效型,能源供应由国内资源保障型转向国际国内资源统筹利用型,能源服务由单向供给型转向智能互动型。

当前,中国非化石能源产业步入快速发展期,通过加快建设水电,推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转化利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将得到逐步优化。电能是优质、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中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1吨标准煤当量的电创造的经济价值分别为等当量石油、煤炭的3倍和17倍。根据BP发布的报告,自2000年以来,世界一次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从35%提高到40%左右,预计2030年将超过50%。电能替代(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将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趋势。未来能源战略必须着眼于“大能源观”,通过建立清洁的能源结构,引导经济结构改变和调整,从能源技术到能源流,到能源基础设施,再到能源结构的立体网络式变革,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传统能源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能源基础设施看,电网是各类能源转化利用和高效配置的平台,更是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有效载体。杰里米·里夫金提出的“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支柱性基础,也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的一种战略型技术。所谓“能源互联网”其实是以互联网理念构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广域网”,它以大电网为“主干网”,以微网为“局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新能源的接入,特别是面对云计算、大数据浪潮,能源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的融合将极大地改变世界,成为未来一种新的能源供应模式。

从能源产业链和能源结构来看,在“大能源观”指导下的绿色、高效能源战略,必须适应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气体能源,用气体能源去置换发电用煤以外的50%左右的煤炭,把绝大多数煤炭用来发电,再加上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实现能源发展以电力为中心的立体能源结构。

最后,从能源安全体未来的发展前景看,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与调整,这对中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的对外开放大战略,诸如,“新丝绸之路”、“新欧亚大陆桥”以及“中国与东盟升级版”等,都需要能源资源战略的保驾护航,都需要打通能源大通道,建立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在这个层面上,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新一代智能电网等新能源体系,对于打通洲际能源通道,建立中亚、东亚以及中欧的统一能源大市场,提高中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国际能源新秩序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能源战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