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需要新的天然气买家俱乐部

2014-11-04 08:20:4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作为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的重要成果,2014年9月,APEC第11届能源部长会议在北京发表《北京宣言》,承诺共同致力于构建亚太地区能源安全新体系;承诺将继续加强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合作,推动能源供应多元化和有序竞争,支持公开、透明的能源市场。

这次会议还重申了未来亚太地区的液化天然气市场在全球和地区燃料结构中的重要性,呼吁各成员经济体有必要为APEC地区天然气贸易与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2013年,中国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其中进口53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25%。这一年,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30%,达到31.6%。

可惜,顾客并没成为上帝。

这一年,东北亚三国遵循的天然气贸易体系基础价格——日本液化天然气平均到岸价格为每百万英热单位16.17美元,约是德国天然气进口价格和英国天然气进口价格的1.5倍,美国亨利天然气交易中心——北美最大天然气贸易中心价格的6倍。

上述三个价格,是日本体系之外全球最主要的三个天然气定价体系的代表。

而日本、韩国、中国,目前分列全球液化天然气进口前三名。

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执行主任、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顾问盖尔拉·拉夫特博士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是亚太地区正在用买香槟的钱买水。

在他看来,作为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天然气需求市场,中国可以主导一个新的天然气“买家俱乐部”,从而通过交易中心形成新的天然气定价体系。

“因为和石油挂钩的定价方式,不仅涉及中国的利益。”他说。

天然气高价的恶性循环

美国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联合主任、美国能源安全委员会顾问安妮·柯林博士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解释,根据运输方式,天然气一般有两种贸易形式:管道运输天然气以及货运液化天然气。

由于运输中的巨大挑战,长期合同是这两种贸易形式的共同特点。

一方面,运输天然气的管道修建费用极其昂贵。在液化天然气方面,卖家需要将天然气用高压、低温冷却至液态,买方则需要建造昂贵的液态天然气接收终端。与此同时,液态天然气运输过程中也需要专门运输工具,造价极其高昂。

以中国近期与俄罗斯签订的合同为例,从2018年起,俄罗斯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累计30年。中石油与缅甸大宇联合体签署的天然气购销协议也长达30年。

在日本,东北电力公司日前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三厂签署的液化天然气合同长达15年。

在基于长期合同的定价机制中,一般都与石油挂钩、作为参考。这是欧洲和日本定价体系的主要特征。

亚太地区尤其是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定价体系源自日本——这种中心角色源自日本在东亚贸易体系中悠久而权威的地位。

由于日本当年引进液化天然气主要是为了替代原油(78.30,-0.48,-0.61%)发电,因此在长期合同中采用了与日本进口原油加权平均价格(JCC)挂钩的定价公式。

天然气是石油的替代资源,在石油价格上涨时,买家开始转向使用天然气,天然气也会供求紧张,价格上涨,因此天然气与石油的价格存在某种程度的正比关系。

不过,近些年天然气价格随着亚太地区石油价格的上涨而持续走高,出现了严重的“亚洲溢价”,JCC价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亚太地区。由于尚无供需双方都能接受的其他方式,只能通过设定JCC封顶价格和封底价格的方式来规避风险。

在盖尔拉·拉夫特看来,亚洲目前的能源局势十分脆弱。“动荡的中东局势、尼日利亚局势、对伊朗和对俄罗斯的制裁,对这个地区的能源市场都有影响,都凸显出亚洲运输系统解决对石油依赖的紧迫性。”

亚洲正面临着高昂石油价格以及供应风险。尽管国际石油市场长期波动,大多数亚洲汽车仍以石油为燃料。亚洲缺乏欧洲和北美国家所具有的紧急石油储备,如果再次发生石油危机,显然亚太地区是最易受影响的区域。

他分析,在电力供应方面,亚洲经济体过度依赖煤炭。更糟的是,亚太地区由煤炭转向清洁能源天然气的过程正在受到天然气价格的影响。

这样的定价机制不仅使亚太地区经济蒙受严重损失,还使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步履维艰。

“亚洲国家所承受的高价天然气其实相当于隐形税收,这降低了天然气替代石油、煤炭等其他不环保能源的可能。这些国家对石油的依赖会进一步提升油价,天然气价格又会因为与油价挂钩而进一步提高。”盖尔拉·拉夫特解释说。

正文未完,请点击分页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