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下挫,炼厂采购成本降低,本是炼厂应该庆祝的事情,然而国际原油价格连跌数月仍不见底,累及成品油价格呈现史上罕见的七连跌,夹在中间的炼厂如坐针毡。
地炼库存难消
国际原油价格一落千丈,山东地方性炼厂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刘成杰(化名)是滨州市一家中型规模的炼油厂的副总经理,现在他正在为销路发愁。
“行情好的时候,我坐在办公室里接待心急的客户,现在却要主动跑客户跑市场。”刘成杰对新金融记者表述这个市场反差。
成品油市场和其他产品市场基本相同,买家的心态依然是买涨不买跌,去年10月底的山东地炼柴油价格是每吨7500元左右,但是到了今年10月底却维持在6800元/吨左右,下降了近10%。
成品油价格下滑集中在今年6月到9月底,和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时间点几乎同步。在价格持续走低的状况下,油品中间贸易商的操作风险越来越大,据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陈晴观察,山东很多油商都退出了市场,进入长期观望阶段,更有甚者已经转行做成品油仓储,或是退出行业。
刘成杰印证了这个事实。他告诉新金融记者,现在大多数中间贸易商已经不来炼厂采购了,或者采购量很小,以往在油价稳定或者上扬的时期,中间商一次性会采购2000-3000吨,现在缩小到100-200吨,他们完全根据下游需求多少来制定采购计划,采取“零”库存的操作模式。
其实,自从2013年3月26日成品油新定价机制改革完善后,成品油的中间贸易商操作周期明显缩短,油价“七连跌”中只有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有过一次搁浅,贸易商的操作周期相对较长,其余几次都是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调价过于频繁,中间商操作周期短,很难还有利润空间。
卓创资讯对沿海以及内江周边30家社会贸易单位的调研发现,截至2014年10月28日的一周内,国内成品油贸易单位柴油库存占库容的比重在10.02%,较前一周期大幅下跌3.43%。
贸易商的零库存操作,致使炼厂挤压大量的成品油库存。截至今年10月底,山东地炼柴油库存占比为29.09%,环比增加9.69%;汽油库存占比为45.1%,环比大幅增加16.05%,部分炼厂的汽油库存超过了60%以上。
刘成杰所在的炼厂出货量受到很大的阻碍,在市场好的时期,炼厂一天出货量可以达到1万吨,目前只有一两千吨,每天出货量缩减了80%以上。
“中间商停止贸易,终端客户的采购量同样提不上去。”刘成杰说,除了中间贸易商,山东地炼的客户还集中在房地产、钢铁、采矿和电厂方面,但是现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这些行业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不景气现象,尤其是煤矿,山东地炼柴油相当一部分供给附近的矿山进行开采作业,然而现在煤矿行业形势悲观相继减产,对柴油的需求量也大大降低。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从今年10月份开始,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外采量也大大降低,甚至停滞。按照惯例,“两桶油”定期都会向山东地炼采购成品油进行配销,比起中间商和下游客户的采购量,这一部分采购量更稳定,而且规模大,现在失去了这条销路,一些没有自身终端销售渠道的地炼选择了减产或停工。
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告诉新金融记者,截至今年10月29日,山东地炼一次常减压装置开工负荷为33.81%,较前一周下跌1.61%,同比去年下降了9.98%。“以往开工率下降都是在3月份和9月份炼厂检修高峰时期发生,今年市场不好,很多炼厂选择小范围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