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一则关于“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砷超标达715倍”的新闻,在网上被广泛转载。文中提到,环保公益组织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重点调查郴州三十六湾、衡阳水口山等重金属污染工矿区,采集包括土壤样、稻谷样等164个样本”,对外披露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结果。其中,“郴州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河底泥中,砷含量超标715.73倍”。
12月3日,湖南省环保厅召开新闻通气会,副厅长、新闻发言人谢立逐一答疑。
一问:如何看待某些媒体对湘江水质的报道
谢立:网上关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这篇报道,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是虚假新闻。
首先,这个新闻标题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区”逐步演变为“湘江流域”。其次,评价一个区域的土壤环境质量,要采取网格化采样。也就是按一定规格的面积进行布点,然后在每个点上逐个采样,再根据所有样本信息,对整个区域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对某一个点的样本进行检测后,就得出整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结果,这是不科学的。这次长沙曙光环保公益中心提供的数据,至今未出示一份正式监测报告,其合法性和准确性我们正在查实。
二问:目前湘江水质保护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谢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可以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概括。
一是得到了国家和省里前所未有的重视。
从2011年启动治理以来,省政府成立了以省长为主任的“湖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委员会”,市州、县都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挂帅的领导班子。
2012年,省人大审议通过《湘江保护条例》,将重金属防治的有关市场准入、污染防治责任从法规层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2013年,省政府作出决定,把以重金属污染治理为重点的湘江保护和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建立了由省长为总召集人,分管环保、水利、工业的三位副省长、湘江流域各市市长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进行定期研究调度,决定从2013年到2021年,连续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
二是前所未有的投入。
3年来,国家先后支持我省55亿多元,实施了500多个项目,其中,湘江流域项目数占全省的77%、安排资金占全省的81%;省本级已安排14亿元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湘江流域的市、州政府通过发行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的方式,已投入67亿元。若再加上企业的投入,我省在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已达170亿元左右。
目前,纳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的各项重点项目共927个,其中2015年前计划完成项目856个,目前已启动711个,已完成571个。
三是前所未有的举措。
淘汰落后产能。2010年以来,全省已累计淘汰关闭涉重企业1018家,涉重企业减少了42%,其中湘江流域淘汰关闭878家,减少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