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加快成品油质量升级工作方案》,对我国成品油质量升级“提速”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机制作出明确部署。但由此带来的成本补偿和质量保障等问题,无疑是决定升级行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何兼顾特殊群体利益?
“长期以来掣肘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的主要原因,说到底还是成本分摊问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说,企业要加大投资改造炼油装置,消费者也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国家此前已明确,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合理确定质量升级后的成品油价格。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9月公布的标准,各地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至第五阶段时,每吨分别加价170元和160元,折合每升油加价不足1角钱。发改委此前已明确,在这一加价标准中,石油企业约承担三成左右的成本提升,其余由消费者承担。
“对于经济承受能力较强的私家车主来说,以优价购买优质,并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承担相应成本,这是各国普遍原则。”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室主任牛犁说,但油品使用者还包括物流、农业、渔业、公共交通等行业,一些行业或特殊群体对成本提升的承受能力较弱。此外,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消费者承受力也不同。
此次油品质量升级“提速”方案,不仅涉及车用汽柴油,还包括普通柴油。普通柴油主要适用于拖拉机、内燃机车、工程机械、船舶、发电机组等压燃式发动机以及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等。
在欧洲、日本等国升级汽柴油国标时,往往会对炼油企业有财政或税收倾斜,因此高标准的油品价格不会增长很多,甚至会更低,从而鼓励民众使用高标准油。
业内人士建议,对特殊行业进行补贴,减轻油价上涨对种粮农民、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等部分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影响。
如何激发炼油企业升级动力?
对已完成升级改造炼厂的调查表明,炼油设备升级改造投入少则十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此次方案实施过程中炼油企业成本增加压力较大。
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副主任祝昉说,几大国有石油企业中,目前中石油炼油企业升级改造已基本完成,中海油和中化的炼油设施都比较新,也不存在太大问题。但中石化作为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年代较久的老旧设备较多,而且加工原油主要来自进口,压力相对较大。
为保证油品质量升级提速稳步推进,方案对于主要保供企业的油品供应时间和生产能力均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提出,为调动炼油企业升级改造积极性,中央财政将对炼油企业成品油质量升级改造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对于几大国有企业来说,严格按照时间表推进应该不成问题。”董秀成说,关键是如何建立相应机制,推动地方炼油企业加大改造升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