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里海,在地理坐标上处于欧亚内陆交界处;在资源坐标上是世界油气区位的重要一极。绕里海而建的,无不是油气生产重要国家:向南,伊朗的天然气储量全球折桂;向西,有曾经的“世界油库”阿塞拜疆;向北,是“油气大户”俄罗斯;向东,因为油气,哈萨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一带一路·能源之路万里行”记者从阿拉伯半岛向东北折行,深入里海沿岸的两个重要国家——伊朗和阿塞拜疆,探寻古丝路的文明印记,记录新丝路的时代“油迹”,思考油气产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轨迹。
7月14日,全面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协议最终达成。对于伊朗来说,这意味着在13年的漫长谈判后,将重返国际舞台。伊朗将如何影响世界油气生产供应格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中伊油气合作将会出现什么新局面?中国驻伊朗大使馆经商参赞郭传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透视油气合作——
“油气合作是中伊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石”
“中伊油气合作是双方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开展务实经贸合作的基础和支柱,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石油贸易为双边贸易结算、在伊开展承包工程等提供资金保障。”郭传维开门见山。
多年来,两国在经贸领域特别是能源、钢铁、电力、交通、通信、汽车、市政建设等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过去6年,中国一直是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同时也是伊朗最重要石油及非石油产品出口市场。
郭传维介绍,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增加。而伊朗是世界能源大国,虽多年遭受制裁,但仍是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第二大经济体,能源储量和潜力巨大。2015年,英国石油公司有关世界能源的统计报告显示,伊朗天然气储量达34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同时,伊朗拥有1570亿桶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两国在开展石油贸易、石油勘探开发上具有务实合作的前提和条件。2007年以来,伊朗每年向中国出口2000万吨以上的原油。中国去年从伊朗进口2750万吨原油和凝析油,日均约55万桶,比上年增长28.3%,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伊朗石油的第一大进口国。
近几年,中国在伊投资合作增长也很快。据中方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累计对伊投资存量为37亿美元。其中,最主要的投资领域就是油气领域,其他还包括钢铁、汽车、列车车厢制造、陶瓷、化纤、采矿等。
中伊在承包工程领域的合作是双边合作的亮点。郭传维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合同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中,已建成的有18个,在建的有29个。还有一大批正在协商、推动的大型合作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中伊经贸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去年中伊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最高水平,近520亿美元。郭传维认为,在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和西方仍在加强对伊制裁的困境下,中伊双边贸易额依然屡创新高,显示出中伊经贸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评析石油企业——
“中国油气企业为中伊务实能源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油气企业在伊朗开展油气项目与服务已十多年,先后承担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多个项目。合作过程虽波澜起伏,但经过磨合,最终获得伊方认可和好评。
“目前,我国最大的三家油气企业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均在伊朗有业务,另有数十家与油气工程相关的服务和配套企业。这些企业长期扎根伊朗,克服重重困难,为中伊能源务实合作做出了突出贡献。”郭传维强调,“取得目前的成绩实属不易。”
实属不易,与伊朗的能源政策特点息息相关:一是油气资源归国家所有,二是油气勘探开发采取回购合同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据了解,伊朗是目前唯一使用回购合同模式的国家。与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对合同的投资收益控制更严密,开发期限较短,对投资及成本控制较严,对成本回收限额有严格规定,并规定了一定比例的当地条款,对投资方、工程承包方要求很高,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郭传维说:“我国油气企业脚踏实地,克服西方对伊制裁、众多干扰因素等困难,较好地在伊实施了油气合作项目,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中伊两国百姓。中国石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正如他所说,仅在近期施工的北阿扎德甘项目,中国石油伊朗公司就获得了“钻完井质量合格率达到100%,累计安全人工时近4500万小时,被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油区所在地政府授予安全环保贡献奖”等优异成绩。
对于我国油气企业在伊发展,郭传维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希望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团结带领在伊中资企业,实现共赢、共同发展。目前,无论是投资总额,还是承包服务工程的规模,三大油气企业都位列在伊中资企业前列,当好排头兵很重要。特别是中国石油伊朗公司已连续两任被选为伊朗中资企业商会会长单位。这是中资企业对中国石油的信任,也是重托。望中国石油继续发挥“老大哥”的作用,团结在伊各中资企业,合作奋斗,为建设“一带一路”和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是希望继续拓展业务空间,积极创新,推动中伊能源务实合作迈上新台阶。伊核会谈达成协议后,伊朗与外界交往将逐步趋于正常。因此,未来在中伊能源合作中,希望中国油气企业继续保持已有的优势,同时注意调研伊朗即将推出的新的油气合作模式,创新思维,不断拓展新的业务空间。在这些方面,中国石油可组织和依托伊朗中资企业商会能源分会的力量,对在新环境下如何开展能源合作进行研判,对新的合同模式进行研读,以便更好地指导中资企业在相关领域开展合作业务。
三是要不畏困难,继续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希望中国油气企业能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在认真分析伊朗本地环境、政策法规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针对伊朗的特点,制定完备的应对方案,以便在“后制裁时代”,继续在互惠互利、务实合作的基础上与伊朗开展油气贸易及工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