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薛静:能源消费变革促进能源供给侧改革

2016-04-28 08:55:06 5e

2016年4月23日,由中国企业投资协会、西南石油大学和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的“2016(第十二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展规划部副主任薛静做了题为《能源消费变革促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主题演讲。内容如下:

如何看待能源电力形式?从供求侧、消费侧角度来说,目前面对几个大事。一是能源需求趋缓,能源消费将波动进入峰值平台。我认为能源消费确实会在“十三五”期间进入到波动性的峰值。第二是电能消费总量基本上接近峰值。目前消费侧存在结构硬约束。我们面临的紧要问题是要严格控制中东部的散烧煤和煤电规模、加大电能对煤炭、石油的代替。十三五规划一个总量控制,一个约束指标,就是谈的化石能源的约束。

供应侧存在什么问题?就是产能过剩。但这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主要是供应不满足需求,这个是国家政策导致的。

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弃风、弃光、弃水加剧。还有地区性、结构性过剩。最大的问题是系统效率太低的问题,调整能力太差。怎么办呢?煤电要“两条腿”走路。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型,技术上、体制上结合。电能代替,资源结合,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能源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供应,这是基本的原则。所以能源首先是从消费侧看问题,简单从供应侧看问题,这个思维方式是错误的。

实际上我们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我们认为地区能源消费是从东部到西部地区,因为我们产业在梯级转移。“十二五”之后首先过剩过剩了西部。因为他们是简单的基本产能,所以它没有办法转换成产品。反而现在动能转换中,所谓的过剩产能,在东部并没有完全的过剩。

现在消费侧最大的变化是结构发生变化之后,第三产业的居民用电随着季节性变化太大,负荷差太大的问题怎么调整。第二个全消费市场扩张空间受限。第三个地区差异太大了,这是我们用电结构发生的问题,在十三五更加加剧。消费侧面对很多的问题,是国家经济结构的问题,不是电力的问题。

从供应侧角度,十二五期间,存量当中火电比重比较高,发电量占73%,但是增量部分在十二五期间不到50%。确实体现了存量在调整、增量在做优。那么新能源、包括风电增量这么高,会带来什么问题?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主要以大基地为主,所以弃风、弃电开始了。风能、光伏的波动,波动到电网的负荷,电网马上就崩溃了,调节能源在哪里?没有。

能源消费问题,现在能源增速低于电力增速,这是必然的趋势,原因是电能代替在加速。美国、西方国家用电量增速在下降,这有各种问题,有经济危机、调整问题,所以电能代替要加快发展。全世界平均水平终端能源电力占18%,而中国达到23.5%,而且远远要加大。所以电力代替的空间无穷大,这是带动十三五增量的主要因素。

十三五期间,其实中央对能源的发展提到要节约、清洁。节约是总量问题,清洁是高效问题。提出一个安全、高效,是保证安全,其实是自给率。

现在出现一个矛盾,供给侧出现的新矛盾:化石能源比重很高,必须保证供应,化石能源能不能为新能源保驾护航,这是我们煤电下一步的作用。

消费侧也出现新的问题,消费侧波动很大。我国电力市场不理想。理想是中长期、现货交易结合,中长期交易变成单边电价下滑。

电力改革有它的积极性。电力改革把消费侧拉到市场,用户进来之后,就可以在市场竞争,大用户直接参与,小用户通过代替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把消费侧活跃起来,影响我们的供给侧。现在的能源系统,在电源侧要加大调峰,比如说我们提到的煤电两个线路,30万的机组快过了生命周期了,改造成调节机组,远远比超低排放效率高多了。

负荷特性,我们原来不管,现在把可调整的用户侧拉起来,变成市场中真正的主体参与竞争,两个形成一个关系,形成互联网的对接。

特别是用户侧要形成综合能源系统,利用民营基本,智能资本、充电设施用起来。这样形成一个负荷侧,多元可主动响应负荷,也可以调整卖电。那在电源侧可以智能调节,双向及公共、微型电网相结合。

在这情况下,用户消费侧就按新的能源发展,把各种末端的供应侧部分也加起来,通过调整之后形成一个虚拟的电量,共同对接大电网的互通关系,形成完善的能源效率的体系。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