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保障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2018-04-28 10:21:55 china5e   作者: 秦京午  

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一是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数据,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原煤和天然气生产平稳增长,原油生产降幅收窄,原油加工量增长明显,电力生产较快增长。二是媒体19日报道,中国南方五省区一季度清洁能源实现全额消纳。三是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7》,认为中国能源转型迎来重要节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已成为能源发展的总方向。从能源发展绩效指标来看,产能利用明显提升,能源清洁发展成为亮点,加强清洁能源替代是大势所趋。四是中国储能产业截至2017年底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8.9吉瓦,同比增长19%。五是外国一项研究表明全球95%人口呼吸污染空气。

据国家统计局官4月17日消息,一季度中国原煤生产保持平稳,进口显著增长,一季度,原煤产量8.0亿吨,同比增长3.9%。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8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原煤生产的共计2433家,比2017年12月减少372家,比去产能政策实施前的2015年减少1229家,户均产量比2015年同期提高8万吨左右,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

一季度原煤进口显著增长,进口原煤7541万吨,同比增长16.6%。3月份,进口原煤2670万吨,增长20.9%,连续三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期煤炭价格有所回落。截至3月底,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平仓价为每吨607元,比去年年底下降10元;5000大卡每吨564元,下降33元;4500大卡每吨491元,下降36元。

中国原油一季度产量降幅收窄,原油加工量增长较快,原油产量4633万吨,同比下降2.0%,降幅比去年同期收窄4.8个百分点。

原油进口增速回落。一季度,进口原油11207万吨,同比增长7.0%。国际原油价格震荡走高。3月份,布伦特原油现货离岸价格稳定在60美元/桶以上。截至3月29日,价格为69.0美元/桶,比2月底上涨2.9美元/桶。受去年下半年国内新增炼化产能陆续投产和2018年首批原油进口配额大幅增加影响,一季度原油加工量明显增长,同比增长7.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0个百分点。3月份,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8.3%,日均加工166.2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汽油、煤油和柴油产量分别增长5.7%、14.6%和1.3%。

中国一季度,天然气产量396.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3%,受基数较高影响,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3月份,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0.4%,日均生产4.4亿立方米,依然保持最高日产水平。天然气进口高速增长。一季度,进口天然气2062万吨,同比增长37.3%。3月份,进口天然气596万吨,同比增长39.0%,增速比1-2月份放缓2.1个百分点。

中国一季度发电1.6万亿千瓦时,发电量快速增长,同比增长8.0%,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发电结构优化,清洁能源发电比重继续提高。一季度,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部发电的22.9%,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分别增长33.8%和33.5%,增长强劲;核电增长11.6%,因近期无新增并网发电机组,增速较近年平均水平有所放缓;水电受来水影响,低速增长,同比增长2.6%。

据中国南方电网公司19日公布数据,今年一季度南方五省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全社会用电量24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南方五省区清洁能源实现全额消纳。数据显示,南方电网全网最大统调负荷为1.48亿千瓦,同比增长15.9%;南方五省区全社会用电量245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广西、云南2个省区增速超过15%。今年一季度,南方五省区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基本实现全额消纳。其中,南方电网全网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9.3%、而光伏发电量同比增长115.3%。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编著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7》近日发布,报告指出中国能源转型迎来重要节点,“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已成为能源发展的总方向。从能源发展绩效指标来看,产能利用明显提升,能源清洁发展成为亮点。

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速回升,能源消费总量达44.9亿吨标煤,同比增长2.9%,增速较前一年提高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0.4%,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占比不断提高,2017年,电能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4.9%,同比提高约1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能源生产总体稳中有升。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5.9亿吨标煤,同比增长3.6%。其中,化石能源生产占比82.3%,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17.3%。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第一大国。但专家认为,中国新能源发展仍需突破瓶颈,随着新能源需求的加速增长,中国在新能源生产供给、推动能源转型方面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突破。特别是部分清洁能源的供给仍然不足。比如,在工业煤改气和北方冬季取暖煤改气等因素的拉动下,天然气需求集中释放,超过供应能力。2017年冬季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出现“气荒”。报告认为,我国天然气消费一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峰谷差,中国鼓励工业企业和冬季供暖以气代煤,加剧了季节性峰谷差,北方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供应紧张。报告建议,要解决冬季用气紧张的情况,从短期来看,还需严格执行“压非保民”措施,做好煤改气产消衔接;从长期来看,需要加大天然气供应能力和储气调峰能力,扩大进口来源。为此,还需要在价格方面有配套措施,尽快推出季节性气价,对可中断用户实施优惠气价。专家表示,除了供给不足外,稳定性不足和并网不充分等因素也阻碍了新能源生产的发展。

2017年,我国仍存在弃水、弃风、弃光、核电机组限出力的现象,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仍不能满足非化石电源发展的需求。报告建议各类非化石电源宜协调发展,增加有效供给能力;在系统调峰能力无法满足要求时,各类电源都要参与调峰运行。与此同时,扩大峰谷电价应用范围,从消费侧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推广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从供给侧提升电力系统调峰能力。

针对当前广受关注的西南水电外送这一热点问题,专家表示,一要政府主导,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力量研究消纳市场和通道落点;二要方向合理,送电方向要符合国家能源流向总格局;三要多方共赢,要充分考虑受端地区的合理诉求。

展望2018年,专家认为,推动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是大势所趋。报告建议,要加强能源清洁替代,优化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平稳有序转变能源消费方式。煤炭宜继续精确实施去产能政策,防范化解炼油产能过剩风险,统筹安排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有序推进核电发展,协调发展非化石电源,加快优化能源结构,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新能源微网、储能等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培育新增长点,尽快形成新动能。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化生产和利用也是重要途径。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占比高用途广,做好煤炭的清洁化,对提升能源整体效率、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报告建议:统筹安排淘汰落后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在部分地区可适当提高煤矿落后产能退出标准;鼓励煤矿企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

据中国科学报4月18日报道,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8》,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28.9吉瓦,同比增长19%。发展储能有利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也有利于促进能源互联网、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发展。

2017年10月,国家能源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储能技术和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储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截至2017年底,中国电化学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89.8兆瓦,年负荷增长率达到45%。

进入2018年,仅一季度规划的电化学储能项目就已经接近120兆瓦。且储能产业布局范围不断扩大,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储能项目应用领域正在不断丰富,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的新应用模式不断涌现。新增项目中,用户侧储能一枝独秀,占年度新增装机容量的59%。在政策的推动引领下,2017年用于辅助服务的储能装机规模增速同比达160%。但目前用户侧储能收益主要来自于峰谷电价差套利,大多数项目分布在峰谷电价差较大的江苏、北京等省市,2017年新增投运规模最大的就是江苏省。由于储能本身并不产能,不能享受国家的新能源政策。对此,业界希望以建设补贴等优惠措施予以支持。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用户侧储能项目也显示出更多可能性,除了利用峰谷电价差充放电,储能系统还可以帮助用户降低停电风险、提高电能质量、降低容量电费、参与需求侧响应等,发挥多重价值。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认为,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尚面临四大难题:储能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快商业化进程;储能多重价值收益尚不明晰,需要通过市场化的价格机制去体现其价值;储能技术的安全性、稳定性、高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储能项目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明确,加强各环节的规范和监督。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17日报道,美国健康效应研究所进行的研究发现,2017年全球有超过610万人是因空气污染而死亡的,其中室外空气污染造成约410万人死亡。全球有近60%的人吸入空气的污染程度是健康标准的3.5倍以上。科学家通过测量“细微颗粒物”的浓度来衡量空气是否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健康标准值是每立方米空气10微克,但设定了一个每立方米空气35微克的“过渡时期空气质量目标”,但全球仍有60%的地方未能达标。

在空气污染研究中,早亡和疾病高发一直与“细微颗粒物”浓度高存在关联。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年有6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世界卫生组织曾呼吁各国政府减少路上的车辆、改善废物管理、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综上所述中国应当持续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努力实现清洁可再生能源全部消纳,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并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

(秦京午:资深能源评论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5年获得法学硕士,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地矿、能源、机械、环保、海洋、国土等领域报道。2011年底进入中国能源网。)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