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与能源新闻,一是媒体报道美国能源部宣布投资7800万美元支持生物质能研发。二是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公布数据2017年该行业(包括大型水电)就业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人,较2016年增加了5.3%,达到1030万人,新增50多万人。三是南方五省区清洁能源发电量和装机占比双双超过50%。四是5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和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爱德曼广东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正式启动。五是可循环充电超万次锰氢气电池问世。
据媒体5月7日报道,美国能源部近日宣布提供高达7800万美元的资金来支持初期的生物质能研发,项目包括那些开发高效转化过程以提高生物质能产品和燃料可负担性的项目。资金还被用于研发有关生产可负担得起和可持续的非粮食专用能源作物,这些作物可用作生物燃料和生物制品的生产原料。美国能源部长里克•佩里表示:“通过宣布的资助机会,包括藻类、能源作物和各种废物流在内的美国生物质能资源将被更有效地转化为负担得起的生物燃料、生物能源和生物制品。”据估计中国生物质能源潜力为年12亿吨标煤。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2年统计,全球可再生能源的77%来自于生物质能源,而生物质能源中的87%是林业生物质能源。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数量多,发展生物质能源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和潜力,中国也应当关注生物质能能源开发利用
5月8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公布数据,全球可再生能源就业人数首超千万,其中六成在亚洲。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不断成长,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加入。2017年该行业(包括大型水电)就业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人,较2016年增加了5.3%,达到1030万人,新增50多万人。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发布的可再生能源与就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巴西、美国、印度、德国和日本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雇主,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全部就业机会的70%以上。60%的可再生能源工作在亚洲。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总干事阿明说,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各国政府低碳经济增长的支柱,其创造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阿明指出,这些数据还突显了一种日益区域化的局面,在政策有吸引力的国家,可再生能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为明显。从根本上说,这一数据说明全球能源系统的脱碳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并在2050年前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多达2800万个就业机会。太阳能光伏行业仍是所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最大雇主,约有340万个工作岗位,比2016年增长近9%,2017年的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94GW。据估计,中国占光伏行业就业岗位的三分之二(约220万个),比上一年增长了13%。尽管日本和美国的太阳能光伏就业略有下降,但两国仍紧随中国之后,是世界最主要的太阳能光伏就业市场。
印度和孟加拉国分别排在第四、五位。五国约占全球太阳能光伏就业的90%。去年,全球风能行业的就业人数略有下降(115万)。中国占全球风能就业的44%,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分别占30%和10%。世界上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前十个国家中有一半在欧洲。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政策部门负责人RabiaFerroukhi博士说:“随着各国实施支持性政策和有吸引力的监管框架,能源转型是改善经济机会和提高社会福利的一个途径。”Ferroukhi博士认为,通过向决策者提供关于可再生能源就业构成和技能要求的详细信息,各国可以在教育和培训、工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监管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政策和决定。这些决策将支持各国公平、公正地转型到基于可再生能源为的能源系统。中国应当进一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并推动能源转型。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10日披露,2017年南方五省区清洁能源发电量和装机占比双双超过50%。南方电网公司系统部发电计划编制人员袁泉说,今年一季度,南方电网公司采取多项举措,实现南方五省区水电全部消纳,风电、光伏发电基本全额消纳。2017年南方电网公司开展清洁能源调度,优先安排高效、清洁机组发电,全年减少标煤消耗17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698万吨。其中,全年完成西电东送电量首次突破20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2017年南方五省区非化石能源(即清洁能源)发电量、装机占比分别为50.8%、50.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方电网公司今年已制定了促进清洁能源消纳24项重点措施和清洁能源调度工作方案,力争通过这些措施,继续提高清洁能源电量比重,确保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基本全额消纳以及核电保障性消纳。
据科技日报5月8日报道,可循环充电超万次锰氢气电池问世。随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智能电网产业的迅速崛起,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试制了一种可循环充电1万次以上的锰氢气电池,可实现10年以上的稳定性能。
该成果发表在《自然•能源》上。据该成果的第一作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陈维博士介绍,发明的锰氢气电池使用高表面积的碳作为正极集流体,易溶于水的硫酸锰盐作为电解液,由催化剂控制的氢气作为负极。该电池从设计、充放电原理、测试方法和性能上都有别于以往任何水系电池。成果显示,锰氢气电池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比如稳定的放电电压1.3伏,高倍率的放电电流100mA/cm2,大于1万次的稳定循环,以及较高的质量能量密度139Wh/kg和体积能量密度210Wh/L。而且,该电池很容易放大用于大规模储能。
5月8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和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正式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这标志着爱德曼广东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正式启动,这是佛山市实现氢燃料电池本地化生产的重要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氢能产业发展。爱德曼广东氢燃料电池生产项目选址于南海区丹灶镇,将建成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成生产基地,计划投资30亿元,年产能8万套氢燃料电池,分三期推进,其中首期项目将于今年投产,全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00亿元以上。同日爱德曼广东氢能源装备公司、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东风特汽(十堰)客车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促进中心等14家企业和机构的代表与南海区政府共同发起成立“佛山燃料电池及氢能源产业创新联盟”。
目前,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正成为全球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在车用能源领域,氢燃料电池被认为是实现车辆使用阶段“零排放”、全生命周期“低排放”的重要技术方案,是未来汽车产业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南海丹灶镇还规划了面积8200亩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承接新能源汽车和氢能产业发展,其中一期900亩已基本建设完毕,引入了广顺新能源、广东泰罗斯等企业,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压气机、氢气循环泵以及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总成等核心部件,该基地已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区之一,于2014年被省政府认定为广东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基地内的瑞晖加氢站已于2017年9月7日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全国首个商业化审批运营的加氢站,开创了全国商业化加氢站的先河。
目前,南海的氢能产业涵盖了从富氢材料及制氢设备研制、制氢、加氢到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等环节。未来,南海将依托现有汽车产业基础,以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项目为核心,致力成为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全方位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及氢能产业基地。
综上所述,中国应当追踪国际最新能源技术发展,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进氢能与储能技术发展,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并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