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一是联合国粮农组织9月11日公布《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因气候变化加剧粮食短缺,全世界近1/9的人口,约8.21亿人,食物不足、营养不良,这一数字已是连续三年增长,从2016年的约8.04亿增加到2017年的近8.21亿。二是专家预测2030年中国天然气需求量将达到6000亿立方米。三是9月13日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69元/吨,环比上涨1元/吨。1至8月中国煤炭累计进口2.038亿吨,已达到去年全年进口总量的75.2%
《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世界饥饿人数继长期下降后近年来有所增加,今年的报告侧重于提高人类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和抵御能力,表明气候变暖是加剧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大力投资促进减少和治理灾难风险及适应气候变化计划。在现代农业中粮食价格中,化肥能源成本占约40%,中国是易受气候变暖冲击的国家之一,中国应当尽量减少化石能源比重、启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行动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2017年中国进口粮食达1.3亿吨(其中大豆9554万吨),加上其它农产品相当于进口了9亿亩耕地的年产量,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而农业资源方面,中国人均淡水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8%、人均土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40%,在化石能源领域,中国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6.1%,天然气只有7.9%,煤炭也只有70.9%。面对这样的资源禀赋,中国理应推进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中国需要做出极大努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发展低碳清洁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据媒体9月10日报道,在西安召开的以“推动天然气交通应用,打赢蓝天保卫战”为主题的中国-欧洲国际交通走廊天然气发动机燃料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小丽表示,继去年天然气消费量增至2386亿立方米以后,国内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在2030年前持续增长,并在2020年达到3000亿立方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体能源之一。国内的天然气需求量将在未来13年持续增长,到2030年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有望突破6000亿立方米。2017年是国内天然气消费2004年以来增长最迅速的一年。增速达到两位数。今年,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量仍会是快速发展的一年。据《2018年天然气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国内的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在2710亿立方米左右(不含向港、澳供气),同比増13.5%。其中工业燃料用气将明显增长,消费量约900亿立方米,同比増速18.4%,占比升至33.2%。城镇燃气和天然气发电依然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量分别约为1050亿立方米和500亿立方米,占比分别达38.7%和18.5%;化工用气态势持续低迷,消费量约260亿立方米,占比不足10%。去年,国内城镇燃气消费量为937亿立方米,占比为39.3%;工业燃料消费量为760亿立方米,占比为31.8%;天然气发电消费量为427亿立方米,占比为17.9%。
刘小丽天认为,中国天然气行业发展存在着勘探开发程度不足等问题。目前国内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程度仅达到15.7%,仍有较大开发潜力。同时,天然气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包括国内储产增长缓慢、基础设施(管道、储气库)建设不足和投资动力不足等。截至2017年底,国内的储气库调峰能力到100亿方,调峰量近80亿方,占总消费量的3.4%,低于世界12%的平均水平。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形成“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上登陆、就近供应”的天然气供应格局,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天然气上游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国内应该尽快推进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和互联互通,构建独立多样化的油气管网体系,来提升国内天然气的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此外,对于用气中间环节,以广州、杭州和南京为例,自2017年9月1日开始,三个城市的终端非居民用气价格分别为4.25元立方米、3.27元立方米和2.98元立方米。而其中城市配气费在终端气价中占比分别为45.4%、36.1%和30.9%,中间环节占比费用较高。中国应该积极的推动油气管理运营机制的改革,减少中间环节,并适当降低中间环节的成本。中国应当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天然气发展。
据9月13日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69元/吨,环比上涨1元/吨。专家分析认为,沿海煤炭市场供需两弱的平衡格局仍在持续,但在产地环保检查叠加冬储采购等等几方面共同作用下,平衡略有向卖方倾斜,促使本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小幅上涨。此外进口煤补充作用或有所减弱。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8月煤炭累计进口2.038亿吨,同比增长14.7%,已达到去年全年进口总量的75.2%,若后续不放开进口配额,四季度进口量同比将确定性减少,进口煤对内贸煤炭的补充作用将会减弱,后续煤价看涨预期增强。
综上所述,中国能源界需要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中国环境安全从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