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在能源需求增长中调整结构

2018-11-20 10:06:04 china5e   作者: 秦京午  

近日重要能源新闻,一是中国煤电油气运彰显经济发展动力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煤炭消费增长引发环保担忧。二是媒体报道随着进口煤增加,海关与多地政府召开进口煤炭座谈会,担忧煤炭进口政策有变。三是中国核聚变取得进展,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四是中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启动实质性建设。

据《经济日报》11月12日报道,中国煤电油气运彰显经济发展动力足,经济结构持续优。由于能源消费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一,前三季度,煤电油气运等要素市场需求平稳增长,彰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前三季度,中国煤炭消费量约28.75亿吨,同比增长3%。受煤炭需求增加带动,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7.9%,占全社会比重达8.1%,同比有所提高,其中铁路煤炭运量增长10%左右、对货运增量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认为,在国民经济运行平稳增长的带动下,全社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加之上半年水电出力不足,全社会电煤消耗明显增加。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表明,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比去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创下6年来新高。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用电量实现较快增长,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6%,成为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油气消费也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前三季度,石油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3.4%左右,增速与去年同期持平;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6.7%左右,增速与去年同期相比微降0.8个百分点,但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和发电用气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改善。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35.5%和60.8%,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高25.3个百分点。在第二产业中,高技术产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较快。电力消费结构的变化了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前三季度,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7.3%,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工业生产总体平稳。新动能增长较快,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快速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用电量增速超过10%,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8%。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用电量同比增长13.5%,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中国要素需求将保持增长,不少机构也对煤电油气运等要素未来的供需状况作出了预测。中煤协预测,预计四季度及2019年煤炭消费将保持平稳,全国煤炭市场供应总体平衡并向宽松方向转变。考虑到天气和水电出力的不确定性,不排除在突发性天气影响下,部分地区受资源、运输约束可能出现时段性偏紧问题,煤炭的调峰作用越来越大。中电联预测,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气温、电能替代、国际贸易环境、蓝天保卫战和环保安全检查等因素,预计四季度全社会用电量总体延续三季度平稳较快增长水平,预计2018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略高于8%,超过2017年增长水平。煤电运等要素未来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但煤消费增长和进口煤增长引发环保担忧。

一向在中国煤炭市场担当“四两拨千斤”角色的进口煤近来颇受关注,进口煤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平抑煤价、保障煤炭供需平衡的重要砝码,但从11月13日至15日,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召开煤炭进口和使用情况座谈会,分析人士认为,进口煤或将继续严控,明年将继续减少进口煤配额。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煤及褐煤总计进口2.71亿吨,2018年1至10月累计进口2.52亿吨,同比增长11.5%。中国煤炭消费量从2013年至2016年一直下降,但2017年有所上升,今年预计也将上升,这引发环保担忧,11月14日前后京,津冀地区出现重度污染天气,雾霾严重,以至于网上有人发布14日中国第25个节气“立霾”,专家认为此次雾霾原因,源自京津冀地区聚焦了大量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等高耗能产业,加之进入供暖季节,各地燃烧煤炭污染排放增加。专家认为今年冬天治理雾霾形势仍不会特别乐观,原因是化石燃料消费仍在增加,更有专家对“宜煤则煤”政策提出异议,认为煤炭仍是最便宜燃料,对于稳定电源来说煤电仍然具备强大市场竞争力,中国抑制煤炭消费仍需加强,不能松懈。特别是应当限制新的燃煤电厂投资建设。尤其是根据中电联发布《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当前全国火电企业亏损面接近一半。限制新的燃煤电厂投资建设可减少投资损失风险。而在能源需求仍在增长的条件下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比在能源需求下降时调整容易得多,对此应当有清醒认知。

据媒体11月14日报道,中国核聚变反应研究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大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曾指出:中国EAST的科学目标就是三个一,“一兆安(等离子体电流)、1000秒(维持时间)、一亿度(温度)”。中国已实现了其中1个。目前还有一兆安的等离子电流和1000秒的时间尚待努力。中国理应加速核聚变研究,同时大力发展核电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11月12日宣布,中国首个深水自营大气田——陵水17-2气田正式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此举表明中国已成功掌握适应南海深水复杂海域的半潜式生产平台设计、建造和安装技术,这将有力推动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开发,对南海大气区建设、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陵水17-2气田发现于2014年9月,距海南岛150公里,其构造位于南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的陵水凹陷,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平均作业水深1450米,为深水气田。陵水17-2气田将采取“深水半潜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干气接入崖城管网”的开发模式,新建1座具备凝析油存储及外输功能的半潜式生产处理平台,1套多点系泊系统和1套水下生产系统。建成投产后,气田产出的凝析油将进入平台储存,通过油轮外输;天然气则通过外输海管接入崖城海底管线,通过香港终端、高栏终端及南山终端分别向香港、广东及海南地区用户供气。深水海域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数据显示,南海油气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内油气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70%蕴藏在深海,但由于深海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极大。陵水17-2气田所在的南海西部海域是中国近海主要天然气产区。目前中国海油在该区域已建成崖城、东方两大天然气产地。近年来,中国海油提出建设“南海大气区”的目标,把已探明的崖城、东方、陵水、乐东等海上气田串联,将“宝石串成项链”,建成一条连接整个华南地区的南海海上天然气输送大动脉,最大限度开发南海天然气资源。作为国内最大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海油在钻获陵水17-2气田后,又相继发现了深水高温高压气田陵水25-1和国内首个超深水气田陵水18-1等一批深水天然气田。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海油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加大深水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