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发展低碳经济

2018-12-05 08:40:58 china5e

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一是11月26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正式发布,中国国家代表解振华谈及中国环保力度时表示,2020年中方承诺碳强度下降40%-45%,2017年底,碳强度已经下降了46%,提前3年实现了40%-45%的上限目标,中国2018年森林蓄积量已经增加21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了2020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3.8%,距离所承诺的2020年达到15%还有一定距离,但是2020年这个目标肯定能完成。二是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宣布,去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创新高,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减缓迹象。三是11月28日《2018油气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专家认为中国应当加大能源转型力度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四是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发电破10亿千瓦时,风电场可利用率已上升至98%。

中国国家代表解振华谈及中国环保力度时表示,中国已提前3年落实《巴黎协定》部分承诺,将在2020年百分之百兑现承诺。此外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发布,启动了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此之前,从2011年起中国就开始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从2013年6月开始,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目前,成交量达到2.7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超过60亿元。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国从2005年开始降低碳强度,累计节能量已占全球50%以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已经达到6.5亿千瓦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28%左右,规模居世界之首。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近日宣布,2017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创新高,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达到百万分之405.5,比2016年的百万分之403.3又有所增加。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减缓迹象。世界气象组织称,这个增长率已经达到5500万年来的最快速度。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蒂瑞•塔拉斯说:如果不迅速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将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越来越大的破坏性影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11月27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在中断三年后,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2017年再次上升。报告指出,2014年至2016年期间,工业和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基本稳定。但在201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全球GDP上升的推动下增长1.2%。2017年,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在内造成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到创纪录的535亿吨,同比增长7亿吨。报告认为,如果要将全球变暖程度分别限制在2°C和1.5°C以内,那么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比2017年分别降低约25%和55%。环境署首席科学家刘健表示,如果所有化石燃料补贴都被取消,到2030年,全球碳排放最多可以降低10%。同时,设定正确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也至关重要,以每吨二氧化碳70美元的价格计算,一些国家可以减少多达40%的排放。

在《2018油气创新发展国际论坛》上,国际能源署(IEA)中国联络办公室主任何肇致辞认为,随着能源技术不断的发展,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元化、低碳化、智能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也不断的涌现。在新能源快速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的化石能源也面临着转型的环保压力,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张玉清指出,伴随着技术进步,世界石油剩余的可采储量逐渐增长,从1997年的1585亿吨增长到2017年底的2315亿吨。资源是丰富的,特别是来自非常规油气的革命。民德研究院院长、东帆石油能源咨询公司董事长陈卫东认为世界能源转型不可逆转,技术进步是最根本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环境压力和低碳道德化也是重要的推动力。下一轮是反塑料。技术进步给石油储量带来了很大影响,40年前谈石油顶峰论,说的是资源枯竭。现在谈的是石油消费什么时候到顶。现在各大石油公司桶均成本几年来下降了40%左右。中国油气行业,运用了全球30%的服务与装备、用了50%的石油工人、只生产了世界5%的石油天然气,发展不可持续,急需改革。他认为未来能源必须具备可获得性、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其实很多的投资想改变的是环境友好性。另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天然气价是美国的3倍到4倍,问题在哪,怎么办?美国钻一口井已从多年前的90天下降到平均20天,而中国需要2个月。专家认为中国应当加速市场化改革,加速机制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才能保障中国能源与环境安全。

在11月27日举办的《2018•中国地热国际论坛暨地热资源利用国际工程科技高端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负责人表示,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推动地热资源勘探工作,继续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多管齐下促进地热产业发展。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正在快速趋向清洁、低碳和多元化,中国的能源产能和供需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地热能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中国石化总裁马永生表示,做大做优做强地热产业是公司绿色企业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之一是2023年地热供暖面积超1.2亿平方米。近年来,公司大力拓展以地热、余热为主的城市清洁能源业务,把发展地热产业提升到战略层面来规划和推进,推进京津冀都市圈、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地热开发,已建成供暖能力5000万平方米,年替代标准煤142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370万吨。作为国内最大的常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企业,中国石化目前已基本建成10座“无烟城”,到2023年建设20座“无烟城”的目标进程近半。预计到2023年,公司将整体实现地热新增供热面积1亿平方米。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表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经济带,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每年可利用热量折合标煤2.4亿吨。上海市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地热能开发,力争新增地热能利用面积500万平方米。另悉,中国地热能整体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地热能供暖面积保持世界首位。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2017年前,中国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仅为27.88兆瓦,而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升至53.38兆瓦。中国工程院院士、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多吉告诉记者,埋深在5500米以浅的干热岩型地热能将是未来15至30年中国地热能勘查开发研究的重点领域。

据媒体11月26日报道,冀北坝上地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2018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较2017年同期增发350万千瓦时。相关资料显示,与2017年相比,目前国家风光储输示范电站风电场可利用率已上升至98%,光伏电站可利用率上升至99.6%,储能电站已具备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参与联合发电条件,并能在“平滑波动”和“削峰填谷”运行模式间灵活切换,实现了长周期风、光发电波动尺度控制。示范工程规模化、融合化效应大幅提升,为顺利实现年度发电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大力发展地热、风电、太阳能等等可再生能源,一是为了保护环境,二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而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方法是发展低碳与零碳经济。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把低碳经济作为培育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制高点,竞相发展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对中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承担防止全球气候恶化责任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方向。过去,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三高”特征引发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国家竞争优势,必须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低”特征的低碳经济。如何实现低碳,首要是进行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使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因为造成中国经济高碳特征的最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不合理,多年前中国约70%的一次能源依赖煤炭。经多年努力中国煤炭比重目前已降低到60%,而全世界煤炭占比仅为27.6%。煤炭消耗是温室气体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排放的主要来源,2012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来自燃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造成中国环境问题非常突出。此外中国能源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缺口逐年扩大,目前已超过3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的供给缺口尤为严重。能源安全堪忧。中国需要大力发展地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等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推进能源革命,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