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较多,首先是中国人大政协两会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清洁此地、可再生能源与能耗指标。二是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评估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程度,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三是新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89元/吨,环比上行2元/吨,这是自2016年11月9日以来首度出现上涨。
据媒体分析报道,政府报告中能源一词总体上被提到5次,其中三次前面被加上了“清洁”二字,一次被加上了“可再生”三字。在谈到2016年主要工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时,政府工作报告写到:优化能源结构,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1.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下降2个百分点。在谈到2017年政府重点工作时,首要的就是扎实有效去产能。“能源”再次出现在这里并和“清洁”合用——今年要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2017年的重点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词: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能源,再一次出现,前有“可再生”,后有“清洁”和“汽车”:即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能耗”一词出现在三处,能耗下降被写入2016年绿色工作成绩单:李克强说,2016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降低能耗依然是2017年的重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同时,李克强强调: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为报告提出了打好蓝天保卫战,首要的是要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李克强说: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
节能一词报告中出现两次,都出现在2017年工作中:一是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二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报告7次提到排放,次次都是硬指标:201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是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加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东中部地区要分别于今明两年完成,西部地区于2020年完成;明确排放不达标企业最后达标时限,到期不达标的坚决依法关停;对高排放机动车进行专项整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
从政府报告中能看出中国未来能源发展战略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能源界对此应当充分重视并及早采取应对战略。
近日由环保部制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发布。《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将评估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程度,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同时,启动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跟踪研究,研究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暴露的健康危害。
由于以往环境与健康基础数据缺乏,官方与专家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十二五”期间,中国还发布实施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组织实施系列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工作。在环保部看来,“十三五”时期,中国环境与健康工作仍面临巨大压力。《规划》坦陈,目前,环境与健康问题基础数据缺乏、技术支撑不足问题依然突出,环境与健康管理制度建设、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亟待增强。同时,环境与健康又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关注度极高的、敏感的社会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生存繁衍。
环保部提出掌握重点地区人群暴露水平,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将保障公众健康纳入环境保护政策,有效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损害。同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政策和科技等多种手段,对具有高健康风险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主动管理,从源头预防、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目标是,掌握中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人群暴露水平和健康影响基本情况,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及标准体系,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并支持环境与健康工作。
规划还提出开展重点地区总暴露调查,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是《规划》明确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此,《规划》提出,结合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工作,增加以满足环境健康风险管理需求为目的的调查内容,掌握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且存在较大健康风险的地区、企业清单。“选择若干重点地区,开展环境健康风险源和环境总暴露调查。”
《规划》说,根据风险源分布、环境介质中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水平、人群主要暴露途径及暴露人群分布特点,提出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措施。同时,将选择重点行业开展调查,《规划》表示,筛选基于环境健康风险的行业特征污染物,为制修订环境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有毒有害污染物源头控制。
环保部透露,“十三五”期间将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开展环境与健康影响调查,了解主要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制定污染防治及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探索构建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网络。“选择若干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环境健康风险监测工作机制,研究技术方法体系。“《规划》说,针对与健康密切相关的污染物来源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和人群暴露途径开展监测,持续、系统收集基础信息,为及时、动态评价和预测环境健康风险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环保部提出研究京津冀大气污染物暴露的健康危害。根据《规划》安排,“十三五”期间,国家还将建立环境与健康基准、标准体系。其中包括,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研究发布基于人体健康的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基准。评估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程度,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为实行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评估现有化学物质环境健康风险,公布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对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行严格限制,并逐步淘汰替代。
《规划》说,“十三五”期间,将制定、发布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暴露评价、风险评价等管理规范类标准;编制发布一批环境与健康数据标准;组织开展环境与健康信息资源调查,编制信息资源目录;建立环境与健康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信息发布方式。
环保部表示,在环境健康基准(水、大气、土壤)、环境污染暴露评价、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及风险评估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组织建设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实验室,支持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及科研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规划》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环境与健康暴露评价、风险评估研究。“启动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跟踪研究,研究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暴露的健康危害。”
《规划》明确要求,研究大气污染人群精细化暴露测量技术,大气颗粒物室内外渗透系数,污染物多途径、多介质人群暴露贡献率,典型区域的环境健康风险区划及分级技术与方法。研究我国主要污染物、新型污染物及复合污染对健康影响的机理机制,针对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物和重点重金属,研发快速、方便、准确、灵敏、经济的内暴露标志物检测技术。环保部《规划》出台表明中国政府对大气、水、土壤等等环境监控将越来越严格,将对化石能源开发与消费造成重大影响,中国能源界应当大力推进煤炭与石油清洁利用研究与开发,才能在未来能源消费中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