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加速推进能源领域科技革命

2017-05-08 17:31:11 5e

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较多,首先是媒体透露中国石油储备增加三成,储备原油达3325万吨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引人注目。二是近日中国科学家发明新催化剂达到变二氧化碳为汽油。三是本报告期5月2日)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97元/吨,环比下行1元/吨,已连续六期下跌,累计下降9元/吨。四是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Mauna Loa Observatory)首次纪录到二氧化碳浓度飙破410ppm(确切数值是410.28ppm)。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至2016年年中,中国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这些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达3325万吨。而2015年年中这一数据为2610万吨。在一年时间内,国家石油储备增加了715万吨,增速高达27.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国的石油储备仍然任重道远。专家表示,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量通常在90天以上,而中国还远不及这个水平。据分析中国今年一季度进口原油比上年增长,估计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68%左右,而上年同期为65%左右。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充石油战略储备,同时积极发展民营企业的储备力量,将中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安全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中,中国建成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包括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

专家表示,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原油生产进入了瓶颈,而经济建设对于原油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使得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逐年递增。2014年11月底,国际油价倾泄式下跌,高油价时代暂告结束,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桶的历史舞台上退位至30美元/桶附近。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曾撰文表示,面对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大家都认为,我国此前在高油价时期着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是一个非常英明而且及时的决策。储备基地建好后,正好赶上油价下跌逢低吸储,大大降低了石油储备收储成本,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

尽管我国石油储备量不断增加,但还远未达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能力90天的“安全线”。战略石油储备对于保障国家的能源与经济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很多原油净进口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美国目前的战略储备为6.93亿桶,足以支持149天的进口保护。而日本的战略储备也接近150天,德国的战略储备为100天。美国的国家原油储备在7亿桶左右,商业储备在5亿桶左右,按1吨原油约7.4桶来换算,美国的国家原油储备量大约在9400万吨左右。

对比来看,中国的原油储备未来还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以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石油中断风险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我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度持续攀升,因此战略储备的紧迫性更加明显。据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中国油气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2017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显示,受国内产量下降和进口增加的影响,2016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65.4%,比2015年提高4.6个百分点,这一对外依存度水平和美国历史上最高值(66%)非常接近。专家分析,中国有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大量是美元,为了对冲美元币值的不稳定,除了储备美元外,还有必要储备一些大宗品,如原油、黄金等,以对冲美元币值的不稳定对我国带来的风险。从目前的国际油价情况来看,仍是增加原油进口的重要机遇期。2016年2月,国际油价触及26美元/桶的位置后,就进入了反弹的通道,截至2017年4月底,WTI徘徊在50美元/桶附近已经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国家正在建设的战略储备设施外,可以考虑利用民间大量的库存进行战略储备,此外还应加快原油储备的立法。

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成为整个汽车行业新的风向标,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信部也发文,限制新增传统燃油汽车产能,因为化石燃料的应用导致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切切实实的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这一问题目前迎来了一个重大的突破,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团队的孙剑、葛庆杰研究员通过设计一种新型Na-Fe3O4/HZSM-5多功能复合催化剂,成功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高辛烷值汽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他们设计的催化剂,可以实现直接用二氧化碳加氢制造高辛烷值的汽油,汽油是全球用量最大的燃料之一,如果以CO2作为原料生产汽油,将是一种潜在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能源策略,不仅可有效降低CO2造成的温室效应,还可减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巨大。据透露这套反应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氢,其产物中有高达78%是汽油馏分烃(C5-C11),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产物,有高达78%的成分和通过石油分馏的传统炼油工艺制造的汽油是一样的,而且还是高辛烷值的,具有良好的抗爆震性能,而且这套催化剂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连续稳定运转1000小时以上。过去因为二氧化碳的特性,很难通过加氢反应来获得长链的烃类物质,目前的工艺和技术很多都是用二氧化碳制造短链烃的,而其中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就成为突破这一技术难关的重点,可以说这一研究结果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整套反应都是在接近工业生产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意味着将来实行商业化推广的难度就降低了,同时该技术不仅为CO2加氢制液体燃料的研究拓展了新思路,还为间歇性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等)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由于中国新车年产量高达2800万辆,绝大部分为汽油车,中国应当推动这一技术早日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

外电报道夏威夷冒纳罗亚观测站(Mauna Loa Observatory)近日首次纪录到二氧化碳浓度飙破410ppm(确切数值是410.28ppm)。自有纪录以来,二氧化碳浓度每年春天都创下新高。回顾历史,1780年左右,工业革命刚开始,当时二氧化碳浓度只有280ppm;1958年冒纳罗亚观测站的初始纪录只有313ppm;2013年跨过了400ppm。四年后的现在,400ppm也已不再是历史新高。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瓦里关山基地,最新监测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值在410ppm上下浮动。好消息是,近年每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平均升幅已经下降,足见国际间减碳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但还需再加把劲。这数据提醒人们应当以更多努力节能减排、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