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一是中国国土资源部5月18日宣布首次成功试采南海海域可燃冰中国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二是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4月份能源生产情况,规模以上工业原煤生产增速加快,原油生产降幅收窄,原油加工量增速回落,天然气生产快速增长,发电量增速放缓。三是西南地区水电特别是四川云南两省水电弃水问题严重。四是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93元/吨,环比下行3元/吨,已连续第八期下跌,降幅有所扩大。
中国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值得欣慰,截至17日15时,总量试采12万立方米,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平均日产超过1.6万立方米,其中甲烷含量最高达99.5%。此次试采实现了中国可燃冰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在这一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中国为世界第三大冻土国,可燃冰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青藏高原与东北冻土带,资源量初估为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其中陆地为350亿吨、海域为680亿吨。中国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可燃冰开采利用螀耳机偶然间一门课国能源安全。科学家预测可燃冰储量是煤、石油、天然气储量的两倍,未来将是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专家认为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将是一场能源革命,乐观估计商业化开采2030年将实现,而中国力争在2020年实现商业化开采。中国理应更多地开发各种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以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原煤产量恢复性增长,产地集中度提高,价格有所回落。4月份,原煤产量2.9亿吨,同比增长9.9%;日均生产982万吨,比3月份增加15万吨。1-4月份,原煤产量11.1亿吨,同比增长2.5%。原煤产量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原煤产量较低,与3月份日均相比仅增长1.5%。产地集中度提高。
4月份,山西、内蒙古、陕西三个主要煤产区生产原煤2.0亿吨,占全国的66.9%,比去年同期提高5.0个百分点;而中小型煤矿比例较高的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产区同比降幅较大,均超过30%。原煤生产逐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原煤价格有所回落。
统计数据表明,原油生产降幅继续收窄,进口增长较快。4月份,原油产量1599.0万吨,同比下降3.7%,降幅比3月份收窄0.9个百分点。1-4月份,原油产量6400.9万吨,同比下降6.1%。进口13912万吨,同比增长12.5%。原油加工量下降。
4月份,原油加工量4445.2万吨,同比下降0.6%;日均加工量148.2万吨,比3月份下降3.3%,这主要是受部分大型石化企业停产检修影响。主要成品油生产也有所回落,其中,汽油产量同比下降4.0%,煤油产量增长2.2%,柴油产量下降0.6%。1-4月份,原油加工量18251.0万吨,同比增长3.1%,比1-3月份回落1.4个百分点。
统计数据表明,天然气生产增速较快,进口增加。4月份,天然气产量122.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0%,增速比3月份加快4.5个百分点。其中,常规天然气同比增长17.1%,比3月份加快7.5个百分点;非常规天然气增长10.1%,回落2.7个百分点。由天然气发电量快速增长等因素带来的天然气需求旺盛是拉动产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1-4月份,天然气产量509.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0%。进口2011万吨,增长5.4%。
统计数据表明,发电量增速略有放缓。4月份,发电量476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增速比3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4月份发电量增长虽略有放缓,但增速仍相对较快,自2016年7月起,增速已连续9个报告期保持在5%以上。1-4月份,发电量1938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6%,增速比1-3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
全国火电增速回落。4月份,火力发电量352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增速比3月份回落2.0个百分点,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处于较快水平。
全国水电降幅扩大。4月份,水力发电量743.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5.4%,降幅比3月份扩大4.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降水量较少影响。今年4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2.3毫米(4月1日-27日),与去年同期(58.0毫米)有较大差距。
全国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保持两位数增长。4月份,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继续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35.0%、15.4%和24.6%;与3月份增速相比,分别加快12.0、3.3个百分点和回落4.1个百分点。
据新华网报道,以四川、云南为代表的西南地区是当前中国水电开发的“主战场”。但近年来,在水电装机迅速增长和用电增速持续低迷的双重压力下,四川、云南等水电大省连续多年“弃水”,导致大量清洁能源白白浪费,企业蒙受严重亏损,资源地税收锐减。
积极发展水电是“十三五”时期我国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重要手段。部分业内人士建议,应坚定不移地实施清洁能源配置“全国一盘棋”,通过具体的政策措施化解日益严峻的“弃水”矛盾,确保水电行业健康发展。
四川、云南是我国水力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也是我国“西电东送”重要的电源基地。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等一批国家重大水电项目于“十五”“十一五”期间先后立项、开建,并于“十二五”集中投产,川滇地区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大大增强。
来自四川省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四川水电装机年均增长18.1%,相当于每两年多就投产一座三峡电站。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电力需求随之放缓,电力供求失衡的矛盾逐渐凸显。四川的全社会用电量从2011年时的两位数增长水平,急速下滑至2015年的-1.1%,这也是四川自199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近几年,云南水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但受宏观经济形势和体制机制影响,自2013年开始全省电力供应由季节性丰盈枯缺转变为全年富余,尤其汛期大量水电弃水。云南省工信委的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云南省电源装机快速增长,全省电源总装机由2010年的3600万千瓦增长至2015年的7915万千瓦,5年间共计新增装机约4300万千瓦,年均增长率17%。
到2016年云南水电装机已达6096万千瓦,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83.4%。与电源装机快速增长相反的是,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十二五”后期云南电力需求增速放缓,电源开发建设与电力市场培育脱节情况较为明显。
电力供给的阶段性过剩,直接导致了西南水电“弃水”逐渐扩大、愈演愈烈。记者分别从四川、云南的能源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了解到,2013年,川、滇分别“弃水”26亿、50亿千瓦时;去年,两省“弃水”已分别达到142亿、314亿千瓦时,而300亿千瓦时相当于河北省一个月的全社会用电量。据相关方面预计,今年在云南电网统调火电按最小方式运行、仅安排160亿千瓦时发电量的情况下,水电富余电量仍可能近550亿千瓦时。
记者在四川、云南调研发现,本轮“弃水”由阶段性电力供需失衡直接引发,但其背后却是清洁能源跨区配置的能力与机制存在的诸多矛盾。首先是发电装机增长较快,省内用电和外送负荷小于装机规模,电力电量供大于求矛盾突出。目前云南发电装机规模8443万千瓦,预计今年底装机8720万千瓦左右,而省内用电和外送最大负荷不到5000万千瓦,全省装机可发电量超过3627亿千瓦时,而省内用电和外送计划需求2602亿千瓦时,全省电量富余1025亿千瓦时。水电富余电量近550亿千瓦时。新能源压力加剧。2017年,四川新能源装机仍将快速增长,预计2017年底新能源装机将突破300万千瓦,年电量将达60亿千瓦时,四川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将更加突出。由于新能源省外消纳难度大,川内各种清洁能源协调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
其次,水电外送面临“价格陷阱”。相关人士介绍,由于电力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成为买方市场,市场化交易后,水电企业电价普遍低于原上网电价,不能充分体现水电等清洁能源价值。同时,水电建设成本、移民、环保等投入越来越大,水电在供大于求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水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16年四川省跨省跨区交易首次以市场化的方式开展。在年度交易中,发电企业外送价格为0.21元/千瓦时,价格已低于受电省市水电上网价格,同比降低近0.03元/千瓦时。临时交易价格低至0.16元/千瓦时。相关人士介绍,外送电价格的下降并未带来额外的外送增量,从四川省的实际外送电量来看同比下降3.78%(2015年含锦官留川转送电量,价格高于四川送出价格)。可以明显看到,市场方式并不能促进清洁能源消纳。
第三,西南水电外送通道严重不足且推进缓慢。“十二五”末,四川跨省跨区电力交换能力已达到2850万千瓦,位居全国省级电网第一,但对比四川超过800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和近3000万千瓦左右的省内负荷,外送能力依然不足。
“十三五”期间,四川仅获批一条川渝电网500千伏第三通道工程,最大可增加约200万千瓦外送能力,但同期四川预计增加2000万千瓦电力装机。因此,“十三五”四川省“弃水”面继续扩大已成定局。
第四,在供需失衡与外送受阻的情况下,电力本地消纳也存在困难。云南省工信委电力保障处统计,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内用电需求增速逐年下降,年均增长7.47%,低于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增速,2015年全省全社会用电量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5.94%,2016年持续下降1.95%。2016年的全社会用电量比2013年还少用50亿千瓦时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工业用电量的下降。在四川,省内平均用电负荷仅为全省发电装机的1/3强,尽管去年四川全社会用电量突破2000亿千瓦时,增幅创近三年新高,但也未能扭转“弃水”态势。
第五,中东部地区接纳西南水电意愿有所减弱。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刘洋告诉记者,四川的第四条特高压直流外送通道在2013年就已经提出,并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拟从雅砻江中游送电至某中部省份,但这条线路遭到落点省份反对,导致项目迟迟无法推进。目前,雅砻江中游已有两个水电站开建,但外送通道和消纳市场尚未明确,存在严重脱节。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陈云辉分析,随着经济环境和供需形势的变化,中东部地区出于增税收、促就业的压力,更倾向利用当地的火电而非接纳外来水电。
业内人士建议,清洁能源发展需全国“一盘棋”。针对多数水电资源远离我国负荷中心的现实,应继续坚持“西电东送”战略,并从政策层面出台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实清洁能源配置“全国一盘棋”。一是协调统筹各地、各类能源建设,并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目前,四川、云南两省均已出台措施,严格控制中、小型水电项目。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石玉东认为,还需警惕一些地区盲目依靠能源投资拉动经济,特别是建设周期短的能源项目,要避免“一哄而上”。二是尽快打通跨区送电“梗阻”。在跨区送电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应尽快启动通道建设;应打破省际壁垒,将跨区送电放至更高层面协调;应出台严格措施,确保网、源同步规划建设,并要求新建项目提前落实市场空间,防止新“弃水”现象发生。三是完善清洁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云南省工信委建议,国家在考核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时实施差异化政策,提高送电和受电省份消纳清洁能源的空间和积极性。四川省能源协会秘书长、四川大学教授马光文建议,应参照光伏、风电模式,将水电纳入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和强制消纳保障范围;还要通过构建合理的市场交易方式、价格补偿机制,促进清洁水电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四是加快发展电能替代。加快电能替代,引导形成新的电力消费增长点,有助于加快富余水电的消纳。陈云辉建议,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支持在城市商业体、公共服务设施等领域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加快建设智能充换电网络,推广电动汽车、工业电炉、电蓄能调峰工程,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五是建议加大全国层面的统筹平衡,打破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付晖等人建议,加大统筹平衡,在全国范围内统筹火电和清洁能源建设,坚持开发与市场消纳相结合,统筹水电的开发与外送,打破两网和省间壁垒,在保证电网安全的前提下让西部水电大省在更大的电力市场中参与水火平衡,实现水电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全国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