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从能源大国走向强国

2012-09-24 23:38:00 中国能源网

本周重要能源新闻是,一是海关统计,中国前八个月煤炭进口量达1.85亿吨,同比增长46.3%,增幅继续保持收窄。继上月我国煤炭进口实现今年以来环比首次下降后,8月我国煤炭进口同比也实现今年以来首降,同比下降0.7%。2012年8月煤炭进口量为2044万吨,较上月减少383万吨,环比下降15.8%。而1.85亿吨的进口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煤炭进口量。二是8月份,我国清洁能源发电10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1%。今年前8个月,全国共消纳清洁能源电量6158亿千瓦时,占全部上网电量的19.3%。

三是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19日报收633元/吨,比前一报告周期上涨了3元/吨。近日再次传出煤电改革信息,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改革的时机要掌握好,如今CPI较低的时机十分值得珍惜。资源、能源方面的相关改革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的迫切需要,如不能尽快化解已积累多年的矛盾,革除由基础产品领域引发并传导到全部产业链的粗放、高耗、扭曲、寻租弊端,那么优化结构、走向集约、节能降耗、清廉高效的科学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四是第四届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山西省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23个,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新兴产业项目特别是循环经济园大项目多,如投资总额450亿元的中铝华润吕梁兴县循环经济园区、投资总额428亿元的晋城煤电油化运循环经济工业园等等,投资方涉及美国、德国、香港、台湾等13个国家和地区,这说明众多国内外投资者仍看好中国煤矿和能源的发展前景。

中国能源良好发展前景在于中国城市化的巨大需求,电监会数据显示,中国火电在装机总量中所占比重长期保持在70%以上。2002年以来的10年间,中国电力装机迅速增长。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每年新增电力装机在1亿千瓦左右。中国超临界机组发电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空冷发电机组的开发和应用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成为世界上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应用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华能玉环电厂、华电邹县电厂、国电泰州电厂等一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相继投入运行,标志中国火电已经开始进入“超超临界”时代。百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达到38台。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机组的增加,促进了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2011年,全国供电标准煤耗330克/千瓦时,单位供电煤耗较2002年下降50克以上。同是电监会数据,前8个月中国清洁能源增长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水电48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6%,风电6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4%,核电6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截至8月底,全国新增发电能力水电796万千瓦,风电524万千瓦,全国规模以上水电装机20383万千瓦,同比增长6.7%;风电5437万千瓦,同比增长37.2%,核电1257万千瓦,同比增长5.6%。这表明中国清洁能源比重仍在上升。

上述消息固然可喜,但贾康提出的加快资源、能源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在许多行业早已是大国,但离强国相差较大。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的重大挑战。能源安全如今不仅仅是供应安全,还包括清洁、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利用能源并与环境安全相关,而中国在此方面与能源强国相差甚远。

从年初伊朗危机到美国扬言制裁与伊朗做石油生意的国家,显示了中国经济特别是能源、金融领域的弱点,中国金融业部分国际业务依赖美国,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56%且在不断提高,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11年超过24%、今年预计将超过30%。中国从2009年起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进口去年对外依存度超过4%、进口量高达2.2亿吨,而近年来能源进口线路国际政治风险增大。同时中国经济以消耗世界能源总量20%而仅仅创造全球GDP10的%粗放浪费式增长模式,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既增加了环境风险也增加了市场风险。

十多年来一路上涨的煤价,今年5月份前后突然遭遇低价进口煤竞争而下跌,连产煤和外输煤大省山西也大量使用进口煤,造成部分产煤大省区部分煤矿停产限产。据19日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周指数显示,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633元/吨,比上一周上涨了3元/吨。动力煤(下称电煤)市场价已与重点合同煤价格基本接近。这为电煤价格并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有专家指出电力体制不改革则电煤价格改革与并轨可能事半功倍或不成功。去年10月中国煤价上涨过高,一度突破每吨850元,当时发改委还一度限价,当时就有媒体称是交易费用过高。面对目前煤价低造成国内众多中小煤矿停产限产和矿工就业岗位流失,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影响、国外煤价下跌等众多因素,但这部分说明了中国部分煤炭工业缺乏竞争力,缺乏竞争力造成中国煤矿工人就业岗位流失。

据海关统计,前8个月,我国煤炭出口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12年8月份我国煤炭出口65万吨,1-8煤炭累计出口692万吨,较2011年同期(1092万吨)减少36万吨,降幅达40%。2011年我国共出口煤炭1466万吨,同比下降23%。但既然有部分中国煤矿生产线上的煤能出口,说明中国部分煤矿在国际低煤价时仍有竞争力,关键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本身竞争力,才能与国际煤矿竞争,保持中国就业并增加就业。二是国家应尽快改革、改革现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以降低中国煤炭和其他能源的交易成本,让中国能源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增强竞争力,这竞争力包括可靠安全的供给、清洁、对环境友好、低排放、低污染、价格有竞争力等等,才能让中国从能源大国走向能源强国。

为此国家、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在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前提下,发展清洁煤、可再生能源、页岩气、煤层气和循环经济,增强中国能源工业竞争力,才能促进中国从能源大国走向能源强国,才能真正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安全,从而保障中国能源业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网独家稿件声明】 凡注明 “中国能源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中国能源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

责任编辑: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