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综合
  • 深刻把握和积极应对煤炭行业几十年未有之大变革

深刻把握和积极应对煤炭行业几十年未有之大变革

2019-07-12 11:00:58 中国煤炭工业杂志

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去年以来作出一个重大判断: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从经济层面上讲,是针对新一轮工业革命所提出的。在这个大变局之下,一场深刻影响和引领煤炭行业的大变革正在蓄势待发。

深入分析煤炭行业几十年未有之大变革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趋势,对于科学把握转型过渡期行业发展的演变规律,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全面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煤炭工业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从历史纵深看行业和企业大变革的基本内涵

一是大变革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兴起是推动人类文明持续进步和世界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从前三次工业革命历程看,每次技术变革都带来生产力革命,进而引发整个社会大变革。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初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融合,人类社会进入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带来无限发展潜力和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作为主体能源和基础能源,煤炭行业在新一轮工业革命面前不可能也不允许独善其身。

二是大变革的根本,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顾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社会大变局、大变革的本质就是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引发的社会格局和秩序的大洗牌、大调整。由解决“有和无”“多和少”问题到解决“美和丑”“优和劣”“好和坏”问题,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体量、数量、质量上去衡量,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煤炭行业发展进步影响的深度、广度、力度前所未有。

三是大变革的演进,是多重生产要素的驱动。当前,驱动发展的生产函数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跃迁到人工智能、区块链、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等多元要素投入为特征。从历史视角观察,煤炭行业大变革的实质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行业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从工业视角观察,大变革的特征是“多重因素撼动旧局,推动变局”,支撑要素正由靠拼人力物力财力提高效益、靠超产摊薄固定费用降低成本、靠以量补价保证盈利水平、靠投入粗老笨重设备保安全,跃迁到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创新创造、大数据、智能智慧化等多元要素上来。

四是大变革的关键,是人口红利的日趋衰减。人口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非常关键的因素。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10.06亿的最高点后,已经连续5年出现负增长,平均每年减少近200万。4月10日,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国家煤监局局长黄玉治在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现场会上针对煤矿队伍不稳定问题提出,“一些国有大矿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流入不足、流失严重,年轻人宁可送快递也不愿下井”“一些小煤矿一放假队伍全散,一复工全是新工人”。劳动年龄人口持续负增长,招工难、招生难、留人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对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很大拖累。

五是大变革的动力,是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矛盾的需要。一方面,随着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一些矿井延伸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都相应增加,以山东省为例,全国采深超过1000米的冲击地压矿井23处,其中山东省20处,占87%。山东省42处冲击地压矿井中有10处水文地质类型为复杂型。这些灾害相互叠加耦合,原先的治理经验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部分煤矿企业在进行开采时对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不重视,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空气污染以及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二、从现实发展看行业和企业大变革的主要特征

一是几十年未有安全地位之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安全生产做出了全方位、系统性的阐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树立“零死亡”理念、追求“零死亡”目标,成为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是几十年未有动能转换之紧迫。虽然煤炭行业在“三去一降一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仍然处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交织期、阵痛期和爬坡过坎期,高质量的供给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行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新的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同时并存,安全环保压力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质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三是几十年未有发展模式之挑战。从企业内部看,以往的工业组织,是将大规模的生产建立在专业化精细化分工的基础上,将工人简单、重复性的动作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最优化的规范。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投入生产流程,制造模式、劳动组织、生产效率、产业格局、服务方式等领域出现全方位和多方面的重大变革,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从企业外部看,煤炭企业更需要在不确定中做出选择,选择技术路线、市场策略、价格策略、商业模式等等。产业竞争优势之根本不仅在于持续的技术和管理创新,产量优势、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陆续转化为创新优势、价值链及产业链治理优势。

四是几十年未有环保约束之趋紧。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之中,“赢得蓝天保卫战”成为我国政策的优先事项。煤炭消费限制持续升级的端倪已经出现,我国煤炭需求已进入缓慢降低趋势。一季度,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3.5%。其中,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而煤炭消费所占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

五是几十年未有执法力度之严厉。2018年,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检查煤矿11.2万矿次,罚款9.7亿元,纳入联合惩戒对象煤矿企业95家。特别是加大超能力超强度组织生产行为执法力度,对存在简单依靠增加采掘工作面增加产量,对同时生产水平、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数量违反规定,对采用“剃头下山”开采,对灾害治理不到位强行组织生产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存在超能力超强度组织生产的有重大安全事故隐患的煤矿,依法责令停产整顿,并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从未来趋势看行业和企业大变革的方位

一是安全为天。安全发展已成为煤炭行业和企业的永恒主题。安全影响行业存续、决定企业存亡,成为主要特征。颠覆煤炭作为高危行业的历史概念,创造安全行业的新理念、新形象是摆在煤炭人的头等要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以人为本的安全观,珍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宁可不生产、宁可没利润也要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作为以煤为主的企业,积极适应大变局大变革,深刻反思传统的管理模式,彻底整治和摒弃以产能为中心的行为,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安全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上来。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学习贯彻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主动从传统的粗放管理、经验管理、直观管理中解放出来,转型升级到理论指导、本质管理和精准管理上来。推广会宝岭铁矿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经验,在煤矿健全双重预防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无缝对接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二是高端智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煤炭行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政策环境。山东能源临矿集团不断增强“智能 +”意识,大力实施工业 3.0+装备升级和“4D”归零工程,即将矿井上下的枯燥(Dull)、肮脏(Dirt)、危险(Dangerous)和昂贵(Dear)的岗位和工种全部用自动化智能化置换清除,建设了郭屯矿、王楼矿、鲁西矿、邱集矿等一批自动化、智能化、少人化和无人化的“新四化”矿井。抢抓 5G 革命所带来的红利,以“两网”融合为切口,建设大数据临矿,构建以网络化办公、数据化集成、场景化管理、低成本化运营的大数据管控模式,实现了精细管理、精益运营、精准决策。

三是管理变革。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全面构建“敏简轻快”的企业管理模式,即敏捷,简洁,轻资产、轻运营、轻管理,反应快、决策快、落实快。在劳动组织上,成立人力资源公司和劳动定额中心,建设了 8 支精干、高效、灵活的专业化队伍,先小后大、先内后外,积累经验,逐步“走出去”。在机构设置上,由“分层”转向“结网”,打破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构建以多中心、个体化为特征的合作式、分散式扁平化组织架构 ;对于非专业的业务推行社会化、购买化、共享化。在资产管理上,坚决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思维,创新采用融资租赁等轻资产运营模式。

四是绿色发展。围绕实现“产煤不用煤、出煤不见煤、矸石不升井、煤场在井下、污水零排放”目标,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着力建设绿色矿区,发展绿色GDP。推广充填开采技术,将充填料留在采空区,支护岩层,防止地表沉陷,保护地面水土。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在薄煤层矿井采用钢筋混凝土、矸石和硬石膏充填带等维护巷道,提高开采效率。对煤炭副产品“吃干榨净”,提高煤矸石、煤泥、矿井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变废为宝,提高产出效能。

五是开放共享。在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四届鄂尔多斯国际煤炭及能源工业博览会上,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框架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在电力、油气、核电、新能源、煤炭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与相关国家共同维护油气管网安全运营,促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煤炭行业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走出去”,走出省外、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要探索发展跨省、跨境作业模式,形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作者: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孝孔)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煤炭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