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能源
  • 氢能
  • 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向规模化迈进的关键阶段

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向规模化迈进的关键阶段

2025-11-26 09:57:17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记者 马 玲 通讯员 张佳琦  

阅读提示:

我国氢能产业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和规模化应用新阶段。“十五五”时期,氢基能源与传统工业、传统交通、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制氢的主要应用场景,也将成为绿氢产业链创新实践的重点。

作为将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化工深度融合的创新能源模式,绿色氢氨醇这一“绿色石油”的崛起,不仅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正悄然改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格局。

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新能源就地消纳新模式

国家能源局近期公示的首批氢能试点名单中,绿色氢氨醇项目占据主力,而在此前发布的首批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项目中,绿色氢氨醇项目同样占据多数。预示着这一产业正处于从示范应用迈向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阶段。

近日,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召开的绿色氢氨醇产业集群推进会上,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于彤透露,截至2025年10月,我国累计规划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超800个,合计规划绿氢产能近900万吨/年,已建成产能超20万吨/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作为将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化工深度融合的创新能源模式,绿色氢氨醇这一“绿色石油”的崛起,不仅为我国能源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更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了强劲动力,正悄然改写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

绿色氢氨醇成为连接绿电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纽带

打通电力、化工等多个领域的卡点,构建一个跨行业、多能源协同的新型能源产业生态

目前,山东、甘肃、新疆、云南、江西、广东公布了风电光伏增量项目竞价结果,价格差最大高达35.71%。风电光伏增量项目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后,售价普遍低于预期。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发展模式给风电光伏企业带来新的选择机会。

风光氢氨醇一体化的核心逻辑是先靠风力、光伏发出绿电,再用电解水制成绿氢,之后,绿氢与空气中的氮气合成绿氨,或与捕集的二氧化碳反应制成绿色甲醇,最终形成“绿电-绿氢-绿氨/醇”的闭环产业链。

于彤认为,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绿色氢氨醇产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战略价值,把不稳定、难储存和长距离运输的风光电能转化为易储运的化学能,正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连接绿电与终端应用的关键纽带。

我国风光资源丰富,到2035年风电光伏总装机预计达36亿千瓦,还有19亿千瓦新增空间,但风光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一直是难题。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能源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原副司长梁志鹏表示,绿色氢氨醇产业把可再生能源电力转化为氢氨醇,既能当工业原料,又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燃料,让清洁能源“存得住、运得走、用得广”,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总量的新路径。

中国有研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蒋利军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新能源开发和消纳是重中之重。风光氢氨醇一体化提供了新能源就地消纳新模式,通过电解水制氢,将绿电变为绿氢、绿氨、绿醇,可实现风光资源的多元化应用。

具备经济性是绿色氢氨醇受欢迎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电解水制氢成本与2020年相比下降近50%。专家表示,随着柔性制氢技术和一体化控制系统示范推广,在风光资源富集区,绿色氢能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2030年前后,绿氢每公斤价格可能降至10元。风光氢氨醇一体化不仅能解决绿电消纳和收益问题,而且能打通电力、化工、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卡点,构建一个跨行业、多能源协同的新型能源产业生态。

绿色氢氨醇项目集中在“三北”地区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及西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转化,未来将构建一种新型的西能东输模式

“十四五”期间,随着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远景能源赤峰绿氨项目等一批标杆工程陆续落地,河钢、宝武等钢铁企业的氢冶金项目也如火如荼推进。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铮表示,我国绿色氢氨醇投产、在建和规划项目大部分集中在风光资源丰富的“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中,内蒙古、吉林、新疆、河北、宁夏、甘肃、山西、青海等地已发布相应规划或实施方案,鼓励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制绿色氢氨醇产业。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是我国重点规划建设的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之一,日益完善的产业生态、坚实有力的基础设施,以及真金白银的政策保障,将进一步夯实其绿色氢氨醇产业集群崛起的根基。目前,锡林郭勒盟已建成新能源装机超2300万千瓦、年发绿电500亿千瓦时。蒋利军认为,锡林郭勒盟的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使其具备氢能产业率先破局的天然优势,通过政策突破和技术创新并重,有望为全国产业转型提供经验。

在吉林省松原市,总投资296亿元的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风光氢氨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将于年底前投产。该项目构建了“风光发电、绿电制氢、绿色合成氨醇”的完整产业链。中国能建绿色氢氨新能源(松原)公司副总经理李昌伦表示,采用绿电直连制绿氢进而合成绿氨,新能源波动性与化工合成稳定性之间的耦合,让目前这个全球体量最大的风光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蒋利军指出,我国氢能产业已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新阶段,基于不同地区的资源和市场特点,正在形成一系列区域化差异化的发展态势,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已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集群,“三北”地区依托风光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成为绿氢生产核心区。

作为一种长期储能载体,绿色氢氨醇具有独特优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周孝信表示,2025~2060年,我国全社会年用电量将从10万亿千瓦时增至21万亿千瓦时。绿氢作为长期储能介质,可在极端条件下为电力系统提供韧性支持。绿氢合成甲烷、甲醇等绿色燃料和化工原料,与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的绿氨等绿色燃料一起,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重要绿色能源的组成部分。

绿氢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其生产过程和发电应用,对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能力起到显著作用。周孝信认为,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及西部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转化,未来将构建一种新型的西能东输模式。

绿色氢氨醇市场前景光明,但发展道路曲折

面临生产成本较高、跨领域技术耦合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验证不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等挑战

尽管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前景光明,但整个产业链要实现规模化快速发展,仍面临生产成本较高、跨领域技术耦合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验证不足、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等挑战。

聚焦制氢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叔贤表示,绿氢成本是氢能实现可持续目标的关键,要想办法将绿氢成本降至与灰氢成本相当。绿电制氢和二氧化碳捕集两大问题成为绿氢成本下降的主要阻碍,要消除绿氢高成本瓶颈,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于彤指出,推动绿色氢氨醇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此,要整体优化生产成本,开展电解槽等关键设备技术攻关,降低设备成本,同时利用电网弃电或采用离网模式生产绿色氢氨醇以降低电力成本;组织新能源企业与氨醇等化工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打通“绿电-绿氢-绿氨/醇”产业链,推动绿色氢氨醇规模化应用;继续完善国内绿色氢氨醇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绿色氢氨醇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

氢储运环节同样制约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健康发展。航天氢能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安刚认为,只有消除大规模储运技术瓶颈,才能大幅降低氢气成本,氢能社会才能真正到来。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刘科针对如何实现低成本的氢能制取和储运提出低碳甲醇方案,即利用绿电与劣质煤,以及微矿分离技术制备甲醇。他指出,低碳甲醇是绿氢最好的储运载体,还可利用现有的加能站加注,最大程度提升了经济性。

杨铮指出,目前,新能源电力制氢成本较高,生物质资源收储成本也高,导致绿色氢氨醇生产成本较高。同时,由于国内供需错位,全国跨区域供应链建设进度慢,导致西北新能源基地运输到终端不具备经济性。从长远看,氢氨醇市场前景光明,但发展道路曲折。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氢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