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任东明研究员、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邢培林秘书长一行,深入哈尔滨长恒热电有限公司调研了生物质发电目前存在的政策保障不足、终端应用场景单一、成本高、生物质资源储运与市场化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在哈尔滨长恒热电有限公司,调研组考察了生物质集中发电供热项目的运行实况。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项目主要利用周边地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为燃料,每年可消纳约20万吨秸秆,年发电量达11000万千瓦时,供热量为80.85万吉焦。该项目不仅减少煤炭消耗以及秸秆燃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又可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多元共赢。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未来将以玉米芯、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制取木糖等产品的生物质综合利用深加工产业项目,木糖醇生产过程中所需蒸汽由生物质发电提供,实现农林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
此次调充分展现了生物质热电联产技术在推动绿色供热转型中的巨大潜力与应用价值。通过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的能源化与高值化利用,不仅有效替代了传统化石能源,降低了碳排放与环境污染,更形成了“资源—能源—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与系统集成是提升生物质能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关键,而面向乡村与园区的清洁供热解决方案,正为实现区域能源结构优化、助力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加强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共同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区域能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