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一变,秸秆也能变成“金”。今年秋收期间遭遇连阴雨,新乡市延津县部分玉米、花生秸秆出现霉变现象,无法作为动物饲料使用。面对这一“秸秆困局”,延津县的生物质发电为秸秆找到了好去处。
“秸秆堆在那儿,不仅影响环境,还有火灾隐患,必须尽快处理!”延津县塔铺街道办副主任王俊希介绍,街道办第一时间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带头,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村庄角落,将散落各处的霉变秸秆集中收集、打包,统一运往辖区内的生物质发电企业。
田间地头,机器轰鸣,人影忙碌。一捆捆秸秆被装车运走,原本杂乱堆积的“废物”正悄然“变身”。
“我们主动对接企业,搭建绿色通道,实现‘企业下乡、直运直收’。”王俊希介绍,通过与新乡市首创环境能源有限公司、延津长青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新乡市森源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秸秆实现“变废为宝”。
在收购商新乡市森源生物质有限公司门口,一辆辆满载秸秆的货车排队进场。“这些秸秆将作为燃料或原料,用于发电或制粒,也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公司负责人刘振新表示,没有霉变的秸秆正常用于饲料加工,霉变的则用于生物质发电,可以实现物尽其用。
据统计,仅塔铺街道辖区三大集结点已收储玉米秸秆1万余吨、花生秸秆1700多吨。这些昔日无处安放的废弃秸秆,如今正成为绿色能源的一部分。
“环境好了,隐患没了,资源也用起来了,一举多得!”村民们纷纷点赞。
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赵岗镇的农田里,一派热闹的作业景象扑面而来。一台台秸秆打捆机“嗡嗡”运转,灵活伸展的机械臂顺势将散落在田间的玉米秸秆揽入“怀中”;不过几分钟,原本杂乱堆积的秸秆便被压缩成紧实规整的草捆。打捆机旁的工作人员迅速上前,将刚成型的草捆在田间有序码放,为后续集中转运做准备。曾经让农户犯愁的“田间剩余物”,如今在机械协同作业下被高效清理,田垄间很快就腾出了平整开阔的播种空间,为后续秋播做好了充分准备。
“这些回收的秸秆,我们会统一对接给新能源公司,它们将被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供热。”赵岗镇农业部门分管副职张洁介绍,这样做既避免了秸秆随意堆放或焚烧带来的问题,又让“没用的秸秆”变成了能产生价值的绿色原料。
为避免秸秆滞留影响秋播进度,赵岗镇提前摸排各村秸秆产量,主动联系专业农机团队,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情况、秸秆密度调配打捆机、运输车,确保作业效率。同时,安排村干部分片负责,在田间地头协调地块衔接、指引作业路线;遇到农户有疑问,第一时间上前解答,让秸秆打捆、清运环节顺畅衔接。
“这些回收的秸秆,我们会统一对接给新能源公司,它们将被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供热。”赵岗镇农业部门分管副职张洁介绍,这样做既避免了秸秆随意堆放或焚烧带来的问题,又让“没用的秸秆”变成了能产生价值的绿色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