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场景需求倒逼氢能产业科技创新

2025-11-26 09:58:43 中国石化报   作者: 记者 马 玲  

近日,在广东佛山举办的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氢能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将氢能列为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给了行业极大信心。意味着氢能产业将从示范探索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发展的黄金期。

2030年我国绿氢产量将超过300万吨

氢基能源与传统工业、传统交通、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制氢主要应用场景

截至2024年底,我国氢气产能超过5000万吨/年,年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50万吨,均位列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产能超过12万吨/年,全球占比近50%;建成加氢站超过540座,全球占比40%;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7万辆,全球占比28.4%。氢能生产侧价格降至每公斤28元、消费侧价格降至每公斤48.6元,同比分别下降15.6%和13.7%。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张晓强在回顾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成效时指出,《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为10万~20万吨/年有望达成。到2030年,我国绿氢产量将超过300万吨,形成万亿元以上的大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指出,我国氢能产业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正从试点探索进入有序破局和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十五五”时期,我国氢基能源与传统工业、传统交通、传统能源的融合发展将成为新能源制氢主要应用场景,也将成为绿氢产业链创新实践的重点。要强化“应用场景导向”的科技攻关,针对工业、交通、能源三大主战场,持续降低氢能应用成本,通过场景需求倒逼科技创新,形成研发、示范、迭代的良性循环。

张晓强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航运大国,在国际海运推进具有法律约束性净零排放框架的条件下,未来5年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的需求将暴发增长,这也将带动生产绿色甲醇的关键原料绿氢的暴发增长。

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科技创新

要聚焦规模化制储输用主要环节和领域,强化以场景为导向的科技攻关

张晓强认为,虽然我国绿氢产业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绿电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距离负荷中心远,本地消纳难;有关氢能的政策与标准体系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对此,他建议进一步加大多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利用绿氢的力度,持续做好关键核心技术体系化攻关,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兴科技发展对氢能产生的重要影响。

氢能产业制储输用商业化,整个链条均受限于技术瓶颈与成本门槛,科技创新是突破这些壁垒、实现产业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是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与会专家认为,没有技术创新,氢能产业就难以摆脱“小众试点”,无法成为真正的清洁能源主力。未来,要聚焦规模化制储输用主要环节和领域,在制氢端依靠技术降低绿氢成本,替代高碳排放的灰氢;在储运端要解决高密度、低损耗问题;在应用端要攻克燃料电池耐久性、低温适应性等难关。

聚焦氢能领域的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大会集中发布了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性的新技术、新产品。如,广东清能新能源技术公司推出的额定功率达240千瓦的VL Ⅳ-240燃料电池系统,额定点效率突破49%,适配49吨氢能重卡,显著提升了运营经济性;广东济平新能源科技公司发布了氨转氢、氢转氨两大催化剂,实现低温高效转化与能耗大幅降低;佛山仙湖实验室与佛山绿动氢能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电化学氢纯化发生器,具备高回收率、低能耗与高压产氢等优势,为氢能产业链提供了高效纯化方案。

佛山仙湖实验室副主任薛勃飞透露,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电氨融合微电网项目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成为唯一入选的微电网案例;联合企业发布的行业首台零碳氨燃料铝棒加热炉,开辟了铝加工绿色路径。

需在多领域开展氢能产业技术合作

氢能产业正处在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关键阶段

与会专家表示,氢能产业正处在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和市场双驱动的关键阶段,政策支持对氢能发展仍至关重要,应加强政策统筹协调,通过政策精准赋能,降低市场主体风险,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创新绿氢优先消纳机制,加大多领域利用绿氢的力度,科学开展氢能碳减排效应核算与认证,探索构建氢能绿色价值实现机制;持续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行业标准支撑性、引领性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张永军表示,各地实践全方位展现了我国氢能产业因地制宜、协同共进的蓬勃活力。既有各地政策的精准托举、技术的硬核突破,也有场景的创新拓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认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一定要建绿氢大基地,通过全国一张网的跨区域协同,形成绿氢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绿电制绿氢基地,要明确基地选址方向,依托当地能源禀赋降低绿氢制取成本;要规划管网配套建设,打造“地上生产+地下储存+掺输一体+多途利用”的技术链,构建绿氢输送网络;油气企业可凭借地上地下基础设施优势助力绿氢产业落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绿氢替代灰氢、蓝氢。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张卫东表示,从2003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科技部合作氢燃料电池大巴商业化示范项目。早期进口一辆12米长的氢能大巴单价是180万美元,现在同样一辆氢能大巴,通过中国项目降低了至少74%的成本,加氢站和电解槽的成本也有大幅降低。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华南区商务领事马睿杰认为,氢能拥有重塑能源格局的巨大潜力。中国在氢能的制造规模和政策支持方面的领导力,与英国的研发系统和标准制定形成优势互补。

在项目合作方面,中国与法国规划在江苏东台共同建设“风光氢储”绿色能源协同融合的海上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中国和德国的机构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开展绿色能源低碳发展和标准互认探索。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与法国联合开展跨洋液氢运输安全技术研究,解决了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与风险识别难题;中国与德国合作开发氢气内燃机发电技术,为分布式能源提供新路径;中日韩企业在燃料电池领域开展合作,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深化。

与会专家表示,氢能领域正在成为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氢能产业要围绕技术攻关、标准共建、场景联动、产业协同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坚持优势互补,更好地开展多方式多领域氢能产业和技术合作。氢能产业绝非单打独斗的竞技场,而是协同共赢的舞台。未来唯有融入全国大局,链接全球资源,氢能产业才能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氢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