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2月12日起,环渤海动力煤交易价格出现下滑,一路走跌,到上周为止已经长达15周。发热量5500大卡的电煤已经累计下调了20元/吨。进入3月份以来,受下游经济复苏,电厂耗煤增加,煤炭需求回升等因素带动,用户购煤积极性提高,派船数量有所增加,北方港口迎来车船双多,煤炭运输一片繁忙的景象。但是,即使北方港口煤炭运输繁忙,日发运量保持高位,但仍难以阻挡煤价的下跌。
业内人士之所以关注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的走势,主要是因为:该价格指数能够反映沿海煤炭市场的形势,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活跃程度,以及煤炭收发货人之间的实际交易情况;同时,从指数的涨跌情况也可以透视出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笔者分析,当前煤价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华东、华南地区用电量不高,用电负荷增幅不大。
今年,国内经济有望在政策拉动支持下,提高内需,促使煤炭需求回升。但煤炭市场仍面临重重挑战,国内经济可能会温和复苏,不会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大,煤炭等资源消耗率将下降。这意味着,重化工业拉动的模式或将不再持续,高耗能的重化工业增速降温,必然将导致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年初以来,国民经济虽然呈企稳回升态势,但用电量增幅并不大。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1至3月累计同比增长4.3%。尽管由于春节因素消失,3月份用电量增速由负转正,但仍创下自2009年6月份以来46个月的次低,1至3月累计同比增速也较1至2月继续放缓。用电量增速的持续放缓说明当前制造业回暖势头疲弱。用电增速回落,电厂、港口库存高位运行,水电增速好于去年,电煤市场承压,价格继续回落。
电厂存耗煤情况,进入三月份,直供电厂存煤下降较为明显,但日耗增加的并不多,出于补库存的需要,用户派船拉煤的积极性有所恢复。进入4月份,随着天气转暖,取暖负荷的减少,耗煤量有所降低。沿海六大电厂方面,截止4月15日,六大电厂存煤合计为1617万吨,较3月底的1637万吨有所下降,但日耗也在下降,目前,日耗合计为63.6万吨,低于3月下旬的日均68万吨,日耗只能算是中位。说明:尽管去年下半年,我国启动了大批基建项目,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加快,今年这些投资项目发挥了一定作用,煤炭需求有所提高。但受国际大气候影响,进口煤大量增加,冲击国内市场;下游对国内煤炭的采购没有大幅提高,拉煤增加主要出于补库存的目的,发挥很大作用的重工业用电量没有大幅提高。
2.港口、铁路运输的加快,促使煤炭很快运达到用户手中,下游用煤不紧张。
近几年,主要运煤铁路、港口的发运能力提高很快,发煤港口的装船能力和堆存能力大幅提高,尤其铁路检修之前的一个月,各港口全力发运煤炭,促使煤炭及时运到用户手中,用户不缺煤。为保障检修期间的货源供给,各港口力争多卸车、增库存,也压低了港口的煤炭价格。3月份,北方港口车船到港双多,预示电厂正在积极增补库存,到4月初大秦线检修开始前夕,用户抢运煤炭已经告一段落,运输不再繁忙。
港口方面,今年,秦皇岛港煤炭运输能力没有大的变化,将继续维持2.3亿吨的运煤能力;而黄骅港在去年实现一亿吨运量的基础上,今年新增煤三期运能5000万吨。;曹妃甸港去年9月份新投产了5000万吨煤一期续建工程,今年将正式投产,将发挥重要作用;河北港口集团旗下-曹妃甸港煤二期工程也将于今年7月份投产;北方港口运能的提高、堆场堆存能力的增加,促使港口缓冲能力提高,“蓄水池”作用在放大。铁路方面,朔黄线大幅增加运量,年运输货物将达到3.5亿吨,进一步满足黄骅港和天津神华煤码头的资源供给需要;大秦线也将增加运量到4.5亿吨,比去年增加2400万吨。综合分析,铁路和港口的运输能力已经高于实际需求水平,促使运输瓶颈正在逐渐消除,在很大程度上将提升煤炭发运效率,促使煤炭周转加快,资源能够及时送达到用户手中,下游用煤不紧张,煤价难以提升。
3.受国际大气候影响,进口煤价格过低,国内用户拉煤渠道增多。
去年,我国进口煤炭2.89亿吨,其中63%是直接供给沿海用户的。今年进口煤还将增加6000万吨以上,对国内煤市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全球经济企稳复苏的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继续刺激国际能源价格震荡,原油、煤炭等能源在需求整体仍未恢复的态势下,价格处于低位,方便了中国用户的采购。今年以来,除传统的澳大利亚动力煤、炼焦煤以外,朝鲜无烟煤、印尼褐煤也大量涌入国门。
用户存煤较多,可用天数不低,但仍大量拉运进口煤炭,这里边不外乎有几个原因:首先,进口煤物美价廉,优势尽显,用户为降低成本而大量拉运进口煤炭。今年一季度,我国共进口煤炭8000万吨,同比增长30.1%。就连主要煤炭发运港口:秦皇岛港也连续接卸朝鲜无烟煤船,显示了进口范围的扩大。其次,电厂全力提高库存,可以压低国内煤炭价格,提高议价天平。目前,环渤海煤价连续下调15周,国内煤价已经下降到“环渤海价格指数”诞生以来的最低水平。去年最低时的8月份为620元/吨,目前已降低到610元/吨,煤价之低让人不寒而栗。再次,南方沿海地区建设的大型储煤基地和中转码头继续发挥作用,下游用户提高储煤基地的库存,从而在运煤旺季和北方港口长时间封航的情况下,实现“淡季存煤、旺季燃用”的目标,缓解用煤紧张局面。以上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煤价上扬。
4.沿海电厂存煤可用天数高达25天,仍积极拉煤。
沿海各大电厂一改过去存煤可用天数保持在10-15天左右的低位,将库存提高到25天左右的水平。回顾几年前,由于市场煤价格较高,为降低购煤成本,避免资金积压,大唐、上电等电力企业一般将存煤可用天数定位在10天左右的低位,主要依靠一定数量的拉煤船舶在南北航线进行往返运输,以保障煤炭供给。但是,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一旦遇到运煤旺季或恶劣天气影响,煤炭就会供应不及时,甚至出现用煤紧张的局面,促使煤价大幅上涨,甚至出现下游用煤告急的情况。去年以来,用户用煤紧张的现象基本没有出现。前年下半年至今,环渤海煤炭交易价格大幅下降,以 5500大卡煤炭价格为例,2011年9月份,曾经卖到860元/吨,然后一路下降,到去年夏季的7月份,煤价降为620元/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煤价下跌了240元/吨,降幅达27.9%。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煤价始终处于低位徘徊。即使曾经出现过阶段性回调,但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去年8月15日到10月24日,发热量5500大卡煤炭曾经由620元/吨上涨到640元/吨,但涨幅太低,时间太短,很快又掉头下调。进口煤和北方港口煤价的双双低位,促使南方缺煤省市大量存储煤的积极性高涨。用户一改以前担心积压资金、成本过高,而将存煤数量保持低位的做法,开始大量存储煤炭,增加库存,甚至出现了用户存煤高位的情况下,仍拼命拉煤的情况。截至4月15日,沿海六大电厂合计存煤1617万吨,存煤可用天数为25天,其中,浙能、上电、粤电、国电、大唐、华能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分别为40、14、33、23、14、18天,存煤均在高位。但各大电厂仍派出一定数量船舶去北方港口拉运煤炭,以将库存打到更高的位置。
5.煤炭企业降价保市场,经销企业降价促销售。
在物美价廉的进口煤大量涌入的情况下,为增加市场份额,保住煤炭外调量和销售量,取得好的业绩,神华、中煤、同煤等大型煤炭企业采取让利不让市的方法,降低煤炭价格、全力巩固老客户,争取新客户。
去年至今,神华煤价下降过快,促使整个北方港口煤价下跌严重。今年,神华与用户谈判的结果是:神华煤的交易价格是在当期环渤海煤炭价格的基础上降低10元进行实际交易;神华之所以敢这样操作,既反映了神华集团的实力雄厚,煤炭生产成本低,也反映了神华反应迅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去年,神华集团在北方港口的下水煤高达2亿吨/年,占北煤南运总量的33.6%,仅在秦皇岛港下水就达4200万吨。神华煤中转数量较高,其煤价变化对环渤海煤价的涨跌具有标杆作用。
每周三,环渤海煤价公布后,神华煤都要在此基础上降低10元/吨进行销售。而到了第二周,环渤海煤价在进行加权计算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参考神华煤价格的走势,神华煤价格下调后,环渤海煤价也要适度下调。与此同时,神华煤价格的涨跌也要根据环渤海煤价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在市场形势逆转的情况下,环渤海煤价和神华煤价会争先恐后的轮换下调,造成煤价连续下降、持续低位。而对于小型煤炭经销企业来说,降低煤炭价格是为了保住用户,增加销售量。在秦皇岛港,许多煤炭经销企业向笔者解释煤炭降价的原因,他们认为:煤炭降价还没人买呢,不降价更没人买了;这恐怕就是经销企业大幅降价的原因。
根据煤炭市场走势和供求情况、定价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笔者预计,大秦线检修结束后,受市场供大于求因素影响,在秦皇岛等北方港口,发热量5500大卡煤炭有可能降到600元/吨以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