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陈俊、杨进、李昭林、范兴等组成的主力团队,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教授王中林的指导下,提出了一个摩擦发电机网络的方法。相较于现有的海洋能采集装置,由摩擦发电机网络组成的发电技术,有以下显著优点:首先,主要基于高分子材料,和极少量的金属电极材料的表面电荷效应,该技术造价低廉,成品轻盈,抗海水腐蚀性能好,因此极其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并且不仅可以对水流的机械能进行回收,还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进行波动能的采集。其次,巧妙的结构设计,使得该器件不仅可以收集大风大浪的机械能,而且对小波动也能进行有效的采集。再次,网状结构的可调节性,使得这些器件不仅可以在大范围的水域工作,比如海洋、湖泊,还可以在小范围的水域,比如泳池、小溪,进行能量的采集。最后,成千上万的摩擦发电机组成的网络结构,具有很低的故障率。纵然一个或两个单元发生故障,对整个发电网络正常运行不能造成大的影响。目前实验测试表明一平方千米的海洋能输出,可以有望达到1.15兆瓦,而大规模的发电网络,预期可以达到直流或者准直流的输出效果。相关研究成果于2月26日在线发表在ACSNano杂志中。
纳米能源所提出基于摩擦发电机网络结构的海洋能采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