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能源发展必须保障生态安全

2017-02-13 17:34:34 5e

近日与能源相关重要新闻较多,首先是国务院公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设置了“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等等约束性指标。二是中办国办公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三是2016年中国多家光伏公司业绩大幅增长。四是珠三角提前完成减少煤炭消费。五是2016年中国继续保持了新能源汽车世界第一的市场地位,年度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40%。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0万辆,增速同比超过50%。六是2月9日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88元/吨,环比下行2元/吨。

中国国务院日前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强调,未来将加快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和效率,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就,以相对紧缺的资源赋存支撑了长达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也出现了较多新矛盾和新挑战,一些地方出现了国土空间开发失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对此,新出台的《纲要》明确了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三位一体”的总体格局。

据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介绍说,《纲要》还完善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学设置“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强度、国土空间保护、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充分发挥《纲要》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等各类活动的指导和管控作用。”《纲要》对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还设定多个约束性或预期性指标。比如,到2030年,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4.62%,将城镇空间控制在11.67万平方千米以内。耕地保有量在18.25亿亩以上,公路与铁路网密度达到0.6千米/平方千米,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力争达到14%。

谈到国土集聚开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介绍说,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要素的集聚效益,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区域集中,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一些重点经济区:“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优化开发区域,重点是优化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城镇布局,转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提高国土开发效率,使这些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对长江中游、成渝、中原等一些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加速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推进这些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除了国土开发,《纲要》还明确将对国土空间进行分类保护,将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按照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类主题,区分保护、维护、修复三个级别,实施全域分类保护。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以环境质量为例介绍说:“在环境质量保护方面,重点针对开发强度比较高、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目前重要的集聚区,比如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一带区域的保护,开展以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为主题的保护。

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污染的项目,严格用水总量的控制。”为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全面落实,《纲要》将实施绩效考核制度,把实施情况纳入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对省一级政府的监督检查范围。同时,还将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

中办国办公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表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仍在持续,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65.4%。国际公认动植物灭绝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密切相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明确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当前,中国各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保护地数量达10000多处,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尽管进行了这么大规模的保护,但近年来中国生态空间仍不断遭受挤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同时,保护地存在空间界线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亟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监督和管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所有重要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是与生态空间并列的三大国土空间。”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陆军介绍,中国已有耕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进行红线划定。环保部负责人表示,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实践,根据需要提出的创新性举措。“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能够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边界更为清晰,明确哪里该保护,哪里能开发,对于落实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生态保护红线,从功能定位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用地性质看,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用地,必须严格用途管制;从保护要求看,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临界值和最基本要求,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存续的最小面积,必须实施严格保护,以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另据媒体报道,未来4年,国内火电新增装机空间仅剩5000万千瓦,年均新增装机量仅为2016年的四分之一,火电全产业链将步入寒冬。随着火电建设全面降温,产业链失去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产能将迅速过剩,全行业面临生死考验。

综上所述,中国未来能源发展必须在保障生态安全和国土资源规划红线前提下发展,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必须加速调整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安全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据Wind统计数据,截至2月6日,在A股光伏发电概念板块所覆盖的36家上市公司中,有31家已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喜的公司占比高达八成(预增14家、续盈2家、略增7家、扭亏2家)。分析人士指出,2016年光伏发电两度掀起抢装潮,使得行业发展超过市场预期;同时,新技术工艺升级使得成本降低,毛利率水平同比大幅提升、产品销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业绩大幅预增的公司多与光伏产品销售快速增长相关,同时新技术升级改造使得盈利能力提升,成本降低,毛利率水平提高。以隆基股份为例,公司预计,2016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亿-16亿元,同比增加169%至208%。

报告期内,受益于高效单晶产品需求增加,公司主要产品太阳能组件和硅片销量快速增长,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同时,技术工艺改进及设备改良效果明显,自建产能大幅提升,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毛利率水平同比提高。东方日升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2%至129.54%,预计盈利66000万元至740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32238.79万元。公司表示,与去年同期相比,光伏产品销售同比增加。

国家能源局2月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3454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为7742万千瓦。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两项数据均位列全球第一。其中,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为67.1吉瓦,分布式累计装机容量10.32吉瓦。全年发电量662亿千瓦时,占国内全年总发电量的1%。

2015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显示,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网发电,将执行新的电价标准。2016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要求2017年1月1日之后,一类至三类资源区新建光伏电站的标杆上网电价比2016年电价进一步下调。受此影响,光伏企业相继开启抢装热潮,致使不少企业的销售业绩提升。

另据媒体2月7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统计局、能源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2016年第31号公告,公布重点地区2015年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措施落实情况现场检查结果,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2015年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减少1227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目标任务。

据介绍,为促进大气污染防治,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国家部署在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要求广东珠三角地区确保实现2017年煤炭消费总量比2012年负增长。按照国家部署,广东坚持把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作为调结构、促转型,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有力抓手,经省政府同意,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环境保护厅、统计局联合印发了《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工作方案》,统筹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严格落实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目标责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持续增加“西电东送”、核电、天然气、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等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2015年即提前完成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减量目标任务,2016年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继续减少,全省煤炭消费比重已下降到42%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已提高到21%以上,能源消费结构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大幅降低了能源生产消费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据悉,下一步,广东将继续严格贯彻落实国家部署要求,不断加强珠三角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幅增加清洁能源供给,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严格限制新上燃煤项目,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珠三角煤炭减量替代管理工作机制,在“十三五”期继续减少珠三角地区煤炭消费,促进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实现珠三角优化发展目标。

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继续保持了新能源汽车世界第一的市场地位,年度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40%。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50万辆,增速同比超过50%,新能源汽车销量在汽车销量的占比达到1.8%,保有量接近100万辆,领先于世界水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8日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2017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市场销量在80万辆左右。其中,乘用车的消费进一步增强,预计占比会突破70%。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虽然会逐步取消,但不会出现断崖式退出的现象。经过近几年推广应用,主要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开发验证、制造、营销的体系能力,基本实现由车辆改装到整车制造的转变,产业链基本完善,中国新能源汽车资源供给能力目前位居世界第一。

许艳华说,为推进发展新能源汽车,日美欧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推出相关鼓励政策,但中国的政策体系相对完善且支持力度最大,新能源汽车政策和标准法规、管理体系也已经趋于完善。

包括鼓励研发和鼓励消费,覆盖整车、关键总成,并从体制上确保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在促进消费和使用方面,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许艳华认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要有两大必要条件,一是在政策大幅度或完全退出的条件下,新能源汽车在性价比上和传统车比有竞争优势,二是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基本满足充电需求。她强调,中国已经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形成比较优势,要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必须要政策力、制度力和市场力达到“三力合一”,由政策驱动为主转向市场驱动为主。

“2017年,长里程纯电动汽车消费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充电设施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并且随着规模提高,生产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政府针对新能源汽车的奖补政策将逐渐从供给侧向需求侧倾斜。目前,无论是整车,还是充电基础设施,到2020年的政策走向基本明确,2020年至2025年的政策制定有必要及时提上日程。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