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要与能源新闻较多,首先是媒体报道占小玲发明的低成本水解制氢绿色催化剂斩获金奖,还荣获泰国国家最佳国际发明奖。二是4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多个省区未达到风电、光伏发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三是中国14家光伏企业进入世界20强。四是18日公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599元/吨,环比下行4元/吨,已连续四期下跌,跌幅有所扩大。
媒体报道,在全球知名的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占小玲发明的低成本水解制氢绿色催化剂斩获金奖,同时还荣获泰国国家最佳国际发明奖。据介绍,该发明是占小玲经长达16年的探索研究,以植物秸秆提取液与天然食盐、苏打等反应产物为原料,开发的一项低成本的常温常压水解制氢绿色催化剂技术。该水解制氢过程无需光、热、电,通过催化剂作用向水解剂注水方式产生氢气。催化剂促进水解剂与水反应,把水分解,带走氧气释放出氢气。
这一新工艺可以把水解剂放到水箱中,通过催化剂来控制产生需要的氢气量。因此储存和运输氢气变得毫无必要,这两个因素是当前阻碍“氢气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该发明经美国产TS4001-1000-CV-H型氢气流量计传感器-积算仪和TFS-H2-A9氢气纯度分析仪等测试,水解氢气每立方米成本不足8元人民币,比中国市场瓶装氢的价格降低了80%以上;储氢值:5种制氢剂分别为9.1-32%(质量分数),高于国际能源署(IEA)提出的目标:质量储氢密度大于5wt%,以及美国能源部2015年储氢材料储氢值大于9%(质量分数)的要求;氢气纯度99.99%,达到中国国家纯氢标准,无须精制可直接用于氢燃料电池。氢能技术已列入国家再生能源法及《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能源技术革命重点创新行动路线图》、《“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要求,发展氢能、燃料电池这类“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丰富的水资源为制氢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原料,催化剂的制备是实现水解制氢的关键。提高催化剂的安全性、稳定性与活性、降低催化剂的毒性及成本,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该发明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料,随着氢能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未来汽车加水不加油,遍地的加油站变成加水站,这种异想天开的想法将有望成为现实。
据悉,占小玲从事新能源环保领域研究30多年,其发明主要以低碳甲醇燃料、微乳燃料替代高碳化石燃料煤、石油,然后从低碳发展到无碳水解制氢,已获80多项绿色能源发明成果。曾多次荣获原国家科委组团参赛的“尤里卡”世界发明展五块金牌、两枚骑士勋章。团中央组团参赛的世界青年发明家展金牌、特别奖。科技部中国发明协会组团的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两项金奖及五项国家专项奖。他的研究成果从高碳到低碳,再从低碳到无碳,为能源环保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是由瑞士联邦政府、日内瓦州政府、日内瓦市政府、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举办的。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签订了参展协议,已连续五年组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科技部中国发明协会在组团参展的文件中指出:大会为优秀参展项目设立了金、银、铜奖,同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一些国家、地区、机构还设立了专项奖,由80多名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进行严格评审后授予优秀参展项目。评审团具有较高资质与名望,奖项成绩被世界各国认可,有力证明了获奖发明的价值。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是展会最重要的奖项。由于氢燃烧后成纯净水,水解后又形成氧气与氢,环保无污染,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方法与途径,被誉为21世纪能源。中国应当组织专家评估这一重大发明。中国应当加大氢能投资,早日从碳经济发展到氢能源,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4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6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报告显示,到2016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34.6%。
而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方面,报告显示,2016年,包含水电在内,全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1505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25.4%,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从各省区市的可再生能源消纳情况来看,多省份未达到风电、光伏发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其中,宁夏、甘肃等地两项均未达到目标。未达标将拉长投资回报时间。对于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提出要求,这要追溯至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公布了风电和光伏的最低保障利用小时数,光伏发电重点地区的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在1300至1500小时之间,风电则位于1800至2000小时之间。文件出台后,被业内认为是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上网,并有利于改善弃风、弃光现象。此次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辽宁、河北和山西达到风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黑龙江和吉林六省(区)未达到要求,其中,甘肃全省、新疆III类资源区、吉林III类资源区实际利用小时数与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偏差超过480小时。
而在光伏发电方面,2016年,山西和黑龙江达到光伏发电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内蒙古I类资源区、新疆、甘肃、青海I类资源区、宁夏、陕西、吉林、辽宁和河北等地区未达到要求,其中,新疆和甘肃实际利用小时数与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偏差超过350小时。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分析说,就光伏发电而言,1500小时的目标制定得并不高。“按照国家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的水平来发电,光伏企业还能有些利润,但是如果相差300多个小时,企业的投资回报时间就更长了。”值得注意的是,未达到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目标的地方,其新项目建设将受影响。
去年发布的通知中就已明确表示,除资源条件影响外,未达到最低保障收购年利用小时数要求的省(区、市),不得再新开工建设风电、光伏电站项目(含已纳入规划或完成核准的项目)。
此外,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17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预警表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含兵团)等省(区)为风电开发建设红色预警区域。国家能源局要求,红色预警的省(区)不得核准建设新的风电项目,并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弃风问题。
对于弃风、弃光难题,今年3月,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发布《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显示,由于布局相对集中,导致弃风、弃光现象愈加严重,已经对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影响。考虑近期主要弃风、弃光地区自身消纳能力增长缓慢,跨省消纳难度较大,因此调整开发布局是效果较好的应对措施。应当调整布局与电力外送并举。沈福鑫也认为,原先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是造成目前弊病的原因之一。比如西部尽管有条件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而且风电、光伏发电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自身消纳成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地方能源发展情况来看,可再生能源电力外送可期。
今年3月,北京最后一座燃煤电厂停机备用。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副所长谢国辉撰文表示,这标志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部依靠清洁能源发电和外受电的城市。从东中部一线城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来看,目前北京、天津水能资源匮乏,清洁发展需要依靠风能和太阳能。
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资源普查数据和相关研究结论,北京、天津80米高风能资源的开发潜力分别仅为39万、46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上限分别为460万、360万千瓦。谢国辉认为,按全部开发本地可再生能源测算,未来北京、天津本地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分别达到约30%和2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本地用电量的比例仅为5%和6%,对优化电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的作用非常有限,客观上决定了一线城市仍然需要大量接受外来可再生能源电力。《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6》也建议,加快送出通道建设、加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等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投资布局宜向非化石能源消纳困难的“三北”地区倾斜。
研究完善储能技术参与电网调峰的政策机制,加快制定储能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储能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国外早有利用风能太阳能制氢削峰填谷,中国也应加速这一技术开发利用。
4月16日“2017全球光伏20强排行榜”发布会在上海浦东举行。作为一年一度的SNEC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上海)展览会开幕前的重头戏,这份榜单受到业内重视。2016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继续领跑全球。根据德国太阳能协会的统计数据,去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70吉瓦,同比2015年增幅30%。这其中,中国新增34吉瓦,排名第一。此外,国家能源局公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6年,我国累计装机容量达77.42吉瓦。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光伏企业在去年更是取得了惊艳的成绩,这在发布的榜单中显露无疑。同比2015年,国内光伏企业2016年的整体营收、特定产品全球并网装机量以及出货量均整体有所提升。也因此,与2016年的榜单相比,“2017全球光伏20强排行榜”出现了诸多新变化。
含金量颇高的“2017全球光伏企业20强(综合类)”中出现14家中国企业的身影,数量较去年增加1家。前五名是更是占了4席。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凭借2016年高达53.0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夺魁。常州天合光能、晶科位居第二、第三,营业收入分别约为31.39亿美元、30.82亿美元。阿特斯成位居第五。中国光伏企业表现突出。而去年获得头名的美国光伏企业FIRSTSOLAR下滑至第四位,其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30亿美元。
综上所述,中国光伏厂家已有一定国内外竞争优势,中国氢能利用有望获得重大突破,中国理应重视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加速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