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绿色石油”,爆发!超级赛道,来了

2025-11-20 15:25:05 央视财经

打通绿电到绿氨全链条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绿色石油”生产基地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到2035年国内风电光伏装机有望达到36亿千瓦,绿电的超大规模市场正在扩容。与此同时,风电光伏的波动性、间歇性等问题,一直是我们攻克的方向。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寻找绿电消纳的新路径,使其更稳定安全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吉林松原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也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石油”生产基地。上游的风电光伏在这里被加工成绿氨,整个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前投产,所产出的第一批绿氨将作为燃料应用在国际航运领域。

早晨,当阳光洒在中国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的5万千瓦光伏板上,清风推动59万千瓦风场的风机叶片旋转,一场从清洁能源到“绿色石油”的高效转化之旅就开始了。绿电通过电解水制取了氢气,再通过合成空气中的氮气制成绿氨也就是“绿色石油”。

要突破从绿电到绿氨的世界级难题,就要解决新能源的波动性和绿氨生产连续性的匹配问题,让每一度绿电都能被高效利用,绿氨的生产还要达到国际要求的碳排放标准。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吉林松原绿氨项目的控制中心,相当于制取绿氨的大脑,上游不稳定且波动的新能源和下游稳定的化工流程,在这里实现完美的耦合。所生产出来的每一吨氨,达到了国际上认定的绿氨的碳排放量标准,真正成为了“绿色石油”。

松原项目建设了全球最大规模储氢设备,15台水容积2000标方的氢储罐作为“缓冲池”,可有效消纳新能源发电高峰期的绿氢,为绿氨合成工序提供了稳定的绿色原料。项目还首次采用柔性合成氨技术,实现了生产负荷在30%到110%范围内的灵活、快速调节。

在绿氨的生产过程中,另一大技术难点就是绿电制取绿氢,项目创新地采用“赛马”机制,让国内头部的制氢设备企业同台竞技。

总台央视记者 平凡:在绿氨项目的制氢车间,制氢的关键设备电解槽就像心脏一样,每小时的产氢量达到了1050方,像这样的设备在整个项目达到了64台,这个规模在全世界也是最大的。

吴亮就是其中一家电解槽生产企业的研发负责人,他的团队研发了更适用于风电光伏直连的碱性电解槽技术,通过优化电解槽的流场流道,大幅提升了电解槽的响应速度,提供了新的绿氢解决方案。

上海电气上海氢器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吴亮:可能每家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每家的领先点也不一样,通过这样一个好平台,把国内最领先的技术聚合在一起,我们通过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会快速迭代产品、快速突破的一个很好的场景。

通过示范项目带动技术创新和有效竞争,国内制氢的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阳光氢能总经理 方伟:促使我们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今年我们制氢系统的成本相较于去年降低10%以上。未来,制氢成本将会继续降低,氢的经济性将会不断提升。

生产成本的下降正在推动绿氨在船舶燃料上的替代应用,全球首单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近期在辽宁大连顺利完成,首次实现绿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传统氨的产量超2亿吨,中国产量占了三分之一,随着绿氨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成本下降,业内预计到2035年,绿氨需求有望突破1亿吨。

国家能源局表示,重点在风光开发潜力大、生物质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规划布局可再生能源制氢氨醇综合产业基地。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杨昆:当前我国风光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已超越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每年新增新能源容量超过2亿千瓦。利用好风光全产业链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一方面降低“绿色石油”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拓展新产业带来的绿色溢价优势,让“绿色石油”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型绿电产品。

专家:进一步激活创新潜能

为大市场创造更多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在创新链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放大器作用,庞大的市场体量,可以让创新成果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如何将这一独特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强劲动能,实现产业升级?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张瑜:所有万亿级以上产业的创新需要的需求容量,在中国可以说是相当有空间的,随意可以去涌现和发展的。面对这种量级的市场,企业可以充分去尝试和试错,可以大幅摊销很多固定成本。

要进一步激活大市场的创新潜能,除了政策直接扶持,还要充分利用市场自身力量,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引导资本精准流向科技创新前沿领域。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形成从技术突破到场景验证,再到产业应用和体系升级的路径,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绿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