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油气
  • 综合
  • 石油地质勘探的奠基者——黄汲清

石油地质勘探的奠基者——黄汲清

2014-02-18 10:27:33 中国能源网

黄汲清(1904—1995),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言传身教,为我国培育出大批优秀地质学家。

1904年,黄汲清先生诞生在“天府之国”的四川省仁寿县青岗场一个书香之家。他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在此期间,黄汲清在由地质系执教的李四光、王烈教授和北京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教授的率领下,远赴绥远、热河等地作地质旅行,并于1927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北京西山之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初露才华。

北大毕业,黄汲清进入实业部地质调查所,随后转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地质界先驱翁文灏、丁文江、李四光麾下,他从练习生干起,很快,黄汲清以突出的才干和成绩被翁文灏所长慧眼识珠,于1932年被中华教育基金会派往欧洲留学。恩师的教导使他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为他奠定了大地构造学的基础。

提出了立得住的“陆相生油理论”

世界上大多数大油田都是海相沉积生成的,因此许多人认为“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这种推理之下,因为中国大陆多是陆相沉积盆地,所以中国就不可能有油。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美孚公司在中国没有找到石油,中国由此戴上了“贫油”的帽子,“海相生油”而“陆相贫油”在30年代便被一些人奉为石油地质的法则。但黄汲清和另外一些地质学家并没有被这一“法则”所束缚,而且,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前方急需煤炭、石油、钢铁等战略资源,为祖国寻找石油便成为他们魂牵梦萦的理想。

1936——1940年间,黄汲清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先后组织并参与了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区的矿产资源调查。1942年11月,以升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主任的黄汲清为首,组织了一个地质调查队。这支队伍受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派遣,到新疆独山子油矿进行勘察工作。1943年2月黄汲清又到南疆库车铜厂油田、温宿塔拉克油田进行调查。这是我国地质学家首次对新疆的油气进行实地勘查。

1943年10月,黄汲清完成了《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他论述了新疆的油田、油气层、生油层、油气运移和储油构造,提出了“陆相生油论”的论点和多层生油、多层储油的见解。指出陆相地层也可以形成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油田。这些见解,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长期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且对寻找石油有明显的指导意义。

锁定松辽平原,为中国石油勘探拓宽了道路

所谓石油发现,第一步是个“找”字,即进行石油普查。1954年,新中国组建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把黄汲清从四川召唤到北京。在北京,他曾担任地质部石油地质局总工程师兼地质部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在此期间,黄汲清根据自己的大地构造和陆相生油论,建议应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开展工作。普查委员会采纳了他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1955年初的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之后,组成准噶尔、柴达木、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5个普查大队,分赴各地开展普查……

1958年,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地质部党组决定:3年内拿下松辽平原!黄汲清在1958年4月、11月及1959年初几次亲赴现场,听取一线技术员的报告,分析情况,指导工作。很快,在南14井和南17井发现了十几米至几十米厚的油沙!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松辽平原的成功勘探,为后来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基础。从玉门到大庆,中国石油大发现展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完美的科学过程,而黄汲清有幸成为这个全过程的奠基人、领导者和实践者之一。

耄耋之年仍致力于石油地质理论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已近八旬的黄汲清仍凭着自己的对石油事业的一腔热血,一心扑在石油地质理论的研究当中。1984年9月6—11日,他以81岁高龄参加第三次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座谈会。会中他作了长篇学术报告,报告中提出:生油层可能有早古生代、石炭纪、二炭纪、二叠纪(海相为主)、三叠纪、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及海相交替层),主要找油地带是中央隆起带(即巴楚隆起)、塔北隆起带、且末隆起带以及它们的两侧。黄汲清认为在这些隆起带可找到大油田。同时,他提出集中力量研究石炭二叠系生油机理和成熟度,对塔里木盆地的含油远景十分乐观。

黄汲清关于古生代、石炭纪等多层有油的论断,在塔里木油区近年来钻井的实践中得到了证实。会后的10余天,1984年9月22日,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在塔北沙雅隆起所钻沙参2井发生了强烈井喷。据估算日产原油1000立方米,气200万立方米,揭开了下古生界海相层寒武—奥陶系找油的新篇章。

1995年,享年91岁高龄的黄汲清因病住院,溘然长逝……91岁的人生,70多年都致力于地质工作,发表过论文250余篇,专著20种,学术成果硕硕,并在实践中为中国石油做出伟大的贡献。黄汲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的传统作风,勇攀学术高峰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间。他在中国石油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