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核电
  • 中国激活罗马尼亚搁置核电项目 给予资金支持

中国激活罗马尼亚搁置核电项目 给予资金支持

2014-06-25 15:01:54 网易财经
  罗马尼亚一个曾经被搁置的核电项目已经得到中国的支持。
 
  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造访罗马尼亚半年后,罗马尼亚当地媒体23日援引该国副总理德拉格内亚的话说,中国工商银行(下称“工行”)已同意为该国位于切尔纳沃德的两个核电机组建设提供融资。
 
  这两个核电机组即是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根据国家能源局今年的说法,这两个机组是中国核电“走出去”至今收获的两个核电项目之一。另一个是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3号机组开工建设。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曾报道,去年11月,李克强访问了罗马尼亚,与该国总理蓬塔会谈后,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共同签署了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的意向书。
 
  现在,这两个一度因资金短缺而搁置的核电机组,有望在中国的资助下,再度掀起中国海外核电布局的高潮。
 
  来自中国的资金支持
 
  上述罗马尼亚当地媒体还表示,德拉格内亚与工行董事长姜建清会晤后称,工行管理层决定为罗马尼亚和中国达成的能源项目提供金融支持。罗马尼亚在切尔纳沃德的核电站项目价值超过60亿欧元,原计划于2010年启动,最终因缺乏资金而搁置。
 
  《第一财经日报》从中广核获悉,切尔纳沃德核电站位于多瑙河畔的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县,属内陆核电项目。项目规划建设5台核电机组,其中1、2号机组已建成在运。3、4号机组是罗马尼亚政府重点推进的项目。
 
  中广核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表示,中国与罗马尼亚就上述两个核电机组进行洽谈,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他说:“罗马尼亚当地缺乏足够的资金,而中国在这方面则有优势。”
 
  过去几年,一些打算在罗马尼亚投资建设核电站的国家已纷纷退出。2010年9月,捷克电力公司CEZ宣布退出切尔纳沃德核反应堆项目,而4个月后,德国莱茵集团(Rwe Group)、西班牙伊维尔德罗拉公司(Iberdrola)和法国燃气苏伊士集团(GDF Suez)也共同宣布退出。这三家国际核电公司在联合声明中表示,经济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是它们退出的原因。
 
  此后,深陷经济危机的罗马尼亚开始向其他国家寻求可以提供融资的合作伙伴,并多次向中国寻求合作。
 
  中广核表示,与罗马尼亚国家核电公司签署建设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的合作意向书,标志着中广核的核电建设、运营、研发等综合实力已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公司在推进核电“走出去”方面又迈出新的步伐。
 
  核电走出去迎热潮
 
  与罗马尼亚一样,英国在建设核电站时也遇到了资金上的捉襟见肘。此后,英国对中国敞开了怀抱,“热情欢迎中国”来投资核电站。
 
  在中国核电企业工作的人士对本报记者说,英国看中中国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中方拥有英国所需要的资金。
 
  另外,多名中国核电企业人员对本报表示,中国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核电建设、制造能力,在人工成本、施工成本以及设备成本等方面都相对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核电站的建设成本,这是“中国核电的一大优势”。
 
  6月17日,李克强访英期间,双方就核电等领域签署《联合声明》,英方表示,欢迎中国企业继续投资英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尤其是核电、高铁、海上风电和光伏项目。其间,中国三大核电公司与当地核电公司签署相关合作的备忘录。
 
  2013年10月中旬,中国已经就投资英国的欣克利角核电项目与英方签署了协议。该核电项目预算高达160亿英镑。其中资金打算由中方提供。
 
  有受访者此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中国试图在欣克利角核电项目的合作中获得进展,以便在英国接下来的其他核电项目中能够担任主要角色,而非仅仅是资金的输出。他说:“资金输出不是我们的目的,而是把国内制造业带出去。”
 
  核电“走出去”已经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2013年10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建立服务核电企业科学发展协调工作机制方案的通知》称,要推动将核电“走出去”作为中国与潜在核电输入国双边政治、经济交往的重要议题。
 
  走出去并不轻松
 
  和其他重大能源项目一样,核电“走出去”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此前向本报表示,中国核电一直在争取“走出去”,但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他说,中国在国外建设核电站方面缺乏经验,核电技术又是敏感技术,各国对技术要求都非常严格,审批也严格。
 
  在第四届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上海电气核电部总工程师缪德明说,制造企业很难指望“走出去”会对产能做出多大贡献。他说,核电“走出去”主要还是出于产业拓展的需要,这方面的意义大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考虑。
 
  缪德明举例说,制造集团参与国外设备供货的形式大概有三种:一是国内核电公司拿下国外项目,然后国内制造企业分包:二是国内核电公司与制造集团联手拿下国外项目,制造集团企业优先承担制造;三是国外核电公司承担国外项目,将部分设备分包给国内企业。
 
  但无论是上述何种形式,他说,国内制造企业都处于从属、后发地位。也就是说,装备集团当前唯一选择是紧跟形势,判准机会,做好配角。
 
  他说,和国外核电企业直接打交道,需要在“做精”上继续努力, 在提高技术含量、管理精细度上继续努力。“以合同谈判为例,如果以为只要关系融洽,不对合同文本予以深究。挑个好日子先签合同,有问题到时再议,这将会付出惨痛的经济代价。”他说,“再比如项目经理如果只有项目管理或技术基础,却不能很好与外方沟通,你也很可能要为此埋单。”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对本报说,由于经验不足,中国企业在海外因此吃亏的事情太多了。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