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关注青海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

2017-06-26 10:34:30 5e

近日重要与能源相关新闻较多,首先是媒体报道,青海自6月17日至23日连续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这是中国首次在省一级范围内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二是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公布的《2017年新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风光发电成本加速下降,2030年可前低于化石能源电厂。三是环保部公布今年5月和1-5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京津冀空气质量有所下降值得关注。

中国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自本月17日0时至23日24时,青海连续7天合计168小时内,国家电网公司将全部以太阳能、风能及水力发电供应全省用电,实现了用电零排放,这也是中国国家电网首次在省一级范围内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

青海水电资源丰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其中可开发利用水电资源2314万千瓦、太阳能资源10亿千瓦、风能资源7500万千瓦,是中国重要的区域能源接续基地。截至2017年5月底,青海电网总装机容量234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1943万千瓦,占该省装机总容量的82.8%。其中,水电1192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50.8%;光伏682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29.1%;风电69万千瓦,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2.9%。

据介绍,国际上,葡萄牙电网曾于2016年5月7日至11日共107小时实现全清洁能源供电,本次青海电网全部清洁能源供电具有供电时间更长,光伏发电比例高,供电难度更大的特点。据中国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负荷预测数据显示,6月17日至23日,青海省日均用电量1.75亿千瓦时,期间青海将全部以太阳能、风能及水力发电供应全省用电,其中,78.3%的电力供应来自水力,21.7%的电力供应来自新能源。青海省用电规模与葡萄牙相当,电网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葡萄牙全清洁能源供电期间,新能源主要以风电为主,抽水蓄能电站参与调峰,且包含了部分燃气电站发电。青海仅依靠光伏、风电和水电实现连续7天清洁能源供电,意义更为重大,为真正100%清洁能源供电。专家认为青海实现清洁能对于推动我国能源转型、促进清洁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和高效利用意义重大。对中国范围内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与消纳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据报道,2010年,青海省政府将太阳能光伏产业列为全省十大重点产业之首加以扶持,掀起了光伏电站建设的高潮。“十二五”以来,青海光伏以平均每年100万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长,年均增速达58%。水电和光伏已经成为青海电网第一、二大电源,这种电源结构为国家电网公司尝试对一个省份以全部清洁能源供电提供了可能。全部清洁能源供电、实现用电零排放,有助于推动青海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相比葡萄牙而言,本次青海电网全部清洁能源供电具有供电时间更长,光伏发电比例高,供电难度更大的特点。为保障供电期间电网安全稳定,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支持,协调国调中心、北京电力交易公司、西北分部和青海电力多方联动,提前在风功率预测、光功率预测、水电开机及出力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精细的前期准备工作。供电期间,青海省内用电负荷全部由省内水电和新能源提供,不足部分外购西北区域内新能源电量进行补充,大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源资源的优势得到充分验证。青海地处“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有“中华水塔”誉称,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

另据报道,青海主动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积极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多种清洁能源互补开发、综合利用的清洁能源示范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成为青海新的使命。未来依托特高压电网的发展,青海清洁能源发电将大规模外送至中国中东部负荷中心,助推中国能源清洁转型。根据《青海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2020年、2025年青海新能源装机规模分别达3500万、6100万千瓦。“两个通道”建成后,每年向中东部输送清洁电量1100亿千瓦时,可替代原煤近5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00万吨、二氧化硫18万吨、氮氧化物24万吨、烟尘3万吨,对于优化中东部地区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应,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治理具有显著作用。

据媒体19日报道,彭博新能源财经最新公布的《2017年新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全球风电和太阳能成本将加速下降。太阳能发电及陆上风电成本将在2040年前分别进一步下降66%及47%,可再生能源将在2030年前实现比大多数化石能源电厂更低的运营成本。报告指出,太阳能、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将在自今至2040年的新增发电技术累计投资总额10.2万亿美元当中占据近四分之三。全球电力系统的低碳化进程相比去年的预测结果更为快速,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将在2026年达到顶峰,2040年的碳排放水平相比2016年进一步降低4%。今年《2017年新能源展望》报告显示出全球电力系统的绿色化势不可挡,这得益于太阳能和风电成本的快速下降以及包括应用在电动汽车内的多种电池技术在平衡电力供需中日益增强的作用。

6月19日环境保护部发布2017年5月和1-5月全国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空气质量状况。5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0.5%,同比下降12.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PM10浓度为89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7%。1-5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3.4%,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

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5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39.0%,同比下降23.5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9%;PM10浓度为15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9.4%。1-5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3.1%,同比下降6.1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2%;PM10浓度为1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9.2%。

北京市5月优良天数比例为48.4%,同比下降12.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1.1%;PM10浓度为1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9.8%。1-5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8.3%,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3%;PM10浓度为107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6.3%。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合研究总体专家组介绍说,5月初我国遭遇了今年以来最强沙尘天气过程,我国西北、华北等10余个省、市先后出现浮尘或扬沙天气,局地还出现了强沙尘暴,影响国土面积达163万平方公里。受此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颗粒物浓度有不同幅度的升高,5月份,全国城市PM10平均浓度上升12.7%,京津冀地区PM10和PM2.5平均浓度分别上升59.4%和14.9%。但仍不应忽视化石能源消费对大气污染的作用。京津冀空气质量下降表明中国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力度仍需要加大力度,才能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与环境安全。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